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还是“意动”——《烛之武退秦师》注释质疑(教师中心专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丁胜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东封。 划线部分在课下注释中分别解释为: (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 (2)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其中涉及“鄙”和“封”两个名词的词类活用。课下注释解释为“用作动词”,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笼统的。因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活用为一般动词,二是使动,三是意动。而这两个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显然是不合语境的。那么究竟应当活用为使动,还是意动呢?一般情况下,大家依照课下注释中的解释,将“鄙”理解为意动,因为课下注释中有“把……作为边邑”的解释;将“封”理解为使动,因为课下注释中有“使……成为边境”的解释,而这两种解释分别符合使动和意动的翻译方法。 问题也就出现了。“使动”,是“使……发出动作”,是客观行动;“意动”,是“把……作为……”,是一种主观认识:两者在意义上存在着质的区别。根据上下文来看,第一句是“秦鄙郑”,第二句是“晋封郑”,两句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占据郑国的领土。那么为什么前者理解为意动,而后者理解为使动呢? 就第一句来看,理解为使动,意义是“客观上实施把郑国的土地夺过来,使之成为秦国的边邑这样一个行动”“君知其难”;理解为意动,意义是“主观上持有把郑国的土地当作秦国的边邑这样一个认识”“君知其难”。显然把“鄙”理解为使动更为贴切,可以直译为“越过别国而使远地成为边邑”,或者意译为“越过别国而夺取远地来作为边邑”。 就第二句来看,理解为意动,意义是“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边境,同时又对秦国有野心”;理解为使动,意义是“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就要开始将矛头指向秦国”。按烛之武的分析思路,应是晋国首先联合秦国来瓜分郑国,灭掉郑国之后,晋国就会进而与秦反目,将矛头指向秦国——显然把“封”理解为使动更为贴切。 这样看来,两句话中,“鄙”和“封”两个词都应理解为使动。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