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蝉》、《贝壳》(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小的东西都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 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 (3) 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的哲理。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出示《蝉》(虞世南),让学生读一读,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想一想,看怎么理解。垂緯饮清露,流饷出疏桐,非是藉秋风。 2、引导学生理解明白: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至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蝉有关的课文。 二、走近作者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三、指导朗读。 (1)字音 蝉(chán ) 收敛( liǎn ) 颤动(chàn ) 聒(guō ) 宽恕(shù) (2)字义 收敛:收拢,合拢。 宽恕:宽容饶恕。恕,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原谅。 四、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 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师生探究】 学生回答,老师完善。 【自学导航】 (1) 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2)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师生探究】 学生回答,老师完善:(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2)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自学导航】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探究】 学生探究,回答问题,老师点拨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探究质疑 1、探讨:作者由以往的“烦”转变为现在的“宽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讨论并归纳:先抑蝉的厌烦、微弱、细小,听了朋友的话后令作者惊讶起来,对蝉产生了同情和理解,此处开始扬。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2、探究质疑:最后结尾句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讨论并归纳:由结尾的“宽恕”照应开头的“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3、你是怎样理解结尾句? 讨论并归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蝉而言,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著地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4、探讨:你认为应该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六、拓展提升: 1、通过对《蝉.》这篇课文的学习,在蝉的身上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的呢? 讨论:坚强、执着…… 2、在我们的身边又有哪些像蝉这样品格的人呢?举例说说。 讨论:居里夫人、张海迪、钱学森、霍金等等。 七、作业布置: 写一段80字左右的短文或诗歌,赞颂蝉的生命 附板书设计: 烦人的聒噪 → 惹人厌烦(抑) 蝉的特点 →烦→宽恕→赞扬 (扬) 病蝉的弱小 → 微不足道(抑) ↓ 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好好活 ↓ 坚强、执着的精神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另外一位作家席慕容的《贝壳》,看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 二、作者简介 席慕容,著名作家,画家。1943年农历9月15日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主要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足迹》《写给幸福》等。 三、字词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底下。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四、朗读感知 1、《蝉》中,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明确: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赞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明确: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4、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明确: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五、比较拓展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六、作业布置 肖云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