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认识那个虚荣浮华的资本主义社会。 2、 通过赏析小说主题思想、结构艺术、人物形象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赏读,使自己进一步认知人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小说主人公遭打击而不沉沦,遇逆境而敢于奋起的坚强、负责、勇敢的精神。 2、通过对小说的鉴赏,让学生领会本文别出心裁的结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的剖析,让学生深切体会虚荣心给小说主人公带来的巨大打击,记取小说提供的超时空的现实警戒意义。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设想:较长课文的讲读,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为基础,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读多思,深入领会作品要义。课前准备:一、边读边点评人物形象,写在课文旁白处;并对其中一点写一段评论文字,要求叙析评三结合。另:预习时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重点: 1、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 2、赏析结构艺术。 教学难点: 1、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结局的空白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教学方法:质疑、启发、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了下来。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但是,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著、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我遭到了一点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好好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然后这个人想:“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 大家想一想,这两个人观察同一只虫子,但见解却截然相反,为什么呢?生答。 对,他们思考的角度不同。为什么思考的角度会不同呢?这其实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特点有关。你看,第一个人,他的经历特点是遭到了一点点挫折,就气馁、退缩;第二个人并不是遭到一点挫折就退缩,而是做事一再失利,却仍然闷着头蛮干一气。所以他们观察同一只虫子,获得的启示却迥然不同。 奖赏文学作品,道理其实也一样。由于读者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对作品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当然其中也有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差异性。所以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项链》,其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历来争议很大。大家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大可以放开胆子,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以交流看法为主的。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不管你怎么说,都要让大家觉得言之有理。 二、简介作者作品 1、 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三个人号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王”呢? 生答: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师说:他们虽然号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王”,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只写短篇小说。比如,契诃夫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来个剧本。欧亨利除了300多个短篇外,也还有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 2、 那么莫泊桑创作情况如何呢?请大家具体看第58页,补充:6部长篇小说中,有名的有《一生》《漂亮朋友》等。还有要注意的是他的成名作为《羊脂球》,他与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什么关系呢?(师生关系) 三、整体感知 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明确:线索;板书: 序幕——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 开端——借项链(参加舞会) 发展——丢项链(舞会结束) 赔项链 还债务(十年艰辛) 高潮、结局——识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 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 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 “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3) 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丢项链 识项链 2、当然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 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 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讽刺(主要是讽刺) 同情 赞赏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4、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如: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二、结合社会背景,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究作品内涵。 (1)以预习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 第53页倒数第二段,有人质疑:这个社会的女人怎么啦,对上流社会的舞会竟然会迷恋到疯狂的地步,相比之下,他们的丈夫好像挺可怜的。(是不是作者故意丑化女人形象?) 师评:记不得是哪一位外国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虚荣,你的名字叫女人。(这个人真可恶)这篇小说也体现了女人的虚荣特点,但是男人就不虚荣了吗?你看:路瓦栽接到请柬回家的时候是“得意洋洋”的,因为这请柬“一向很少发给职员”,他觉得这是很大的荣耀,而且这请柬是他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弄到手的。还有,他们的妻子疯狂地跳舞,竟然跳到凌晨时分,作为丈夫,却是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我想,他们可能还为妻子能大出风头而暗自得意呢。可见,女主人公的虚荣心态在当时社会挺有代表性的。下面我们就来结合社会背景来探究一下作品的内涵。 (2)简介背景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项链》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3)讨论问题:a、 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该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正反方 辩论)b、这个上流社会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本质?何以见得?C、她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可比之处吗?d、重点讨论:丢项链这件事对玛蒂尔德是成全还是败坏?你认为作者对玛蒂尔德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 提示:爱慕虚荣,不安于现状,不过也可以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她渴望过好日子,有追求,这不是什么过错,只是这追求不算高远。(生若只说了前一种观点,师也不必勉强,等下自己评论时说。)我们再来看看玛蒂尔德所梦想的上流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玛蒂尔德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她就生活在玛蒂尔德梦想的上流社会中,那串项链是佛来思节夫人首饰匣子里最出色的宝贝,玛蒂尔德戴上它在部长的舞会上出足了风头,可它竟然是假的,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佛来思节夫人首饰匣子里到底有几件是真货,原来,那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豪华的外表下藏着一个虚假的本质! 简爱相貌平平,她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但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惟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多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成为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 d、参考答案 成全:十年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纯真本色(内在精神美) 败坏:这是一个命运的玩笑。这是一个小人物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4)讨论练习二并指出本文的主旨(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 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同时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不良的价值观。作者对主人公虽持批判态度,其中也略带同情。 反方主旨:人世间谁没有一点虚荣心。况且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我认为作者意在表达人自身对于生活中戏剧性变化的无能为力。(第56页有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小说的主旨: 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代价的。(小人物面对金钱很无奈,而对人格却有不懈的追求。)作品 (5)师发表倾向性看法(练习二),并作解释: 玛蒂尔德,起先确实很虚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她渴望过好日子,也不是什么过错。该诅咒的是这个社会,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金钱至上,享乐主义风行。而且她的性格中也有比较质朴的一面。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项链丢失后,她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她开始从云端走向地面,开始了她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生活。在漫长的10年还债岁月里,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同时她也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所以我们看到,十年后,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时,完全没有了当初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和从容。 所以我认为本文的主旨是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同时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不良的价值观。肯定了玛蒂尔德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格和奋斗精神。 三、试着写一句话读后感 1、师板书 “一个虚荣却不乏纯真的女人和一个虚荣虚假的社会”。 师说: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一学语文老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读后感,这一句话可以是你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理解,可以是你对玛蒂尔德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写作风格的提炼,也可以是你由这篇课文所引发的人生感悟。总之,只要是你自己真实的想法,都可以。 四、交流作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赏析小说的结构艺术和人物描写手法。上节课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时,大家是否注意了作者描写人物时突出运用了哪种方法? 预设答案:心理描写最为突出,主要以内心旁白的形式出现。如:文章开头1000多字的大段心理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起了关键性作用。 二、赏析结构艺术 1、 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所见识过的几种典型的结构调度法,然后老师归纳、总结板书:悬念、过渡(是情节之间互相衔接的艺术手段,过渡巧妙自然,会使结构天衣无缝)、线索(是把文章内部统摄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一般体现作者的思路。线索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景)照应、铺垫、波澜(记叙性文章,最忌平铺直叙,作者为吸引读者常制造感情的高低起伏,使情节张弛有致,这就是波澜) 2、 请学生辨析本文所采用的结构方法,并体会其妙处。 线索:项链,以借-失-赔为线索,构成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引发读者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否真正在“项链”身上。 波澜:玛蒂尔德经历曲折。起先,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已经使她陷入了绝望的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使她似乎步入了顺利的境遇,舞会上她大出风头,眼看就要踏上成功的道路。不料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玛蒂尔德再次坠入了厄运,以致为项链断送了自己的青春。板书:逆境——顺境——逆境 局部)玛蒂尔德参加舞会之前的准备也是一波三折:玛蒂尔德本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但看到请柬却流泪,此一波;后来有了体面的衣裳,反而更不安、忧愁,此又一波;借项链时,左右为难,此又一小波,最后心满意足为一大波,情节也完整了。 铺垫(伏笔):结尾集中表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因为这个结局令所有的读者咋舌,但细细分析,又发现此结局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为作者在行文中已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处是当她去还项链,女友竟未打开盒子查看,可见并非什么贵重首饰。三处是珠宝店老板说:“我们只卖出过一个盒子。”这也说明项链和盒子并非原配。 小结:这一切说明作者构思时是煞费苦心的,特别注意行文的照应。由此可以引发我们对叙事文体写作的思考,平常的材料经过构思加工,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题目——“项链”的再度审视 “项链”是文章的物线索,同时又富有深刻的内涵: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又何尝不是栓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项链”或者说是一根绳索! 一波一澜,假假真真 “大家”戏剧;三起三落,悲悲喜喜“小资”人生 三、练习: (1)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课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 (2)结合玛蒂尔德的经历,谈谈女人的成功观,或以“追求”为话题写篇作文。 摆摆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