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最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意志和舒展的灵魂(教师中心专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手机版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于保东

当下作文教学最需要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多语文教师都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作为国家层面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育界的学人给出了很多操作中的具体答案和不同侧面的解读。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叶圣陶先生早在80年前曾明确提出过:语文学科乃是“为学童开发心灵”的学科,要使他们视语文学习“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这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理论,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中得以实践,将语文这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中蕴含的知识,情感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是当务之急。但我个人认为,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

这里我们无需从康德还是奥古斯汀等哲学家的哲学理论中探究自由的意志和舒展的灵魂,也无需从我们《礼记.中庸》起首即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探究我们中华文化中自由的意志和舒展的灵魂的论述起源。只是从一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身份来谈自由的意志和舒展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同意,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因为这三个问题对学生一生意义更加深远。这并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一个人素质的核心部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些内涵的素质核心是难于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也就是说是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或者其他形式的检测可以量化的。正因为如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考试机制、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语文学科的特色在于通过语言的教学,发展人的精神,丰富生命的底蕴与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唤醒学生那种与生命俱来的语言能力并帮助它发展。新课程语文教材虽然已经降低知识的数量和和难度,但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过程与方法”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许多语文教师对待这种存在的危险表现出了很大的担忧。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在当下许多考核机制的制约下,许多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

什么是自由的意志与舒展的灵魂?我个人认为语文的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学生思想的自由、灵魂的舒展、情感的熏陶、个性的发挥、和创造的无极限。总之语文学科语文教育应该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意识。其实这都是在进一步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体地位。

可是纵观当下语文教学的现实,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达到启迪灵性语文教学并不乐观。灵性不是靠训练的来的,灵性是内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不是技能技巧。

作为语文重要的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建树,不可能像知识传授一样被分割的清清楚楚地从技术层面的传授和训练达到目标,在教学整个过程中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渗透才是语文的最高境界。而现实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简单的把语文三维目标割裂成了三块。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这里谈到了接受学习。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关键是,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就教师目前的综合素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实际上,我们在不少的课堂上也看到了三者结合得很好的例子。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仍然是可行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过去传统教学的框架,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所以,新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适应起来非常困难。

可取的办法是,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材料摆出来,推荐给学生或自己的读者,让他们自由讨论,从中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学习一种宽容的态度:既尊重别人,又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

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尊重学生,培养探究性学习。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