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大柴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物”为线索安排情节,以小见大以及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崇高思想品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归纳本文的主题?

    分析:不少资料上对本文的主题有过归纳。现举出其中两种:

(1)本文通过七根火柴的故事,既反映了长征时红军的艰苦生活,又突出了红军战士把革命事业看得重于一切的高尚品质。(《初中语文助读本》第三册20页)    

(2)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种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初中语文教案》第三册20页)    

以上所引对主题的两种理解都肯定本文通过无名战士的高贵品质歌颂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精神。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否归纳了全部的思想意义呢?让我们看看王愿坚同志在《在革命前辈精神光辉的照耀下——谈几个短篇小说的写作经过》中的一段话吧:    

对于长征生活,我的理解是,这样特殊的艰苦环境中,要求红军战士有更大的毅力和坚忍的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我曾把这问题问过长征的参加者,他们的见解和亲历的故事所作的回答是:建筑在高度阶级觉悟基础上的,革命战士对革命事业、对革命的集体的无限忠心和由这种集体主义产生的高度的阶级友爱;为了集体,为了战友,他们可以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就是这种精神照耀着,使他们,使革命军队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苦,跨过危难,走向胜利。这便形成了《七根火柴》和《三人行》的主题。    

从王愿坚同志的创作体会中我们不难看出,前面提到的两种对主题的认识遗漏了“革命战士对革命集体的无限忠心和由这种集体主义所产生的高度的阶级友爱”。正是这种无限的忠心和高度的爱才使损失惨重的红军仍作为一个有力的战斗集体翻过雪山,走过草地,到达陕北。无名战士临终前说:“这是,大家的!”这朴素的语言正体现了革命战士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卢进勇把火柴如数交给指导员,也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因此,在归纳主题时应把红军战士“为了集体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精神概括进去。

2谁是本文的中心人物?

分析: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写了两个人物,一个叫卢进勇,另一个是无名战士。这两人都是红军战士,他们身上都具有红军战士的优秀品格,读后,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伟大的时代精神,感受到极大的鼓舞。对这两位红军战士,谁是作品的中心人物,至今仍有分歧。有人认为应是卢进勇,因为卢进勇的活动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小说的情节就是由它作为线索的;有人认为中心人物应是无名战士,因为无名战士的形象更鲜明,更感人。    

要确定谁是中心人物,首先要理解何为中心人物。小说的中心人物,也称“主人公”,或叫“主角”,他(她)是作品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者。小说的情节可以由中心人物作为线索,贯穿作品的始终,但也不一定。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作者往往通过一个片断或一个插曲来刻画中心人物的艺术形象,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所以他(她)的活动未必要贯穿故事情节的始终。    

《七根火柴》的主题思想是热烈歌颂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在两位战士中,那个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在红军最需要火的时候把自己精心保存的七根火柴殷切而郑重地托付给战友、送交部队的事迹,无疑更能集中地体现这一主题思想。    

此外,要确定谁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还得看作者将描写的重点放到谁的身上。《七根火柴》这篇不过两千字的短篇小说,作者对无名战士的描写可说是不惜笔墨,倾其全力的,只是使用的是截取人物性格横断面的方法,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英雄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一瞬间,通过对他临终前短暂一刻的精描细绘,把这位无名战士写得可歌可泣,光彩照人。    

俗话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作者对无名战士眼睛的描写共有八处:①卢进勇初见他时,见他“脸色更是伯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这儿对他眼睛的描写,显出他伤势之重,病情之危,努力地闭着眼睛是他默默而痛苦地与死神抗争,想延续生命,完成他想嘱托的一件事。②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他“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一下,似乎想坐起来……”这儿对他张开眼睛的细节描写,反映他渴盼见到自己同志的急切心情。③当他见到卢进勇把那点青探面送到他嘴边并亲切地劝他吃下时,他“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这儿写眼睛用了“失神”与“呆滞”两个形容词,一则显出他确已心力交瘁,另外,从眼神中反映他因卢进勇误解了他的意思而惆怅。④当无名战士听到卢进勇要搀着他往前走时,“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作者自己说明,“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⑤“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这儿“忽然睁开了眼”是显得他心情的急切,急于向卢进勇交托他凭意志维持这最后一口气保存的七根火柴。③在他花了极大力气,小声数完七根火柴以后,“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他这一眼,是无声的语言,意思好像在问:“你看清了吗?你明白了吗?”①当他看到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表示“看明白了”时,他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了,“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这是他在将珍贵的遗物托交给一位可以信赖的同志时欣慰感的流露,重托已嘱,心愿已了,火柴不会因自己的牺牲而受损失,石可以给红军战士带去光明与温暖,自己就此死去也无所牵挂与不安了。③最后他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这热切的眼神中寄予着他由衷的信赖,无限的感激和殷切的嘱托。

    既然是中心人物,为什么作者连个名字都没给他写上?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很自然地交待这位战士的姓名,因为当他在曙光中揭开党证,党证中定然会清楚地出现他的姓名。作者有意不写这位战士的名字,正是他匠心独运之处。庄子曾有“大象无形”之说。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无数的革命战士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集体,为了战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可是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无名战士是干干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典型,有名固可忆,无名更光辉。    茅盾先生在谈到《七根火柴》时说了些非常精辟的话,可以帮我们认识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他说:“全篇人物形象是鲜明的,故事的发展很紧凑。表面上看,这不是第一人称的作品,然而作为故事的线索的卢进勇,实在是起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也许作者不是有意识地要把那个无名的将要断气的战士作为作品的主人公,然而在读者的眼中,无名战士的形象却比卢进勇的要大得多,而且鲜明得多;正是这个无名战士的形象使得这篇作品发生感人的力量。”    3.本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分析:(1)以小见大的写法。    火柴虽小,人们也习以为常,但作者却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从而表现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这就是以小见大。小说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小说中有六处写到火。“要是有难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黄火”→“熊熊的野火”。    前四点写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使“火”的意义逐步扩大:由个人到战友再到部队。这就启示我们:这“火”由火柴点燃,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那颗赤诚的心,“火”就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卢进勇需要      无名战士      无名战士      点燃黄火    卢进勇    

有堆火烤        需火堆        托付火柴     上火柴        交火柴    

由此看出本文构思上的特点:火柴这条线索由隐而明,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出现火柴,体现火柴引出的人物崇高内心世界,后两次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    (3)映衬手法的运用。小说有两个人物,卢进勇贯穿全篇,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卢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他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4)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既是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第一部分中第2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3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异常、遍地潮湿的特点,烘托出卢进勇处境恶劣和他的苦恼、焦急与盼火的内心活动,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结尾写黄火,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说明火柴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几根火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东西,不足为奇,然而在特殊的环境中它却能发挥巨大作用,显示出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品德。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小说《七根火柴》(板书)。这是以中国工农红军在1935年8月长征过草地时的一段极其艰苦的生活为背景,记叙一位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在红军最需要火的时候,把精心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郑重地委托战友赶上前方交给部队的动人故事,反映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作者是著名作家王愿坚(板书)。    

(二)指导学生预习。    

1.利用注释与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2)小说是如何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展开情节的?    

(三)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复述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明确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    

提问: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    

(本文的题目是“七根火柴”,这七根火柴来自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献出七根火柴,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献出的火柴在长征途中的暗夜里终于点燃了一簇簇黄火。这一过程虽然是通过卢进勇的活动展开的,但小说着力表现的人物还是无名战士。板书:无名战士。)    

3.了解小说的情节线索与段落层次。    

提问:小说是怎样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的?    

4.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分析故事的开头。    

提问:草地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草地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草地变幻莫测的“怪”气候以及沉浸在雨雾中的荒凉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反映红军草地行军的艰辛。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火柴就能得到温暖,吃到粮食,得以生存,这也就暗示了火柴具有特殊的价值。)    

(2)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分析故事的发展和高潮。    

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引导学生看第9段。)    

提问:无名战士是怎样献出火柴的?    

(引导学生看14、15、20段,着重分析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从这些语言、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珍藏火柴,献给部队,因为它关系到战士们的生死存亡。这样,就充分表现了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板书:无名战士对革命无限忠诚。)    

提问:在描写无名战士献火柴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渲染献火柴的庄严气氛,揭示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作者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句,请找出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主要的比喻句有三处:    

a.“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揭示了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世界,那跳动的火焰使人仿佛看到了无名战士那一颗跳动的红心。    

b.“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惜。这一动作凝聚着无名战士牺牲前为革命事业贡献最后一点力量的心愿。    

c.“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形象地表明无名战士临死前仍不忘红军前进的方向,体现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细读开头、结尾两部分的烘托描写。这种烘托写法比一般比喻强调得多,突出得多。    

(3)集体朗读第三部分,分析故事的结尾。    

提问:描写黄火有什么作用?    

(篝火给战士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谈笑,带来了煮热的野菜,带来了革命活力。这熊熊烈火正是从无名战士手中接过来,在无数战士的手中燃烧起来,冲破黑暗,放出了光明,必将带来革命的最后胜利。这也是烘托描写,它充分揭示了无名战士献火柴的深刻意义。)    

提问:卢进勇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为什么以异样的声调数着:一、二、三、四……?    

(表达了对无名战士的深切怀念,也表示了革命战士的决心:一定要接过革命火种,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II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I”)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I”)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七根火柴》作者______,小说以______为背景。

2小说写的是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如果把小说分为三部分,请你给每一部分加个小标题。

4.作者怎样描写草地景象?抓住了草地环境什么特点?

5.无名战士是怎样出场的?通过哪些描写表明他已生命垂危?

6.无名战士“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脸上挂着雨滴”,“湿漉漉的衣服”,“胸口和

衣服一样冰冷”,而他保存的火柴却是干燥的,在这湿与干的对照中表明了什么?

7.“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喻体:________;本体:_________。

8.无名战士在交托火柴时,为什么还要一根一根地数?

9.说说“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一句的含义。

10.为什么说本文的线索是七根火柴?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小说环境描写生动逼真,试体会它的作用。

2.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的故事,使你受到哪些启迪和教育?

3.如果说无名战士是小说主人公的话,那么为什么作者用了许多笔墨去写卢进勇?

(三)精读导引。

1.本文构思巧妙。作者只选取红军长征中过草地的一组镜头,通过平平常常的几根火柴,经过“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涵,写出了这个‘小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小见大,揭示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力量源泉,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

2.小说是通过对主人公无名战士的刻画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但却是从卢进勇的听、看、想等方面去写,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主人公高贵的品质、生命的价值、牺牲的意义以及他崇高精神对战友的感召与鼓舞。

3.全文充满着革命的激情。作者在塑造无名战士高大壮美的形象时是怀着对烈士赞美、敬仰之情去描绘他的言语、动作和神态的,因而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巨大力量。    

(四)疑难讨论。    

1.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例如结尾部分写了战士们在黄火中烤衣服、煮野菜的情景。这表明无名战士保存下来的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小的火柴为战友们带来了光、热和欢笑,为走出草地提供了保证。熊熊的火光,正象征着无名战土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必将形成燎原之势。    

2.要点: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是集体,是革命事业,也就是他人第一,革命第一。这样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心灵美丽的人。②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党的事业,③应该珍惜革命成果和先烈们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学习他们崇高的思想品质,继承他们的遗志,奋勇前进。    

3.参见“精读导引”(2)。“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王愿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一段极为艰苦的生活。    

2.一位无名战士临终前献出为部队精心保存的七根火柴。    

3.①掉队,想火堆;②路遇,见火柴;③黄火,交火柴。    

4.①先写草地的气候,通过“明明一忽然一刹时一接着”突出气候变幻无常的特点。接着写草地的天——阴沉的;草地的地——荒草、烂泥、绿水。再写不见人影,不听人声,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突出草地渺无人烟的特点。②再从卢进勇的感觉写:寒冷、饥饿、伤病,而后写所想:“要是有难火烤,该有多好啊!”    

5.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无名战士,然后从卢进勇的眼看展开这位战士的形貌:倚着树权半躺在一汪污水里,脸色伯人,眼眶塌陷,眼睛努力地闭着。再从卢进勇的所感所想去写: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只有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除唇一张一翁地发出低低的声音,表明这位战士只一息尚存,已处在垂危的状态中。    

6.表明为了保住这比生命更可贵的七根火柴,他经受住了不可名状的痛苦,他具有多么坚强的意志!此时此刻他唯一的牵挂就是在把党证和火柴交给部队,让他们能够走出草地。    

7.一簇火焰在跳;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的形状。   

8.这个动作表现出无名战士郑重严肃的态度和万分珍惜的感情。在那“要是有一堆火也许能活下去”的生死关头,他舍生保存了火柴,因为他深知小小火柴的意义与作用:有了它,战友就能活下去,走出草地;有了它,战友就能北上抗日,赶走侵略者。这火柴是革命的火种,党和人民的希望,他要卢进勇把火柴交上去,把火种传下去。    

这个动作更表明,他交付的是一个红军战士对同志、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是他为党做的最后一次奉献。    

这一切表现出无名战士勇于自我牺牲,忠于革命的高风亮节。    

9.形象地刻画了这位战士一心向着革命集体,临终仍不忘部队前进的方向,嘱托战友赶快把火柴给前方部队送去的对革命无限忠诚的思想感情。    

10.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

每题10分

【小资料】

一、作者。

王愿坚(1929~1991),当代著名军队作家,山东诸城人。幼年在家乡求学,1944年到解放区滨海干部学校学习。1945年1月参军,1947年入党,历任宣传员、文工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记者等职。解放后先后担任《解放军文艺》月刊、《星火燎原》选集编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艺系主任。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创作的小说,其创作思想是明确的:“我们今天走着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二、背景。   

1935年7月上旬,红军长征到达四川松藩附近的毛儿盖。由于张国台故意阻延部队行动,反对中央北上,延误了战机,红军被迫走入荒无人烟的草地。草地到处是沼泽,气候变幻莫测,冷暖变化强烈。战士们没有粮食吃,就挖野菜、草根甚至嚼皮带充饥;没有火烤就拖着湿流的身体继续前进。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红军战士终于战胜了严寒和饥饿,胜利地穿越了这片茫茫的草地。但是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这里了,《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就是他什1中的一位。

(王洪逵)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