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学习梳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学习利用注释、工具书自读课文,培养自读文言文的习惯。 3.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烛之武的形象,探讨他在外交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学习他的顾全大局、沉着机智的品质。 4.鉴赏本文叙事的简洁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好习惯,学习梳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2.理解烛之武在外交斗争中的机智。 3.鉴赏本文叙事语言的简洁之美。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设想: 这是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篇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意识、习惯的培养,如查阅工具书、梳理基础知识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学习活动,辅以教师的点拨,通过他们的自学、研讨和教师的引导达成教学目标。 注意发掘课文的吸引力,如故事情节、人物智慧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乐意学习文言文,避免进行枯燥的字词句教学。 注重“读”的落实,保证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感受文言的魅力。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任务: 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2.通过自学、讨论,读懂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梳理、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张飞在长坂坡一声怒吼,不费一兵一卒吓退十万曹军,这是曹军忌惮张飞的威猛。比这还早八百多年的时候,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敌的军营,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去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此人谓谁?他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烛之武。今天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退”“师”各作何解释? 明确: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退却;师——军队 (二)关于《左传》和事件背景(出示ppt课件): 1.关于《左传》:学生简介——教师补充要点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也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传”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2.事件背景: 晋、秦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原因是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正如课文中写道:“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是直接原因或称导火线,根本原因还是晋秦两国为了争夺霸权,需要向外扩张。 在了解背景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句话所说的历史事件,并掌握“以”“其”“于”“贰”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生字词读音和句中停顿。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评议。 3.学生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课文,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效果: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概括每段内容: 指名学生概括,评议,明确: 第一段:晋秦围郑,郑危在旦夕。(起因) 第二段:佚之狐荐武,武临危受命。(发展) 第三段:武见秦伯,退秦师。(高潮) 第四段:晋军撤离郑国。(结局) 3.齐读课文。 (五)课堂检测:梳理本文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文言实词】 ⑴一词多义: ① 许 。例:“许之。” “许君焦、瑕……”(《烛之武退秦师》) 。例:“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 ②微 。例:人微言轻 (成语)“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曹相国世家》) 。例:微言大义(成语) 。例:“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 。例:见微知著(成语) ③鄙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越国以鄙远,公知其难也。”(《烛》) 鄙: )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⑵词类活用:指出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①晋军函陵 (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 ④越国以鄙远 ( )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 )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⑦共其乏困( ) ⑧烛之武退秦师( ) ⑶通假字:指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②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 ③夫晋,何厌之有?( )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 ⑤失其所与,不知。( ) ⑷古今异义: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写出古义和今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亦去之。 【文言虚词】写出下列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以: ①敢以烦执事 ②以其无礼于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⑵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⑶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且焉置土石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⑦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句式特点 ⑴夫晋,何厌之有? 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⑶是寡人之过也。 (六)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第三、四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任务: 1.研读课文,理解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着重体会他在外交斗争中的智谋。 2.赏析本文叙事的简洁之美。 二、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指名背诵课文第三段。 (二)研读课文: 1.细致阅读第三段,思考、回答问题: 烛之武用那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点最关键?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研读烛之武的说辞,理解他讲的道理和事实,划分层次,概括要点,板书: 第一层:亡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第二层:存郑有利于秦。 第三层:晋缺乏诚信。 第四层:晋贪得无厌,秦首当其冲。(★) 2.思考、讨论: 晋秦历史上的关系一直不错,这次联合围郑又是建立在“争夺霸权,扩张领土”这个共同的利益基础上的。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退兵,瓦解他们的联盟呢?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结合全文,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交流看法;汇报思考、讨论所得;评议、明确: 烛之武善于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突破口。晋秦围郑,烛之武选择秦为瓦解联盟的突破口,因为晋秦围郑的直接原因,与秦无关,秦被分化是是可能的。 烛之武善于晓秦以理,动秦以“利”。烛之武的说辞,反复说明的就是“利”,就是如何“有利”,如何“不利”,这样就抓住了秦参与围郑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打动他。 烛之武善于利用晋秦的矛盾。晋、秦历史上关系密切,但也有不和谐的地方——晋曾对秦言而无信。这次联合围郑,成功后利益如何分配,自然是双方都关心的问题,有前车之鉴,秦自然会产生动摇。烛之武的反间计成功了。 …… 3.课本第15页的“单元提示”中说“文言叙事有一种简洁之美”,这篇课文是否体现了这一特点呢?答案是肯定的。请学习下列评析方法,自选例句进行评析。 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这句话表面上交代了晋秦联军围攻郑国的客观理由,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这两个理由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可谓言约义丰。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找到有关语句,分析体会。 交流学习心得。 [这样的句子还有]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夜缒而出,见秦伯。 秦伯说,与郑人盟。 子犯请击之。 …… (三)交流学习心得,阅读课后练习四吕祖谦的《东莱左传博议》一文。 (四)拓展学习: 1.烛之武退秦师从根本上解除了郑国的危难了么?写一篇短文阐述这个问题。 2.我们读过《唐雎不辱使命》《晏子使楚》等文章,请写一篇文章谈谈外交家的外交风采。 附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郑危在旦夕 武临危受命 善于选择突破口 亡郑利晋不利于秦 存郑有利于秦 晓之以理,动之以“利” 武智退秦师 晋缺乏诚信 善于利用双方矛盾 晋贪得无厌,秦首当其冲 晋撤离郑国 刘军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