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独特魅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导学】 一、把文章两遍,在阅读的同时在书上适当地做好圈点勾画以及批注。 二、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情况。 1、写作背景 1870 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2、作者介绍 三、查字典,读准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写法,可将自己易错的在空白处抄写三遍。 捂住( ) 诧异( ) 惩罚( ) 挟着( ) 郝叟( ) 宁可( ) 踱步( ) 祈祷( ) 字帖( ) 哽咽( ) 思量( ) jiè( )尺 ào( )悔 四、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六、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或思想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 七、找出文章中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请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赏析。(也可写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过程】 (一)预习情况交流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章,思考: 1、课文题为“最后一课”,围绕最后一课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三)深入探讨,剖析人物 1、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2、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3、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4、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四)合作探究,语言品味 1、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文章小结 【课堂检测】 阅读以下两个片段,回答问题。 片断一:正当我看了这一切感到纳闷的时候,哈墨尔先生走上讲台,……我站在坐位上左右摇晃,心里难受极了,头也不敢抬。 片断二:讲完了文法,就开始习字。……“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鸣唱?” 1.“我们课桌的三角架上挂着这些字模,就像是许多小国旗在课堂上飘扬。” 说说小弗朗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 2.“有一群鸽子在低声咕咕,我一面听着,一面想:‘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鸣唱?’” 小弗朗士从鸽子的叫声中所产生的联想,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找出文中体现小弗朗士心情、态度变化的关键词语,联系全文说说其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课后提高训练】 下边文字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请认真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这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1、祁老师教的“第一堂课”与都德的《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一样地寂静,上文第②段具体表明这种气氛的一句是: 。(2分) 2、小说中社会环境描写能交代相关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上文中有此内容交代的是在第 段。 3、上文第④段前3句表现了祁老师 的心情,这与《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心情相似。为什么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老师,情绪如此相似呢?(4分) 4、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2分) 5、上文第④段画横线句中,“民族的春花”指的是 。 为什么“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3分) 6、除上题所列句子外,文中还有多处使用了修辞手法,请任选一处写一段赏析的话。(5分) 7、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教了很多内容,而这里祁老师在第一堂课却说“不上了”,对此你如何理解? 王丹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