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两首》(粤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2、领悟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3、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 二、教学重难点 1、领悟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领悟法、尝试教学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一个人的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最容易也最喜欢回忆过去的是哪个阶段?为什么? ——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那么,一个朝代呢? ——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混乱、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上,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对于作者,我们已经有过一定的了解,后人称杜牧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也初步接触到一位心系国家的诗人的思想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特别是咏史诗方面的风流。 二、怀古咏史诗 回顾我们学过的咏古诗词:杜牧的《赤壁》。(投影)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那么,咏史诗的鉴赏需要经过什么样的步骤呢?(投影) 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 D、写作技巧?(用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杜牧的咏史世界。 三、《题乌江亭》 1、第一次尝试 1)全班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 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他平生只失败过一次,然而,这一次失败却败得异常彻底,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而自己却四面楚歌。项羽率28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2)自由朗读全诗,体会项羽自刎之悲壮。 2、第二次尝试 1)提问: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2)作者认为自刎行为不足取的依据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体会诗人对项羽的态度。 3、第三次尝试 提问: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这里采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志趣,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4、尝试拓展: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 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王安石《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 ) 小组讨论: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备用授课内容)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思考:你如何评价项羽之死? 四、自主阅读《过华清宫绝句》(分四人小组按照以下步骤鉴赏) 1、男生齐读全诗,回答: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 2、诗人对这件历史事件态度如何?根据诗句简单分析一下。 ——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讽刺之意见于其中。 分析: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3、写作技巧? ——此诗以小见大,用语精警,表达含蓄,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4、诗人写作的目的? 借古讽今。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是诗人心忧天下的体现。一切有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用到这一方法。(诵读全诗,体会作者借古讽今之意) 五、总结咏史诗的共同特色 1、“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投影) 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2、鉴赏咏史诗要抓什么关键内容? 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 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4)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板书设计: 左侧: 咏史诗: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 中间: 《题乌江亭》 项羽乌江自刎——败不馁 述己志 《过华清宫绝句》 杨贵妃吃荔枝——荒淫误国 忧天下 右侧: 鉴赏步骤: A、写了什么史实? B、诗人的观点? C、诗人写作的目的? D、写作技巧? 作业:按照所学的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来欣赏《早雁》。 宁小爽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