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一杯爽口的饮料——谈谈作文提示语的处理(教师中心专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山东平邑赛博中学 胡美康 李旭 一杯淡水,若能加入适量的调味品,如糖、茶、蜜、咖啡,搅拌均匀,便可调制出爽口的饮料。但是,调味品用多了饮料浓度偏高,就会甜得发腻,或浓得发苦发涩。如果搅拌不均,也会先淡后浓不尽人意。如果几种调味品搭配不好同时加入,还可能出现怪味,坏人胃口。 写作文也是此理。 为迅速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这几年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往往都用提示语。无论是“诚信”、“和谐”,还是“环保”、“自强”,提示语几乎都是采用比喻手法、排比句式强调该话题的重要意义。这好比是电视某专栏的主持人,为采访对象作个引子来点启发,你只要紧扣自选材料往下说就行了。可有不少学生对提示语理解不对处理不当,以至于栽了跟头丢了分。具体表现在: 一、不懂取舍,面面俱到。 一篇文章众人写,要想篇篇出特色,就得让学生有广阔的思考空间,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感悟。为此,提示语往往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启发多个选题角度。 比如有篇以“节日”为话题的作文,提示语是“春节、元宵节、清明、中秋节、重阳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节日文化与风俗可谓多姿多彩,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与风土人情,节日里发生的故事令人难忘。请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介绍某个节日的由来及相关风情,可描述节日里发生的难忘故事,也可表达你对某个节日及其习俗的看法。” 有的学生不注意审题,匆匆浏览一下就围绕提示语逐项展开来写,既介绍节日由来,又叙述节日故事,还发表议论,一篇文章简直就成了大杂烩,没了主题。不限定文体并不等于没有文体格式,试想,若把糖、茶、柠檬等调味品一古脑儿放进一杯水里,那会是什么味? 二、议论偏多,比例失调。 由于初中生年龄偏小阅历不深思想发育还不够成熟等条件的限制,所以新课标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我建议初中生应考时首选记叙文。写人叙事,写熟悉的人,叙身边的事,各种材料信手拈来,必要时来个点睛之笔,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足矣。 但从大量的作文练笔及考场作文来看,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屡教不改屡禁不止,不少作文干脆就以提示语为论点,翻来覆去的解说、阐述、强调,大不了再罗列三两个事例来佐证。“蜜多了不甜”,何况是泛泛的议论空洞的说教? 针对以上两种写作病态,我建议唱好立意三部曲。 把作文的提示语比作是调味品,多读几遍,品出它各个部分不同的“味”来。“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提示语再美,咱也得有取舍。取什么?取自己好写的话题,取自己占有大量素材的话题,取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及表达方式。 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从自身经历或看到、听来的素材中,选择最切题的事件,将其中的典型细节在头脑中不断充实反复放映,变成一眼清纯甘冽的泉水,至少是一杯不浑的天然水。这就解决了溶剂问题。 将精心选择的某点提示语融入脑海里写作素材这杯水中,反复搅拌直至渗透、融化。如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通篇不出现“诚信”二字,但处处都紧扣“诚信”话题。含而不露,令人回味,乃为作文最高境界。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