《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湘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语

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首曲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起点点涟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解答课前预习题(见课件)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 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 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 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板书:(见课件)

表现生活:

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

集中典型——虚——侧面烘托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课件展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

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文中32页的一段文言说得很清楚,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生共同朗读。古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几副。

浏览3副古画。(见课件)

4、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5、建筑、书法也是如此!课件展示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6、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板书:(见课件)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我们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

让我们在杜甫的这首《春望》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吧!(见课件)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登载(zǎi)                         泥古(nì)                        著书立说(shuō)

B.杜撰(zhuàn)                     狭窄(zǎi)                        应接不暇(yīng)

C.镇唬(hǔ)                          作揖(yì)                        差可告慰(chà)

D.阐述(chǎn)                      怯色(qù)                        秋风飒飒(sà s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一份文件               份内份外                     股份公司                     省份年份

B.反映情况                反应灵活                     反映强烈                     反应真实

C.致命一击               致关重要                     闲情逸致                     专心致志

D.理屈词穷               曲突徙薪                     屈打成招                     委曲求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自古以来,历代都有人_______语言中的奥妙,取得了不少成果。

②人们需要自由讲话,但是不能杜撰词语,_______规则,说话只能在这种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

③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在这些情况下,如果用语言来表达,_______还显得有点笨拙。

A.探索        违犯       以至                     B.摸索         违反              以至

C.探索        违反       甚至                     D.摸索        违犯              甚至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A.母亲是个多么善良、贤淑的女人啊!曾几何时,她是我作为女人的第一楷模。

B.如果因为有一个球员登陆意甲就妄自菲薄地认为中国足球的水平足以和欧洲球队抗衡的话,那就是目光短浅了。

C.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D.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毁。

B.根据法庭对黑哨事件的调查结果和法制办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看,他是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的。

C.4月20日为国家要求生产商和进口商自行收回来自“疯牛病”疫区或含有该疫区动物性原料成分化妆品的最后期限。

D.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人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①我的性格、习惯       ②我之能长大成人       ③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       ④是母亲传给的    ⑤是母亲感化的       ⑥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A.②⑤③④①⑥                                    B.②⑥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⑥③⑤                                    D.③⑤①④②⑥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7~10题。(11分)

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演员和角色,他们既是“合二为一”,又是“一分为二”,演员有时进入角色而表现角色,有时跳出角色表现自己,演员的技艺刻画了角色的能耐,演员的功夫又加强了角色的魅力,观众既欣赏到角色的本领,同时也欣赏到演员超凡的功力,得到双重的满足,演员与角色,真真假假,浑然一体,艺术家所能发挥的天地是双倍的。

那些“不求神似”的中国画家,更是水墨淋漓,满纸云烟,信手挥洒,尽情张扬自己的意趣与个性,对于这些画家,“眼中之竹不是手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于是,郑板桥的清灵潇洒,朱耷的悲凉寂寥,王冕的高洁脱俗,都不是来源于自然风物,而是活脱脱的深刻的自己,然而中国观众要看的也正是这些。

写到此处,方应说道,中国人真懂得艺术,还像我曾对威廉·戈尔登所说,“中国人从来不把画当作真的”,艺术家才获得天宽地阔的创造自由。东方艺术的特征,东西方艺术的区别也就因此而生,任何艺术的形成,一半靠艺术家的创造,一半靠高于悟性的读者与观众的理解。艺术史往往只强调前一半,可是谁来写一部读者史或观众史?

(节选自冯骥才的《以假当真》)

7.第一段中的“一分为二”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3分)

8.第二段中“然而中国观众要看的也正是这些”,“这些”指的是什么?(不超过9个字)(2分)

9.下面对结尾运用“可是谁来写一部读者史或观众史?”这一问句用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呼吁撰写读者史或观众史。

B.强调读者与观众的理解对艺术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C.批评艺术史存在严重的缺陷。

D.反衬艺术家天才创造对艺术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10.下列做法不符合“以假当真”艺术规律的两项是(4分)(  )

A.“夜战”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进行。

B.演员在舞台上忘掉自己,进入角色,把舞台当作“四面墙中抽掉一面”的生活实况。

C.舞台上一根马鞭便是一匹千里马,抬一下脚便是进一道院或出一道门。

D.用黑色描绘山水、花鸟和人物。

E.采用透视、光线原理与人物解剖学来作画。

F.小说家着意刻画他笔下人物皮肤的光泽、衣服的质地与眼神种种细微变化。

G.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熊腰虎背,声如洪钟,力能扛鼎”之类真话来形容美女或英豪。

(二)阅读下面节选文字,完成11~16题。(21分)

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到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可是,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着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的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犹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 ① 。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 ② 。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11.根据文意,填入文中①②两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滩,是没有吸引力的。

②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收茂叶繁花之美。

B.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滩,是没有吸引力的。

②就会是没有光泽的沙石瓦砾,难成灿烂辉煌之观。

C.①就成了一条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力的。

②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收茂叶繁花之美。

D.①就成了一条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力的。

②就会是没有光泽的沙石瓦砾,难成灿烂辉煌之观。

12.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分别说明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条不超过20字)(4分)

13.领会第四段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的含义,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6分)

(1)“这个角度”是指什么?(不超过20个字)

(2)“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14.在论述戏剧和抒情的关系时,作者所要表述的一个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要写出。(3分)(不超过25个字)

15.下面是从文中得出的判断,错误的两项是(3分)(  )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但又最忌理性说教。

C.一部剧作的灵魂是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所以,从本质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

E.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16.这节文字的第一句话便亮出了所阐述的中心论点,细读全文后将这句话补写出来。(2分)(不超过8个字)

 

 

 

参考答案

一、1.A 2.D 3.C 4.B 5.C 6.C

二、(一)7.演员跳出角色表现自己。

8.艺术家的意趣和个性。

9.B 10.EF

(二)11.C

12.(1)激情洋溢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2)戏剧少了抒情性,也就少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13.(1)戏剧和抒情诗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的差异性。

(2)戏剧性和抒情性之间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

14.戏剧需要抒情性,不过抒情成分必须有戏剧性。

15.CE

16.戏剧需要激情

 

 

贺向辉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