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禅趣>之<坛经>两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关于禅宗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

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

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秘密相传27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称为中国禅宗初祖。

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2.关于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他告别老母亲,投靠到弘忍门下。

弘忍问他:“你是何人,来此见我欲求何事?”

慧能答道:“弟子岭南人,今远道求见,无他也,乃求成佛之理。”

弘忍训斥道:“你为岭南穷乡僻壤的蛮人,有何资格成佛?”

慧能从容回答:“人有南方北方之别,而佛性则不分南北;我虽岭南蛮人,同你尊贵的法师身份不同,但你我佛性何别?”

弘忍听了十分震惊,未料这位乡下人对佛理有如此深刻的领悟,于是留他下来当行者,在寺院中打柴、推磨、做粗活。

有一天,弘忍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当众宣布让每人写一首偈,说明自己对佛理的认识。谁能真正领悟佛理真谛,袈裟和佛法就授予谁,并让他做第六代祖。

当时弘忍门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声显赫。他很快就作出一偈,悄悄地把偈写在南廊壁间。偈中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听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体悟“空性”,于是念了一首偈,由他人代为写在墙壁上。偈子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此偈刚写完,很多和尚都围过来观看,都很惊讶,议论说:“奇怪啊!想不到像他这样做苦役的人竟有如此修行?真不可以貌取人!”

弘忍见众人如此惊怪,恐怕有人从中暗害,立即用鞋擦掉慧能的偈,故意说:“亦未见本性啊!”

夜晚三更时候,慧能悄悄来到弘忍处。弘忍用袈裟把窗户遮围住,为慧能解说《金刚经》,弘忍看到他已经真正领悟,便把禅法和衣钵秘授给慧能,说:“你为第六代祖。”还嘱他立即下山回南方隐居,待弘忍死后再继承与发展禅宗的事业。 

此后,慧能一直坚守师嘱,混于众人,不露声色。16年后,弘忍去世,他才出示隐藏多年的法衣,亮明自己的身份,正式落发出家,成为禅宗的首领,在曹溪宝林寺讲法二十余年,影响遍及海内。

 二、合作探究

1.研读《慧能受法》   

参考译文: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佛堂里,为他解说《金刚经》。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信物袈裟传给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如果你在这里停留,有人就会害你,你应该即刻就离开这里。”

2.《慧能受法》内容分析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

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

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的教诲,他顿时就领悟了。

于是,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这表现了他的谨慎。

3.研读《南能北秀》

参考译文: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佛法均属一个宗派,因为传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迟钝和敏捷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

4.《南能北秀》内容分析

弘忍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中,门下人才很多。

慧能继承了他的衣钵,先在南方隐居,后到曹溪的宝林寺弘法;

神秀虽然没能继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当的造诣,弘忍死后,为武则天所召,传教于北方的当阳县玉泉寺。

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称为“南能北秀”。

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上的不同,

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慧能一系信奉《金刚经》而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则信奉《楞严经》,强调渐悟,认为要达到觉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像扫除灰尘一样,慢慢地扫除心灵上的种种障碍。

课文对这种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课文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静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说要因材施法。

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5.问题探究

(1)《坛经》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比如《慧能受法》一段,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大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

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如“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对“何以渐顿”的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

二是善于运用譬喻。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气息悬在丝线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形象。

(2)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来自佛典,请在辞书中查找下列成语的出处和本义。

大千世界: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佛教认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周围分布着广阔的大海。大海中分布着四大部洲,它们分别有两个“中洲(大岛)”,统称为“八中洲”。在大海的外面,则环绕着九座山,每座山也为大海所环绕。这些统称为“九山八海”,它们被同一日月所照,构成了一个“小世界”。佛教把“小世界”的1 000倍叫做“小千世界”;把“小千世界”的1 000倍叫做“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1 000倍则叫做“大千世界”。

天女散花:《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

水涨船高: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个道理。

本来面目: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头头是道: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自作自受:出自《太子成道经》:“自作业时应自受。”指的是:自己造下的业因,应该由自己承担后果。

自欺欺人: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露。”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示出来了。

同床异梦: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

闭门造车: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车辙相合;由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

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经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佗的教导,并照着去做。还有些经书,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等也都有相同或类似的结尾。

拖泥带水: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水。”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力强大。

神通广大: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神通力”。“神通广大”用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

引火烧身: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称,罗汉成佛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烧身”。

鹦鹉学舌:出自《景德传灯录》。本义是说,佛经传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

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指月录》。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

三、整合评价

《坛经》的基本义理:“无念”中以“诸法无我”最为重要,因为这是人生得以解脱的最重要的法门。

世界上的那些芸芸众生因为不懂“无我”原理,执著地在“我”字上下功夫,所以这样一来,名利、宠辱、贫富、得失,便就无不成为绳索缰锁,把个自我捆缚得严严实实,没有一丝灵性。 

《坛经》的历史与现实影响:从《坛经》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看,禅宗在摆脱外来宗教束缚同时,还与中国传统思想结成联盟。

禅宗的佛性论不仅与儒家的忠教论接近,而且还竭力与庄子的虚静思想,玄学的得意忘言理论以及旷达放浪、蔑视礼法的风尚相调和,它体现的是独特的民族性格。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慧能从弘忍受衣法》

 

肖遥游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