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把握好“两性”(北师大七年级必修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语文课堂强调两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在实践中把握二者的侧重点和时间分配确实需要老师仔细斟酌。 昨天听了一堂示范课。讲的是《渔夫的故事》,执教老师讲得很精彩: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老师强烈的生本意识;三维目标落实的到位;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自然有序等等。闪光点很多。我也参与了评课,现在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在“两性”的把握上正确的处理应该是什么呢? 现在语文教学的有关资料和课堂上似乎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比如对《渔夫的故事》很多老师侧重于课文的字、词、句、故事情节、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和有关课文问题的探讨等,而往往忽视课文丰富的人文涵:一、不能轻易相信人,即使对受难中的人,轻易相信也是愚蠢的。 二、对于受难的人,既要提高警惕,但是又不能不同情。三、对于人的同情心,特别是对于处境相当困难的人,是不能笼统地以渔夫为戒的。四、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真善美终将代替假恶丑。五、劳动人民有智慧、有力量。等等。所有这些需要经过学生的感知、思考、讨论、交流、感悟来融入学生的思想,提升他们人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所有这些需要经过老师的引导、启发、拓展、归纳来实现。要达到这个目标,作为老师应把侧重点放在课文体现的人文性上,而不是工具性上。况且,《渔夫的故事》在体裁上是一篇寓言故事,它本身就是借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些哲理。 如此看来,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好“两性”,要因文章的体裁、内容、主旨、作者意图等而定,不能盲目地偏颇于哪个方面。 ’ 人文性上 马兆铸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