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通用理论框架(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范文 手机版 | ||||
罗晓晖 写作是思考者的事业,决不是傻瓜的游戏。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必然有思想的含量。鲁迅之所以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文学家,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位思想家。正因为鲁迅的思想深度在20世纪中国文学家之中几乎无人能及,所以尽管他的文学作品数量并不很多,却能令众多文学家难以望其项背。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优秀作文有“深刻”这一要求。如何才能深刻,多数人感到茫然。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编写了如下资料。篇幅所限,我只能谈得粗略,读者的反复阅读、理解和吸收才是关键。 我最核心的理念是:你必须把论述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上。达此高度,自然深刻。 文学是“人”的文学,作文是“人”的作文。无论怎样的考场作文,都是要谈“人”的。因此,我敢说,高考作文,基本上都超不出以下框架。面对任何高考作文题,读者都可以把题目与上述框架联系起来思考,最后求得一个思路。 上述框架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能够有力地把我们的思考和分析推向深入,使我们的作文不致于肤浅、浮泛。 我说这是“应急方案”,是因为我很谦虚。这实际上也是你提升思想高度的机会。这不只是为了应试;这些观念对你终生有益。 高考作文的通用理论框架 文学是“人”的文学,作文是“人”的作文。无论怎样的考场作文,都是要谈“人”的。考场作文的主题,一般都可联系下面几个范畴进行论述: 1.生命意志和生命活力 【基本论述】 生命是自然的伟大创造。人是生命的最高表现。生命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在与环境不断的冲突与交流中形成。在宇宙面前,人类是虚弱的,渺小的,必须有强大的生命意志,来支持人类的生存。生命意志是一种内在力量,一种原始力量,具有无限蓬勃的精神活力。 从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来看,人生都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因此需要强大的生命意志和强劲的生命活力。活力包含精神和身体两个层面;活力表现生活的实现、精神的喜悦和创造力。 缺乏意志和活力就无法克服困难,展现人生,所以《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能忍受挫折,就会逃避或麻醉自己,造成生命的挫败。现代社会变迁迅速,竞争和成长的压力很大,一旦意志衰颓失去活力,就会产生精神衰败和自暴自弃的问题。 【补充资料】 3.生命意志的意义在于:人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成为自己愿意成为的人,也因此生命才有意义。不能因为自己生命的意志或力量比他人强,就进而掌控他人成为别人的主人,如此生命的意义就成了弱肉强食、巧取豪夺,从而贬低人的普遍性意义与价值。 5.人生就是意志活动的全部领域。生命意志是健全的本能、力的饱满和充盈。人只能正视人生的痛苦,而不能逃避。富有活力的生命拥有无可比拟的力量。人生是痛苦的,但我们可将其战胜,在奋斗中发挥生命活力,获取人生意义。 6.所谓弱者,就是缺乏生命活力的人,是意志力低下的人,是没有活跃的激情的人,是缺少内驱力的人,是目光短浅、只知道追求猥琐利益的人,是缺乏个性、模糊不清的人,是心怀怨恨而又不敢诉诸行动的人,是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弱者缺乏远大志向,因而只能平庸的芸芸众生。 7. 人类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创建了无数辉煌的业绩,运动场上一个又一个世界记录的刷新,科技领域一项又一项发明创造的诞生,展现了人类生命力的无穷魅力。人类飞出地球的壮举和探索外星生命的尝试,表明人类生命具有藐视一切极限的气魄。生命力量和智慧的扩展是无限的,哪怕生命的残缺者,也可以发挥生命潜力,展现生命活力。中国神话里的刑天,就是一位残疾勇士,他与天帝战败后,被人砍掉了头,又以两乳为目,以脐当口,继续搏斗。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战国军事家孙膑,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唐朝和尚鉴真,明朝郑和,古希腊盲人荷马,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科学家霍金,美国盲人海伦•凯勒,都是身体残疾而生命活力强大的典型。 【适应话题】 (1)凡坚强、自信、追求、奋斗、挑战、直面人生等,以及与此相反的脆弱、疑虑、懈怠、软弱、逃避等涉及性格因素的话题,都应上升到生命意志层面。 (2)凡逆境、挫折、竞争、考验、磨砺等涉及人生外力压迫的话题,都可上升到生命意志层面。 (3)若有涉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如何立身于世等话题,都可以生命意志为立意之主。 2.生命成长和自我实现 【基本论述】 生命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成长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生命必须面对生存环境不断的改变,所以要不断学习、成长和创造。为促进生命的成长,应该怀着理想,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保持良好情绪和坚毅的精神力。学习本质上是生命的扩展和壮大,通过增益知识,达到增进理性,实现自我,造福人类的目的。 与世间万物相比,人很重要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人具有创造的能力。人的一生,是自我的生命能量的激发、发泄、释放、提升、创造的动态过程。为了生命的自我创造,有时候,我们还得反抗传统和世俗的桎梏——创造,就意味着打破枷锁,突破桎梏。 自我实现是生命的最高目的。自我实现,能使生命获得自觉圆满、快乐愉悦的巅峰体验,从而实现对痛苦的超越。 生命的自我实现,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特性,去创造人生。我不可能变成别人,也不能抄袭别人;要接纳自己,了解自己,并学习别人以扩充自己。只要用心,就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生存的能力。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样的独特性突显了生命的价值。也正因为造物主所创造的每个生命都有与生俱来的特性,所以无论顺境或逆境,只要能够尽力活出生命的全部,平凡的生命都可因此而伟大。 【补充资料】 2.人时常都处于懒散之中,少有人能专注于理想的追寻与人格的培养。一般人随顺世俗而盲目追求,很少有理想的启发,这更彰显了理想的可贵。理想即一种专注,无论专注于哲学、艺术、宗教,都表现了人的伟大。追求理想的过程是一种由小我进至大我的展现,当自己不断趋近理想,小我亦不断扩大而充实其内涵,最后终可与大我为一。真正的理想就是小我之放弃,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均以理想为念。 3.知识越丰富,学习能力越强,就越能发展成为有辨别力的人。越能辨别自己的生活,就越能符合自己生命的期望。发展知识的目的,就在探奇索隐之中建立能充实知识的智能,使人可以逐渐地、完全地揭露人的生命及世界的真相,使人可以完全地生活在真相的世界中。 4.具有创造性的生命才可称为个人的生命。具有创造性,就是一举一动、一言一思,都拥有自己的“风格”。生命的意义即在于风格的表现。风格的表现有许多模式,如圣贤、隐士、宗教家、政治家、教育家、工人、农夫等。无论生命在哪种模式中表现,都应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有创造力的生活才值得去过。更重要的,必须在自己所抉择的模式中安心生活,比如陶渊明安住于他的田园之中。这是生命最重要的原则:平衡。人的痛苦均来自于无法平衡,比如屈原,他的选择是扮演世俗的对抗者,但他却无法获得内心的宁静。欲望太多而无法满足是一种失衡;单恋是一种失衡。在各种情感关系(亲情、爱情、友情等)中最重要的,也在于双方平衡点的获得。 5.“创造的”与“新的”不是同一概念。当今对新奇的追求,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更为广泛和浅薄地扩散。整个社会马不停蹄地投入追赶新潮的比赛,标新立异是荣耀,喜新厌旧是哲学,商业社会不用刀枪,而用“时髦”实施最广泛的“专政”。一切都是新的好。女人换衣服;男人换女人;产品未用就被换代;名星轮番上上下下;传统成了贬义词;道德就是老古董;评价学说或艺术的标准是新旧;话语一旦众人都懂就“过时”……其实这是浅薄而非创造。全人类都染上了这种疾病:为进步而进步,为变化而变化,对进步和变化的意义却茫然地不知不问,似乎只要不停地新、新、新,就能获得成功、幸福和光明可靠的未来。 【适应话题】 本论述有很强的弹性。凡生命过程中的种种现象,皆可普适。如涉及学习、进步、成长、追求、成功、心态、奋斗、青春、个性、适应环境、认识事物、自我认识、目标定位等话题,可提升到这个层面来谈。 3.生命的伦理 【基本论述】 生命绝对不能是孤独的存在,因此,以智慧和仁爱建构成庄严和谐的生命伦理是必要的。生命伦理的内核是爱(仁),基础是对人类痛苦处境的深切的理解(智)。 人人都应该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来自爱,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占有,是尊重而不是轻视。“爱”的内涵,包括关怀、负责、尊重和理解等。 人的欲望,是生理的自然反应。欲望本身,谈不上好与坏,谈不上道德与不道德。但在物质主义观点下,人的欲望很容易结合于“情”而构成情欲,并可能不断扩张、复杂化,使得欲望的满足甚至成为人的目的,成为行为的决断标准,这个时候,人就容易受到功名利禄等物质利益的诱惑,甚至被物质所控制,沦为物欲的奴隶。当道德被物欲流放,人类就被剥夺了生命的理想,物质成了社会的图腾,人生就不再高尚和神圣。 我们对己、对人,不能只讲功利原则,还要讲道德原则。根据冯友兰“人生境界说”,道德境界高于功利境界。仁爱是道德的基础,因此,仁爱的人,远比自私的人高尚。仁爱本身植根于人性之中,它与良心具有相关性。 【补充资料】 3.除了保护自己使自己能够获得自己渴望的幸福,我们必须承认并接受他人和自己具有同样的价值及意义,不会因为种族、国家、地域、肤色、性别、宗教而有不同。每一个人都具有同样的地位与尊严。在此情况下,自然会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愿意与他人相处,愿意接受他人的忠告,诚恳地与他人交友,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人类的共同幸福。 5. 当爱金钱的利欲、爱享乐的奢欲、爱权力的权欲,成为普遍而难以治愈的痼疾的时候,人的灵魂的腐败和堕落就会成为处处可见的景象。长此以往,人性就会变得孱弱和贫困,人类就会蔑视内在的精神世界,把一切都看作情欲的奴隶,把庄严和神圣视为笑谈,从而使自己变成信仰和道德的敌人,变成尊严和正义的对头。 生命伦理可大致分为: (1)对自己的爱与责任 【基本论述】 生命必须首先爱自己。这种爱不是自私,而是尽责。人对自己的责任,是生命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己尽性,然后能对人尽心。 对自己的爱与责任,意味着人必须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正气充盈,精力弥满。养足浩然之气,养成至善之德。有仁爱之心,有求真之智。只有成就自己,才能成全别人。 修身就是克制自我的欲望,促进精神的成长。生命不只是欲望,物欲也非无限;满足趋于饱和而没有余绪时,就会厌腻、疲倦、懈怠、萎靡,甚至堕落。 对自己的爱与责任,意味着坚守情操,保持尊严,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压力绝不屈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自爱的标高。屈原洁身自好,陶潜不愿折腰,李白蔑视权贵,都是对自己的爱与责任的典型表现。 【补充资料】 1.今天,精神的大厦正在崩塌。男男女女们陷入难以自拔的精神危机,心理疾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人与人日益相互为敌,道德沦丧,冷漠残忍;信仰萎靡,理想破灭,真理和信念被相对主义腐蚀,人生意义变得越来越虚无;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前所未有地广泛深入,而内心世界却变得日益模糊;我们把信息当知识,把知识当智慧;这世界失去了思想的巨人,只剩土拨鼠似的侏儒学究和畸形专家忙忙碌碌……人类的精神成为一片荒原:那里黑暗荒蛮,风雨交加,猛兽狰狞;那里重新面临天地初开的神话时代,等待着女娲、普罗米修斯和夸父一般顶天立地的英雄。 5. 中国古代文人在思想行为上,坚持自我的典范很多。他们自爱,自信,自许,自傲,高扬个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呈现出一种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精神状态。他们鄙弃流俗,对社会的腐朽和黑暗,采取批判抗争和毫不妥协的态度。在心灵倍受摧残,人格蒙受污辱的外力打击下,他们的狂放傲世和抗争精神更加悲壮感人。屈原屡遭不幸,却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率性而为、任真自得的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不肯谄事权贵,不愿附炎趋势;李白被贬,唱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悲怆之音,激愤地呼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讨厌附庸风雅的郑板桥,表现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自持……这些文人表现出来的狂放,傲岸和抗争,无不展现出一种峻洁、伟岸、挺拔、崇高、不可侵犯的人格之美,为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做了很好的注解。他们的启示是:我们必须摆脱鄙俗、懦弱、猥琐的庸人心态,应当守住做人之正,守护精神的家园,不再迷失在尘嚣与芜杂之中,以自信的勇气和信心走向崇高。 人类的历史若非以血写成,必是以泪写成。文明的推进在各个世代中都有危机时刻,这时候,有醉生梦死者,有道德沦落者,有品格丧失者,这是民族和民族精神面临解体的时刻。这时候,人类特别需要的,就是人格的尊严、道德的坚持。忠于自我,不肯就范,在于对自我能尽其职,对自己的体验、认知和信仰,敢于挺身昂首地响应和表现。如老迈的伽利略,公审退庭时仍喃喃自语:“地仍在动啊”。 【适应话题】 凡属自我修养、个人品格的范畴,如自尊、自信、自重、自强、刻苦、爱心、良知、求真、平衡、奋斗精神、挫折忍受力等话题,均可与此关联。 (2)对他人(和社会)的爱与责任 【基本论述】 生命不是单独的存在,爱与和谐、道德伦理,因之必不可少。生命要有意义,就要投入地去爱别人,投入地去做让自己活得有目的、有意义的事情。关怀是与别人的互动,它可以让本来很无聊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爱别人,人生旅途不再孤独;爱别人,人世间才会更加和谐。 做人,就应该懂得爱,懂得怜悯,懂得善良。对生命的热爱,对世界的善意,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对一切生命个体及其痛苦的怜悯,是博爱的标志。真正的善良是以爱为内核的怜悯和慈悲。只有懂得爱他人,敬畏和悲叹每一个短促而劳碌的生命,我们才能真诚地服务人类,尽责社会。 懂得感恩,报恩。每一个生命个体,本是最孤独无助、最为渺小无力的存在,必有无数生命帮助过他,方能在世上立足。因此,每个人都没有理由不满怀感恩的情绪。感恩的人是善良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个知恩、感恩的人,时刻都想着为恩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会做出任何有损于恩人的事情;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不仅不思感恩、报恩,反会不惜损害恩人的利益而保全一己之私,这是人类的垃圾。感恩报恩,是人类最基本的品德。 生命是平等的。对其他生命不尊重的行为,都不符合生命伦理。我们济助其他生命,不能自居为恩人。让我们的善举保持尊严,同时让受助者的生命同样保持尊严。因为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我们的善举不是对他人的可怜,而是对生命的共同守望,对爱的无限执著。 【补充资料】 1. 什么是社会责任?简单地说,社会责任就是在一个特定社会里,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社会责任感对一个人能否立足社会、能否对社会有所贡献,至关重要。在经典的社会学家眼里,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就意味着他要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乐于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4. 广义的爱,就是从孤立的个人走出来,重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这种爱,包含了接纳、宽容、尊重、互助、悲悯等因素,在爱他人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获得了拯救。很多人的爱是狭隘的,他们不了解自身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较多关心自己的家庭和亲属,中国伦理文化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充满智慧的大爱的基础之上。中国人较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祉,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常常视而不见。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爱容易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大因素。 【适应话题】 A.家庭伦理方面的话题:孝顺、报恩、友爱、代沟、分担责任、分享快乐等。 B.社会伦理方面的:正义感、公平心、诚信、宽恕、谦虚、感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工作习惯、法治精神、民主素养、对国家的爱与责任等。 (3)对环境的爱与责任 【基本论述】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在同一世界上的所有生命,息息相关。对别的生命的爱和怜悯,有助于维持人心的善良。对动物残暴,有损人性的善良。(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敬畏生命,不毫无必要地伤害生命,是符合伦理的。史怀哲说:“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是对生命犯下了罪行。” 科学的进程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物种一旦消亡便不可挽回。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切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人类的朋友。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理性的动物,作为地球上最有支配力量的生灵,人类对环境、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承担着道义责任。 但是,为了生存,人需要吃植物与动物。宰杀本身并非不道德或者不正义的举动(这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如果环保行动偏激到了抵制人的生存,我们就不能在一旁唱赞歌了。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农夫和蛇的故事,在此有着深刻寓意。我们不能对景阳岗上的武松讲环保:要么打死老虎,要么被老虎吃掉,武松别无选择。关于本条,可参见课本上史怀哲的《生命的伦理》。 【补充资料】 1.生存威胁在今天显然是众所关心的事。人类过度的开发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功利主义的盛行,更助长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如果不能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那么人所做的一切最终都会使人受到伤害。 3.史怀哲之所以受到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们的尊敬,是因为他把作为人道主义的爱和悲悯,敞开给了我们周围生存着的所有生命。他有着一颗“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之心。这正是古今中外一切圣者的共同特征。对于史怀哲来说,无条件的爱和仁慈正是生命意义之所在。他说:“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道德观在西方世界一直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这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应该要有无界限的道德观,包括对动物也一样。” 【适应话题】 环保观念、珍惜和节约资源、尊重其他生命、人与世界的关系等。 4.生命的美感和滋味 【基本论述】 人生需要诗意。富于美感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艺术化的人生。当生命有了对美感的追求,我们就会摆脱物欲和现实的束缚而给人性以更多的观照,从而寻回生命的本真。美具有趋善和拯救生命的价值,生活多一些诗意,人生才不致于变成漫长无尽的枯燥之旅。 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动物,这是超越动物的一个标志。物质欲望属于本能,受欲望支配的生活是不优雅的、缺乏美感的。欲望当然需要满足;但欲望的满足过头,就会生腻,使生命完全丧失美感。“腻”就是本能欲望的放纵带来的反感。 生命总要为了某种目的,某种乐趣而存在。如果基本信仰、理想、价值观失落了,人生一世没有了精神的目标,也就没有追求的动力,也就没有高尚的乐趣,只剩下物欲的泛滥和世俗生活的追逐。彻底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意味着生命为欲望所支配,这些都是反诗意的,毫无美感的。 有情感的人生才可能是有诗意的,富于美感的。现代社会中,数字化的联系方式,技术的规范运用,作为工具,是生活必需的。但它没有情感,并不具有人本身的价值,它需要回归人本身。如果它本身形成一种权力,甚至一种威胁,把人们卷入不由自主的流程里,就会形成文明的异化。 有美感才会有兴致。生命必须是有兴致的,这才活得快乐。有兴致,就是要有理想,有追求,有情趣;有兴致,才能实现“诗意地栖居”。(联系《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中“诗意的栖居”一节,用心揣摩,对此方法的运用,必有所得。) 修身养性,静观万物,热爱生活,醉心艺术,这是领悟生命美感的重要途径。怡性情于山水之间,发思古之幽情远韵,是人向自然、历史的回归,常常是中国古典的生命美感生成的方式。 人生必须是美的。哪怕人生就是一场梦,就在这梦幻之中,依然有美感存在,正如庄周所梦见的那只轻盈飞舞、美丽而自得的蝴蝶。人也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但就在人生的枷锁中,人对命运和外力压迫的反抗,也会带来从压迫中解脱、超升的快感。 人生是有各种复杂的滋味的。酸甜苦辣,都是人生滋味的一部分。人生中的任何遭遇,都是正常的人生之味,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都是很宝贵的。人生的滋味是丰富的。酸甜苦辣都尝过,才是完整的人生。人不可能只有美好的感受。这是一个矛盾的世界。纵然能拥有一味甜腻的人生,那也是不值得过的,因为那是不完整的。 【补充资料】 4.感伤的怀旧也是美的。怀旧体验中,积淀着理性的生命沉思和人性体悟。感伤之美生成的情感起点,是曾经体验到的至真至善的幸福和快乐;感伤之美生成的情感落点,是这种幸福和快乐消逝以后的忧郁与愁怨。感伤之美,显现为爱的完美和爱的痛失两极情感的落差。这种落差深沉地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情感生活的认同和回归,这种认同本身就是对现实情感状态的否定,内隐着对过去和现实的双重反思与评价,内隐着对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与意义的体悟与叩问。怀旧抹平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时间界限,它重构了过去,超越了现在,幻化了未来,通过内心的回忆图像,意识最终不再被关在现在中,体现出心灵时间的不可消逝性和永恒性。怀旧,把我们带进想象中的、过去了的世界,从而暂时消除了时间的限制,指涉着一个并不存在且永远不会存在的未来:一个超现实、超时空的虚无世界,一个令怀旧者徜徉其间、迷醉不归的彼岸世界,一个情韵充盈、美感怡人的生命乌托邦。 5.当今社会,随着人的异化加剧,美对异化的对抗作用也日益突出。审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抵制技术对人的统治,解除社会关系对人的控制,消解意识形态的桎梏,全面守护着人的精神自由。审美能够使情感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突破现实关系的束缚,进入自由的境界。在审美的过程中,现实生存转化为自由的生存,现实个性升华为审美个性,现实意识升华为审美意识,人获得了自由和全面发展,从而回归本真的自我。陶渊明不甘心“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流连于田园之美,精神受到洗涤,个性得到恢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适应话题】 (1)凡涉及人的情绪、情感、精神乐趣与心灵享受的话题,都应该提升到生命美感的层面上论述。 (2)凡涉及物质欲望、现实生活的话题,在正面论述时,也应该提升到生命美感的层面上。 (3)凡涉及景物描写、人对外部世界的关注、领悟与欣赏的话题,都能直接关涉生命美感。 5.生命的尊严 【基本论述】 人的生命必须是有尊严的,没有尊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任何人在追求生存的基础上也在追求生命价值,之所以追求生命价值,是为了显示生命的尊严。 “生命的尊严”这个高调词汇,几乎任何高考作文都可以高唱。生命的尊严大抵涵括: 1.超越性:人的生命的价值是精神价值,超越任何物质和功利的价值。这就是葛朗台富甲一方、李斯权倾一时,而都无法显示生命尊严的原因。生命需要安顿在精神的价值上,而不能在物质的尺度下无限扩张。因此可以说,超越性只是人的精神在人的心灵内部展开的无限逍遥游,只是向人自身的回归。 2.永恒性:由于人的生命具有智、情、意,使得人生的内在意义超越其他生命。人类的宗教情怀与终极关怀,使得人类可能与宇宙建立起一种精神的联系,从而有精神的永恒存续。 【补充资料】 1.人们大部分都从生活事实上去理解生活和生命。这是一种简捷而清楚的方法,但它对精神生活的本质,却无法有清楚的说明。由于精神是超越时空的,因此精神具有无限的性质。人具有精神的部分,本身就表示人已从物质的、现状的部分跳脱出来,具有了追求永恒的成分。人在物质享受方面不论多么丰富,都会有不足的感觉,这就是精神的作用。心灵要求我们去拥有在物质层面上无法实现的完满的、没有遗憾的幸福,于是人类进入精神世界去发展自己的理想。艺术家们创造美丽而虚幻的乐园,宗教家们创造出令人向往的天堂。精神生活的美好,就在能使人从有限走向无限。 2.所谓超越性,必须是在一切物质价值上的,而以人的本性为共同基础。从人的本性来看,向上、向善、追求幸福,是源于人内心的一种要求;追求美好,追求至善,可以说是人类普遍的要求。 3.宗教的情怀,是敬天爱人,悲天悯人,爱人如己,将他人的苦难视为自己的苦难,努力改善世界,建立一个祥和的社会。 人在精神上最终的归宿,不是泥土不是功勋不是后代,而是通过与最高存在的沟通而达成的生命意义。我们的时代以及个人生活沦落到如今千疮百孔、到处漏水的境地,原因不是个别的,而是全体的;不是枝节的,而是根本的;我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没有了确立短期目标的那个永恒目的,没有了确立具体纪律的那个绝对准绳,没有了构筑一切语言的那个最后词根,没有了临照一切黑暗的那个至大光明。一句话,上帝、释迦牟尼、老聃、墨翟相继去世以后,我们没有了自己的信仰,这才是焦点中的焦点,症结中的症结。一个人要让自己的生命跟宇宙存在建立最广泛最深刻的精神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命名为爱,也可以命名为神。一个人没有神性的照耀,就很难有真正的人性觉醒。把本能当作人性,这是我们这些人最常犯的错误之一。 【适应话题】 适应于几乎所有话题。 掌握上述框架的基本内容之后,你就应有意识地把任何作文题目,与这个框架联系起来思考。你将很容易发现,这个框架是可以普遍运用的。 (以上资料选摘自罗晓晖《高中作文要义》)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