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问仁(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说话有所忍耐,不轻易开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⑤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做好一件事相当难,说话怎能不有所克制忍耐,而敬慎其辞,以求言行相顾呢?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评析】 孔子指点司马牛实践仁德,宜自说话有所忍耐入手。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多言而躁”。从本章所记也可加以印证。孔子告诉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全然不去寻思,就立刻再问:“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由此可见司马牛的确是个心粗气急、多言而躁的人。孔子指点弟子修德为仁,常是“就其病而药之”,司马牛既然多言而躁,孔子于是提出克己讱言之道,示之以为仁之方。

 孔子担心司马牛误会了“讱”就是不说话或少说话,所以指出“说话要有所克制忍耐,并且力求言行相顾”的道理,让司马牛省思,希望他改掉“多言而躁”的毛病,克己为仁。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这种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有仁德的人,说话严谨而有节,因此,若要实践仁德,可从说话有所忍耐,力求谨慎入手。有仁德的人,言行必然相顾。要做好一件事,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更应克制忍耐,不可轻易发言。这也是为仁之方。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色是脸色,令是美好,好脸色的人称为令色,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巧言,言说得很“巧”,能忽悠人,能把拐杖卖给一个完全不需要的正常人,说的比歌的好听;假话当真话说,从来不脸红。这样的人一辈子生活在谎言与欺骗中,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沾沾自喜,一开口就没有逗号,时不时夸耀自己,一讲话就是一二三,一总结就一套一套的,诸如什么四荒、八无,四荒就是荒唐、荒诞……,八无就是无耻、无聊、无赖,无奈……,面对听众,他说个没完。花言巧语,天花乱坠,这种人可以称为嘴力劳动者。孔子很讨厌这类人。巧言再加上令色,一个话说得天花乱坠的人再加上满脸堆笑,像小丑那样,“鲜矣仁”,这种人缺少仁德,值得警惕。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①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岁。天资聪明,贫而好学,于孔子弟子中为最贤。年三十二岁卒,后世称为复圣。

(1)克己复礼:朱熹《论语集注》:“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奉行,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章旨  孔子回答颜渊,以克己复礼为仁及实行的方法。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是克服己身的私欲;复礼,是回复到合乎天理的行为。一个人一旦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这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合礼的事便是了。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仁的本质是合乎理,表现在外则是合乎礼,因此礼是合乎天理的节文,所以人只要守礼,便可合天理、达到仁的境地。当今社会鼓励多元发展,但是不能忽略对别人的尊重,否则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上下逐利,社会秩序就会动乱不安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①大宾指诸侯。 ③ 大祭指禘(音dì,帝王夏天的宗庙祭典)、祫(音xiá,合祭远近的祖先)等宗庙祭典。

④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⑤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在诸侯之邦任职没有人怨他,在大夫之家任职也没有人怨他。古代天子的领属叫天下,诸侯的领属叫邦(汉初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大夫的领属叫家。

⑥ 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  章旨  孔子以敬、恕来回答仲弓所问行仁之道。

这里是孔子在讲行仁之道的时候,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可见,当时孔子在杏树下面设坛讲学,教的多是年轻后生。孔子想通过对年轻人的教育来传播仁道,恢复周礼,从而影响整个社会,达到理想境界。

大宾指诸侯,“出门如见大宾”,意思是走出自家门即使是去小区的公共厕所方便,都要衣着整齐,就像去见国君一样;要在内心尊重看到你的人,当然包括你自己。

大祭指禘(音dì,帝王夏天的宗庙祭典)、祫(音xiá,合祭远近的祖先)等宗庙祭典。“使民如承大祭”,意思是国君在使用老百姓的时候,态度要非常谦虚,要恭恭敬敬,就像宗庙祭典一般,不能随便地驱使人,哎,你过来把这些砖搬到那边去,这样说不行。当别人对你这样说话,你内心会舒服吗?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便会心存忠厚,日近于仁。

 总之,“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就是要敬,对人敬、对事敬,凡事存着敬,便会战战兢兢,行不违仁。敬了,就懂得尊重,尊重别人其实也是尊重你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便会心存忠厚,日近于仁。一个人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当然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说的则是感恩。有人解释成:在诸侯之邦任职没有人怨他,在大夫之家任职也没有人怨他。古代天子的领属叫天下,诸侯的领属叫邦(汉初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大夫的领属叫家。其实呀,用我们今天的话直接从字面去理解更好,喝自己国家的水、在自己国家居住就不抱怨国家这不好那不好,在自己家里住也不要老去埋怨自家太乱,从电视上看别人家宽敞、明亮,看自己家总是不舒服;也不要老去埋怨自己老婆不好、不温柔,比不上外面的女人。

 幸福某种程度上说是攀比出来的。和比自己好的人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幸;但是如果和比自己差的人相比呢,又觉得很满足。还是平常心幸福。为什么不换个角度?少点埋怨、多点感恩呢?生活就是要学会善待,善待自己、家人和周围的其他人。能有这种心态已经从一种对他人尊重升华到感恩的层次。学会感恩,自然就懂得尊重。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 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从一名昏君的故事中得出这一结论.相传春秋时期鲁王得到一只极名贵的鸟,于是每天不以喂鸟的方法饲养它,而是用酒肉和音乐侍侯,结果鸟没几天就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一件乐事,但我们往往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把别人当作自己,一昧地把自己的感受和处事方式对待别人,就会弄巧反拙。

 

13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①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六岁。

②居处:日常起居生活。  ③执事:行事。   ④之:往也,到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 孔子以恭、敬、忠来回答樊迟问仁。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关于“忠”,则和曾子说过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有关。这里的“忠”是指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据此,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以后“忠恕”二字逐渐被连在一起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开。上述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作为“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14  子张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②焉,敏则有功③,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一七•六)

  章旨  孔子教子张涵养仁心的功夫。

注释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八岁。 春秋末陳國人,

(2)“恭則不侮”,“恭”,恭敬。“侮”,侮辱。 (3)“寬則得眾”,“寬”,寬厚。“得眾”,被人擁護。

(4)“信則人任焉”,“信”,諏嵤匦拧!叭巍保湃巍⒁姓獭!把伞保办吨钡暮弦簦瑢δ恪

(5)“敏則有功”,“敏”,行為敏捷。“功”,成功。做事勤快就会有效率。

(6)“惠則足以使人”,“惠”,恩惠。“使人”,讓人聽使喚。

译: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在天下能推行五种美德,就算是仁了。”“请问是那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敏捷、用恩惠之心待人。恭敬待人,人就不会侮辱你;宽厚待人,就会有广泛的朋友;为人守信,别人就会信任你;行动敏捷,就能建功立业;以恩惠之心待人,就能使唤得动所有的人。

中国古人的这种仁爱之心,从来都不是说一种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仁爱是什么?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种点点滴滴身边的行为。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志士仁人呢?当子张问老师,怎么能做到仁?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有五点你要做到了,仁就算做到了。哪五点呢?老师说:恭,宽,信,敏,惠。这段文章从如何待人的角度,回答了“仁”所包含的“恭、宽、信、敏、惠”五项内容,反映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这五项接人待物的要求,作为传统的道德文明,今天仍可批判地继承。

第一个是恭敬的恭,恭则不侮, “恭”,就是予人恭敬。恭敬待人,别人则恭敬待己,尊敬别人就等于尊敬自己;孔子说:恭则不侮。一个人对他人恭敬的时候,你是不会招致羞辱的,没有人来侮辱你。 

第二点叫宽则得众,恭敬之心自然会带来宽和的态度,宽:包容他人,宽厚行事,就能得到别人的拥护,刻薄待人,就会遭人反对;宽可不容易啊。禅诗里有一句话,叫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眼睛要是被一点尘埃所蒙住,就是给你三界,你都觉得活得很郁闷,但心头要是没事,坐在自家的床上,觉得天宽地阔。宽与窄,跟你现在住的60平米,还是200平米,关系不太大,跟你怎么看这个生活,关系很大很大。在这个世界上,同样的生活,会有不同的解释。 

 

当你怀着一颗恭敬之心,抱着一种宽和态度,去对待他人的时候,你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尊重,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肯定。这就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提升。

但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得的,光有修养是不够竞争力的,那么,我们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呢?

那么第三:就要做到信。孔子说,信则人任焉,信:唯守信方赢得认同  诚实守信,就会得到别人的认知,言而无信,就会被人离弃;

一个人不是说宽容随和就够了,你要做事。这个做事就是一定要守信。 

第四点,叫敏则有功。敏:活在当下  做事勤敏,就容易成功,散漫懒惰,将会一事无成;

那么做到信之后,还要敏。过去我们总说,一个人敬业就够了。但是有很多人把我们的职业做成了劳力密集型,而不是智力密集型,认为我只要卖苦力气就够了,做得没有效率。 

一个人要敏是什么?要发挥你的才智、敏捷行动,用孔子的话说,敏则有功。一个人只有敏捷才能建立功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一个君子,“欲敏于行而纳于言。”你不必说得太多,而真正赶紧去做。想到了就做,能做就再当想。

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个试验,把反应极其敏捷的青蛙,扔在一个滚油的锅里。这个青蛙敏捷到,啪一跳,能从油锅里迅速跳出来逃生,居然可以不被烫死。但是,如果把它放在锅里,锅里盛满冷水,然后在锅底下加温,逐渐逐渐加温,这个青蛙在锅里待着,毫无知觉,等到变成一锅热水时,青蛙已经浑身瘫软,没有什么行动能力了。最后,这只青蛙就被烫死在这锅开水里。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呢?就是人的敏,不光反映在瞬间的应变上,还反映在防微杜渐上,对整个日常生活的察省之中。敏,不光反映在瞬间的应变上,还反映在防微杜渐上。能够一生保持这样一种态度的人,敏则有功,他能建功立业。

第五点,叫做惠。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惠:以恩惠之心 宽厚他人   施惠于人,就会得到别人的效力,只顾私利,就会成为孤家寡人。

一个团队领导,怀有这样一种恩惠之心,然后去宽厚他人,面对你所有的下属,你才有足够的资格去使用得动别人。在精神价值上,要不断地肯定下属,在物质利益上,能与他们分享,那么你就能得到忠臣死士,能够用得动人。有时候,有这样一种心态,就能得到一个团队的真正敬重和尊重,这就是惠则足以使人。有慈惠之心,他就能带动起这个团队。一个能够有恩惠之心的人,才能够领导他人,因为他使唤得动所有人。这就是所谓的“利益均沾”-它可以让所有人从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名分和利益。

即是孔子说:什么是仁?“恭宽信敏惠”,这5点你都做到的话,你就完成了行为层面上“仁”的建立。 

孔子说的,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如果都做到的话,仁,基本上就做到了。仁,真的很难吗?它有的时候,就是一种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一些改变。总之,恭、宽、信、敏、惠都是仁心仁德的表现,而此五德必须在与人相处、与事相接之际,随时随地,力行实践,久之,自能日臻仁境了。

       

杜若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