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拍案教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师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每篇文章都有它最基本的情感基调。读者只有顺着文字潜心沉入这种感情氛围,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然后跳出这种氛围冷静思考,才能产生自己的观点。否则,要么是让文字从自己面前跳了一遍,没留下印象,要么是陷进作者的情感不能自拔,最终人云亦云,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也许是基于学生课外预习不到位,没有读课文吧,老师就在分析讲解之前留几分钟,让学生速读或者说跳读一遍课文,按说这种做法没错,但它只能使学生粗略的了解个情节或框架,很难沉入文章的情感氛围,也谈不上与作者共鸣。因此,要从情感入手教一篇文章,还是要让学生自己静下心解读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氛围,与之共鸣,然后再把学生带出这种情感,引导他们换个角度思考,以产生自己的思想观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情感十分沉重的新闻。他把纳粹集中营的过去和现在静静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法西斯的罪恶面前恐怖、愤怒、泣不成声,甚至为人类曾经的恶行而无地自容。我认为教这样的文章就不能让学生速读、跳读,也不能唧唧喳喳的朗读。我没有催促学生几分钟读完,只是要求他们静下心默读、思考、感受,有感时便勾画、圈点、评注。这样一篇千字新闻在课堂上读了十多分钟,直到学生自觉地从书本里抬起头来唏嘘感叹时,我方问道:“感觉如何?”学生脱口而出“太恐怖了!”“畜生!野蛮!”“简直不是人干的!”我狠狠的拍了一把讲桌,说:“你们就差没喊“他妈的”三个字”,因为这是在课堂。学生微微的笑了。我知道,开课十多分钟里,学生走进了作者的情感氛围,产生了共鸣,接下来应该到我把他们带出来的时候了。于是我问:“除过愤怒,还有什么没读明白或者思考到、联想到的东东吗?”短短的一阵阅读,有学生问:“经历了如此惨绝人寰的血腥杀戮,奥斯维辛应该是暗无天日,处处充满死亡的阴影,可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里写得阳光明媚,雏菊绽放,还有一个碧眼金发,丰满可爱的小姑娘在微笑呢?这好像与揭露罪恶这一主题有矛盾?”我反问学生:“以你们看,今日的南京市繁华、现代吗?有阳光没有?”瞬间的思考,学生恍然大悟。是啊,南京不也经历了日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吗?提到南京,学生又联想到了东北,联想到日本法西斯曾在那片黑土地上用我活生生的同胞搞秘密生化实验,那里焚尸炉、细菌实验的残酷、恐怖、血腥不比奥斯维辛逊色啊!原来恐怖不仅仅在远离我们的奥斯威辛,他就曾发生在我们中华同胞的身上。想到这里学生真的感到了不寒而栗,甚至发抖。但看看现实,南京的繁华,东北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中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呢?学生自己从政治、历史学科上引来了自己的观点:一个坚强的民族是不会被灭绝的。不得人心的侵略战争是注定了要失败的。我轻轻点博:不管苦难如何可怕、漫长,正义与希望永远同在。奥斯维辛和煦的阳光、绽放的雏菊、微笑的小姑娘说明了死亡的阴影无法毁灭生活的希望,真与善在暴力面前是微小的,但它却是永恒的,他们才是生活的希望。

    这节课,学生在潜心读书中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在思考联想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也可以叫做世界观吧。但任何思想观点仅仅储存在头脑中也是毫无用处的死观点,只有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现状,指导现实,学以致用,那才叫学会了。更何况历史本来就是一面镜子,学古是为了鉴今。教学这篇课文时正置日本海上巡视船与我渔船在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附近相撞,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执意扣押我们的渔船,并且要依照日本国内法律处理我们的船长。这件事情在国内外引起很大震动,也成为中学生谈论的焦点。我恰在教完揭露法西斯暴行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后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以你们看,就目前日本执意扣押我船长詹奇雄,还要依其法处理,对这事我们该怎么办?

    我话音刚落,教室里血气方刚的中学生脱口而出:“一颗核弹放过去,灭了小日本!”可怕的是这不是一个声音,是一片呼声。我再次拍案:好一个“灭”字!难道你要让奥斯维辛的悲剧重演,难道你要让南京大屠杀在21世纪重现?教室里刚刚燃起的法西斯火苗渐渐熄灭。借此时机我告诉学生,人类应该学会在历史的拷问中前行,在面对历史的忏悔中走向完美。一个没有理智的民族是会疯狂的,罪恶往往就发生在人彻底疯狂之后。

    在学生陷入沉思的时候,我给他们布置了作业。通过媒体看看中国政府如何对日本采取反制措施,到网上查看网民对这次事件有何呼声?比较之下写出你自己对日本扣押我船长一事的立场、观点和应对方法,贴到学校网站以及你喜欢的论坛、空间上去,我去网上检查你们的作业,也让公众评判你们应对、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能力。

    课堂教学就此打住了。回过头来想,一篇曾获国际大奖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值得学习借鉴的东东还有很多啊!它的题目,它的“双线展开”式结构,它的独特的新闻视觉,它的对照手法的运用等等,有的我蜻蜓点水似的点到了,有的我还没点到。但我没感到遗憾,因为我觉得这些技巧性的东西,只有在大量的阅读积淀中鉴赏、感悟,进而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变成自己自觉或不自觉运的运用出来的一种行文技巧,最终形成自己的行文风格。

    一节课就这样甩出去了,两次拍案,虽然有点狂躁,但无作秀之意,也不敢班门弄斧,挂此只想切磋而已。

 

 

牛东院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