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3、了解演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 

1、从雨果包含激情的语言中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2、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伏尔泰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自由朗读 

(三)问题探讨 

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明确: 

1、  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 

2、  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明确: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反抗,社会愈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称为“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第二课时 

(一)阅读并品味语言 

1、他受到诅咒、受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明确:受到黑暗暴力的统治阶级的诅咒,帮人民摆脱愚味,人民祝福他,未来属于人民。  

2、 人们就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明确:这里的“黎明”指的是封建王朝即将崩溃,民主时期即将开始。这“微笑”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和嘲笑,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他的沉着坚定给人以力量。 

3、  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明确:只有思想开放了,人民才能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文明。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明确:封建君主专制使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伏尔泰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作者强调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就是表明作者向黑暗宣战的决心。 

(二)总结演说的特点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明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应注意:1、认清对象,确立主旨。即针对性。2、思路清晰,节奏明快。3、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4、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  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五、教后反思

7. 傅雷家书两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的人生境地. 

  教学重难点: 

  1.读懂两封家书,休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内涵.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以积极心态迎撸未来 

  人生之路并不处处是坦途,它有坎坷,有鲜花,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我们又该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态呢?请看一位智者的回答吧. 

  探究分析 

  (一)傅雷其人一一多角度评说人物 

  1.介绍傅雷:(出示多媒体课件) 

  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毕生翻泽巴尔扎克学名著,翻译作品达34部.傅雷一生创造了三个第一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中国当代翻泽界第一人;培养教育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傅聪;文革中以死抗争的第一名人。其子傅聪早在六十年代就被《时代杂志》赞誉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 

  2.速读课文,以课文为载体认识傅雷,并用一句话评价傅雷: 

  我认为傅雷是一位——的人。 

  (二)傅雷其文一一多方位品读内容 

  土.介绍背景:(出示多媒体澡件)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1966年;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傅雷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经验,艺术的感悟,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教师讲述: 

  这两封家书是傅雷在:1.954年和1955年写给他儿子傅聪的。傅聪当时在国外学习音乐,傅雷通过家书这种形式,关心和教育儿子,给儿子智慧和鼓舞,同时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青春之心和舐犊之情。 

  2.比较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出示多媒体澡件) 

  小组讨论: 

  (1)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而写的? 

  (2)作者写这两封家书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三)傅雷其情一一深层次感悟父爱 

  1.阅读思考: 

  阅读第一封家书,思考(出示多媒体课件)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2)阅读第一封信,找出作者鼓励安慰儿子的话浯? 

  (3)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教师小结:告诉儿子如何面对挫折 

  阅读第二封家书,思考(出示多媒体澡件) 

  (1)阅读第二封信,当儿子成功之时,做父亲的一定非常高兴激动,那么父亲究竟都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 

  (2)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惜中?他还写了什么? 

 (3)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教师小结:告诉儿子如何面对成功 

  2.主旨领悟(出示多媒体课件)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 

  (1)从文中找出能贯穿两封信主旋律的一个词 

  (2)在两封信中,傅雷0B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 

  够从两封信中找到对“坚强”内涵的直撸解说吗? 

  (3)作者认为“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4)结合两封家书的内容来谈谈什么样的心灵才称得上“赤子之心”? 

  (5)请你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3.体验父爱 

  仿句说话:父爱是重重的一把掌. 

  父爱是——•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海,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四、拓展实践 

  写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展开深层次心灵交流的方式,它与面对面的交谈有着不同的效果,请你也试着某一话题,跟父母进行一次朋友式的交谈。

8. 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  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  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4、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要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板书)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叶老师呢,就和你们一起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概述课文内容)  

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  

在我选择公开课的内容时,通过目录我下意识地选了这篇课文!因为曾经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就被他感动了。开头的几句话就抓住了我的心——‘亲爱的女儿: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今天你整整14岁了,你正跨越一个界限,越过它你就是一名成年女性了。你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 (引出对作者的介绍)  

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参考资料《走进心灵》张贴在后墙上)  

三、生自读研讨:  

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 

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画出来,品一品。) 

你不理解的问题? ……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和高潮,我无法预想和预设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者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但我会重视学生研讨中出现的任何生成性问题,并与学生对话。)  

四、教师发言:  

(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时穿插在和学生的对话中)  

1、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和道理。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2、前后照应和层层推进的写法。  

(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一、前有暗示,后有点睛。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二、层层推进,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这也是民间传说和童话常用的叙事模式),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为什么说人是“大地上的上帝”?(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中,上帝是世间万物(包括物质与精神)的主宰,是弱小卑微的人类的救世主,是人们心灵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皈依。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威严渐趋幕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历史的前台。文中这句话,即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五、拓展、欣赏: 

1、阅读几个关于爱情的故事片段(见资料一),然后然后谈谈“爱还会是什么”。  

爱情能让人在生死关头抵制巨大的压力与恐惧,冷静理智地替对方考虑,浑然忘却自己的安危。  

真正的爱情不论高低贵贱,不会嫌贫爱富,它应是真挚与真挚的拥抱,是真诚与真诚的交往,容不得半点虚伪和自私,尤其是在患难之中见真情。  

纯真的爱情才是最美好的。她像春天里的百花,带来浓郁的芬芳;她像夏日的晨风,带来丝丝的凉爽;她像冬日的阳光,带来融化冰冷的温暖。  

2、老师特别要送给同学们几段话。(见资料二) 

六、总结全文: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花季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同学们,让我们把今天读懂的“爱情的真谛”当作一颗美丽的种子,种在心灵的那方净土中!等到青春成熟之时,再施以阳光雨露,让它长成最大、最红、最甜美的苹果吧!  

七、布置作业 

1、课外练习(见资料三); 

2、《语文作业本》第87练习; 

3、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另外两封《给女儿的信》(张贴在后墙上),理解爱情的真谛。 

 蒋冰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