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峰塔的倒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体会议论中记叙的作用。

    2掌握段的类型:强调段。

    3.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和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为什么鲁迅对雷峰塔那样厌恶,老是希望它倒掉?

分析:鲁迅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是听了祖母说了故事以后,由于对白蛇娘娘的同情,以及对法海禅师滥施毒计的憎恨而产生的。    

那么,这种厌恶之情是不是出于鲁迅个人的偏见呢?鲁迅说:“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对于那镇压白娘娘的雷峰塔,“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这几段话正好说明倒掉雷峰塔乃是天意民心,鲁迅的爱憎感情正是这种天意民心的反映。…… 

本文写于1924年10月,当时中国人民遭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鲁迅一直站在民主革命的前列,和黑暗的封建势力作不调和的斗争。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有些无耻的封建卫道者们竭力适应反动统治的需要,提倡“国粹主义”,重弹“保存国粹”“整理国故”的老调,被称为“西湖十景”的雷峰塔倒掉,使他们无限悲哀。鲁迅从革命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把雷峰塔当作封建势力的象征,是“镇压的塔”。希望塔倒掉,这充分表现了作者要求推翻封建统治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本文抓住雷峰塔倒掉这一新闻,借题发挥,对这座象征封建统治的“镇压的塔”的倒塌表示了极大的庆幸和欣喜,无情鞭挞了扼杀自由、摧残幸福的封建势力,表现了鲁迅先生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文章开头对已倒和末倒的雷峰塔发表意见,是议论。紧接着叙写了一段关于白蛇传的故事,这是记叙。之后,又对雷峰塔是“镇压的塔”表示自己的态度,又是议论;后文对法海的“多事”动机进行一番分析,是议论,而他被玉皇大帝拿办时的狼狈逃窜,是记叙。这种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的漫话家常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作者的观点从中得到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语言精炼、准确,有强烈而鲜明的爱憎感情色彩。    

本文短短1200字左右,叙述了白蛇故事的始末,介绍了雷峰塔的建造和倒塌,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又议论了对此事的看法,没有极其精炼的语言是无法写出的。例如文章叙述白蛇娘娘中了法海的计谋,“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里只用了三个动词“装”“埋”“造”,就写出了法海对白蛇娘娘压迫的深重,又如,文章对找蟹和尚的描写只用了六个字:“切下,取出,翻转”,却把细致地寻找蟹和尚的过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文中所写的法海和尚是封建势力的代表,雷峰塔则是封建统治的象征,鲁迅对他们是非常憎恶的,而对受到迫害的善良勇敢的白蛇娘娘却充满了同情。因此,文章中凡叙述到法海或雷峰塔时,字里行间便流露出憎恶的感情。本来是西湖十景之一,应该说是美的,可鲁迅偏用“破破烂烂”来形容它,并用“并不见佳”予以否定。这样寥寥数语便表现出他对雷峰塔的厌恶。写到法海干涉许仙和白蛇娘娘的婚姻时,文中写道:“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本应该”强调和尚的本分职责,“偏要”突出他不守本分的特点。“招是搬非”在这可不是一般的挑拨离间,而是干涉、破坏他人的幸福生活,前面又加上一个“横”字,更点出法海的霸道。把这个“得道禅师”的恶劣本质无情地揭露出来了。这种恶棍理应受到惩罚,可文章并没有写他被捉住,而是说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形象地描写出法海穷途末路的狼狈相。另一方面,当写到雷峰塔倒掉时,却表现出作者无限欢欣的心情:“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作者多年的希望一旦得到实现的痛快全部倾吐了出来。而文章结尾,作者情不自禁地喊出“活该”二字,又是何等痛快淋漓地表明了自己的爱憎。 

(3)神话与现实的交融、比附。    

本来雷峰塔的倒掉,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平常的,除非那些怀有没落情绪的人才会发出叹惜,才会流连凭吊。但作者从有关雷峰塔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感受了人民群众强烈的反封建统治的思想感情,看到了人民群众分辨是非善恶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因此,作者以雷峰塔的倒掉为议题,信笔联系、阐发,便能写出异常宏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来。由于联系起关于白娘子的故事,就使现实事物着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寓意镇压人民美好愿望和幸福生活的雷峰塔,人民憎恶它的存在,欣喜它的倒掉。因痛恨法海的罪恶行径,人民非惩罚他不足以解恨,从吃螃蟹的日常生活中又滋生出奇妙的想象,以现实事物比附神话,天才地创造了法海受拿办而逃匿到蟹壳里的民间传说,这在作者笔下,“老禅师独自静坐”的形象,多么逼真,多么富于“活该”的嘲谑情趣。   

3.“‘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为什么这样说呢?    

分析:因为作者是带着特定的思想感情来看“雷峰夕照”的真景的,这些景色的那种没落衰败与作者的革命进取精神是格格不入的。这里运用“并不见佳,我以为”这一倒装句式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    

4.“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怎样理解?    

分析:“偏要……”“横来”揭露了法海的无理干涉与别有用心。“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这里先用猜测的语气,再用判断的口吻,委婉而确定,无可置辩。法海这个得道的禅师的行为是嫉妒别人的婚姻幸福,由嫉妒而干涉、破坏,这就深刻而辛辣地揭露了法海的伪善、卑劣、阴暗的心理。这里的破折号表示思考的过程和语意的跃进。    

5.作者为什么要写“蟹和尚”的传说?    

文章里,鲁迅选择一个“蟹和尚”的传说,活画出了法海避难的狼狈相,对他进行了无情地揭发:

……作者不吝笔墨,以比例较多的篇幅具体地描述了吃蟹的过程,把法海安排在一个群众场合亮相,经过如此这般的手续之后把他揪出来,使他出足了洋相。这里,仔细咀嚼,还可使人感到:①法海躲避森严:人们从“揭开背壳”到“先将这些吃完”,还只是“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可见他很胆怯;②要揪法海不易:需得动用“小刀”,要“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才行,说明他十分顽固;③伪装巧妙:取出之后,必须“翻转,使里面向外”,才能认清他的“头脸、身子”和他“坐着的”姿态,这又显示了他很狡猾。但尽管如此,群众自有捉取他的窍门。    

鲁迅巧妙地选取了这一民间传说而又加以点化,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法海是“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辛辣的讽刺像烈火般地把他焚毁。最后,作者又通过小孩对他加以“蟹和尚”的戏称,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法海的仇视、鄙视和蔑视,把一肚子的怨气痛快淋漓地倾吐了出来。    

或许要问,既然雷峰塔已倒,法海已经躲进蟹壳,为何鲁迅还要大作文章,而且到第二年,即1925年又写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呢?    

鲁迅一而再地提笔评论不是偶然的,乃是为现实斗争而发。文章锋芒主要是指向现实生活斗争中的法海式的人物。    鲁迅是一个历史乐观主义者,他置身于黑暗中而坚信黑暗势力必然要灭亡。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勾起了他的这一联想。文章最后意味深长地说:“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这不单是对法海的嘲笑,而且也是对黑暗现实必遭灭亡的宣判,对革命美好未来的畅想,对革命人民的莫大鼓舞。    

我国革命的胜利,不仅摧毁了大大小小的雷峰塔式的反动堡垒,而且推倒了三座大山。在革命取得巨大胜利的今天,我们重读鲁迅的这篇文章,不是具有更新的深刻意义么。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1.这是一篇具有浓郁随笔意味的杂文。随笔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正像鲁迅说的“所谈的题目,天下国家的大事不待言,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相识者的消息,以及自己的过去的追怀,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笔者,是这一类的文章。”(《出了象牙之塔》)本文就具有这种思想艺术特色。当时,鲁迅身居离杭州数千里以外的北京,雷峰塔倒塌一事引发了他的感触,他便把这个听闻当作创作的题材。此时,“五四”运动业已退潮,封建主义卷土重来。在政治上,封建军阀残酷地镇压工人和学生运动;在文化上,复古思潮愈演愈烈。鲁迅从雷峰塔说起,联系白蛇传的传说,从中引出封建统治者压制自由、摧残民主的象征意义。这和他创作的《祝福》等一系列小说的主旨是一脉相承的。    

杂文,是文艺性议论文。杂文同一般议论文的区别就在于文艺性上,即杂文中含有较多的记叙、描写等文字,语言显得生动、形象。但是,杂文仍以议论为主,论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正确性。

2.本文题目便是文章的论题。它既点明了文章所要叙述的具体事件,又揭示了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偶然与必然性高度统一。      

(二)导入。    

教师揭示:同学们都知道《白蛇传》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只是歌颂了白蛇与许仙的忠贞爱情,而主要的是反映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告诉人们: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样一条真理。恶势力的代表法海,秉承所谓的“法旨”,利用他的法术,屡屡挑拨白娘子与许仙的关系,拆散他们的婚姻,并将敢于反抗和斗争,敢于维护自由和幸福生活的白娘子压在了雷峰塔下。最后,白娘子终于获救,雷峰塔倒塌了。鲁迅在听到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倒塌的消息后,巧妙地将它与传说联系起来,把它定为“镇压之塔”,即作为封建主义的象征加以抨击。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全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思考分析,教师归纳。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l~3段从作者心理活动的角度,论证雷峰塔倒掉的迫切性。    

第二部分:4~7段通过客观的深入分析,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8~10段从法海的可耻下场,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    

2.教师提问:第一部分怎样论证了雷峰塔倒掉的迫切性?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这一部分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三个方面论证雷峰塔倒掉的迫切性。三个方面集中反映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和希望它倒掉的迫切心理。    

①第1段,说“雷峰夕照”虽是“西湖十景之一,”但作者却说“并不见佳,我以为。”    

②第2段,作者详细地引述民间传说“白蛇传”,指出法海造起的雷峰塔是一座“镇压之塔”。    

③第3段,作者看到“破破烂烂”的塔,知道里面没有白蛇娘娘,但两次重复“心里就不舒服”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他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这种心情是由于作者把现实的塔化作了传说中的塔,并且将它们一并看作封建势力的象征,因而“希望他倒掉”。    

在内容上,这一部分有两个层次:第一,作者“希望他倒掉”的直接原因是出于从小产生的对白蛇娘娘的深切同情;第二,作者看到现实的塔并听说他已倒掉,“希望”变为欣喜,根本原因在于他已把雷峰塔作为封建势力、封建思想的象征加以讨伐和抨击。    

3.教师提问:第二部分怎样论证了雷峰塔倒掉的合理性?    

学生思考、分析,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的。    

①第4.5段引证普天下的人民对雷峰塔倒掉的欣喜,说明这顺乎民心。    

②第6段,分析法海的所作所为,说明雷峰塔倒掉顺乎情理。    

③第7段,引用玉皇大帝拿办法海的传说,说明雷峰塔倒掉顺乎天意。    

如果说,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雷峰塔倒掉的一种愿望的话,那么第二部分是从客观的深入的分析中,论证了雷峰塔倒掉的合理性:对民心所向的事实分析,对法海招是搬非以及出于嫉妒的哲理分析和对玉皇大帝惩办法海的传说故事的辩论分析。这样精辟的分析无可辩驳的证明雷峰塔倒掉的合理性。    

4.教师提问:第三部分怎样论证了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    

学生思考并明确:从三个方面论证的。   

①第8段,通过法海无处栖身的可耻下场的具体描述,证明他的阴谋必然失败,从而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    

②第9段,通过白蛇娘娘和法海出乎意料的两种不同结局,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    

③第10段,运用简洁通俗的口语,斩钉截铁的口气,以作结的方式,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    

这一部分,有事实,有分析,有结论,既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又引人深思。    

5.教师提问: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并明确:本文采取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议论文总要有论点和论据。论据的作用在于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论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事实,一种是道理。本文引用的民间传说是作为论据出现的。例如:第一部分详细叙述了白蛇传的故事,意在说明雷峰塔是镇压之塔。为此,作者希望他倒掉。从而证明雷峰塔倒掉的迫切性。这一点正是“论雷峰塔的倒掉”这个总论题的一部分。    

叙述和议论构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叙述说明议论的由来和根据;议论揭示叙述内容的本质和必然得出的结论。这样,不但大大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明力,从而既易于读者理解,又引发读者思考。    

(四)板书设计。    

(五)思想内容小结:    

1.全文的论证结构十分清晰:雷峰塔的倒掉,由其迫切性到合理性再到必然性,分析从情感因素的理性分析再到辩证的分析逐层深入,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    

2.全文始终把雷峰塔视为封建势力、封建思想的象征加以批判和抨击,感情的宣泄与理情的剖析相互交融,增强了文章的强大说服力、感染力。    

3.夹叙夹议,边叙边议,便于读者明其原委,引发思考,深入思考,把握本质。    

(六)语言特点的分析。    

1.教师提示:句式的多变性是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第一个特点。例如:    

①“‘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证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    

②第9段,通过白蛇娘娘和法海出乎意料的两种不同结局,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   

③第10段,运用简洁通俗的口语,斩钉截铁的口气,以作结的方式,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    

这一部分,有事实,有分析,有结论,既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又引人深思。    

5.教师提问: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并明确:本文采取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议论文总要有论点和论据。论据的作用在于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论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事实,一种是道理。本文引用的民间传说是作为论据出现的。例如:第一部分详细叙述了白蛇传的故事,意在说明雷峰塔是镇压之塔。为此,作者希望他倒掉。从而证明雷峰塔倒掉的迫切性。这一点正是“论雷峰塔的倒掉”这个总论题的一部分。    

叙述和议论构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叙述说明议论的由来和根据;议论揭示叙述内容的本质和必然得出的结论。这样,不但大大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明力,从而既易于读者理解,又引发读者思考。    

(四)板书设计。

                     

(五)思想内容小结:    

1.全文的论证结构十分清晰:雷峰塔的倒掉,由其迫切性到合理性再到必然性,分析从情感因素的理性分析再到辩证的分析逐层深入,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    

2.全文始终把雷峰塔视为封建势力、封建思想的象征加以批判和抨击,感情的宣泄与理情的剖析相互交融,增强了文章的强大说服力、感染力。    

3.夹叙夹议,边叙边议,便于读者明其原委,引发思考,深入思考,把握本质。    

(六)语言特点的分析。    

1.教师提示:句式的多变性是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第一个特点。例如:    

①“‘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加着重点的是倒装句,把句子的调语部分中的宾语前置到句首。这里有两个目的:第一,前面的分句指出“我也见过”“‘雷峰夕照’的真景”,那么,印象如何呢?作者接着回答“并不见佳”,使前后两个分句在结构上显得十分紧密;第二,强调“并不见佳”。因为整个句子是表明作者态度的,要使句子的意思更加鲜明,就有必要将“并不见佳”放在突出位置上;同时,前一个分句已经点明“我也见过”,因此“我以为”便不是主要的了,可以放到句子的后面。    

②文章的第4段是一个设问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第5段作者给予明确回答。前两句提供可靠的事实,以证明作者看法的正确性,第3句用一个否定形式的反问句,以强大的语势,强化了要表达的内容。    

③“我对于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满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   

从整体看,这是个因果复句,但作者先说“果”后说“因”,即首先肯定玉皇大帝的态度,然后再陈述原因。这样在结构上十分严谨,在句意上表达得十分鲜明。前一个分句,“非常多”与“这一件”形成对照,用一个“却”字构成语意上的转折,造成了先抑后场的强烈效果:证明法海罪恶之深重,连玉皇大帝这样一个被“腹诽非常多”的人也不得不拿办他。因此,深刻的内容使得这个句子形式上发生变化,结构上复杂起来。   

以上三例说明本文句式的多变性来自于内容表达上的需要。    

2.选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是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第二个特点。    

选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主要体现在讽刺与幽默上。讽刺和幽默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是针对法海的。例如:   

①“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做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    

一个“得道”的“非凡”的“禅师”却要将许仙“藏”起来,这名声与行为不是形成了鲜明对照吗?破折号里的句子与其说是起解释作用,不如说是对法海的否定性评价。联系后面法海的所作所为——“招是搬非”,以及无处栖身的可耻下场,这些词语的运用具有多么强烈的讽刺作用!    

②“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加点的词不但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法海的罪恶行径,而且用幽默的语气辛辣地讽刺了法海逆情停理的阴暗。动理。   

讽刺和幽默的语言,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加强了叙述部分的艺术表现力和议论文字在表达上的深刻性。    

3.语言的口语化,是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第三个特点。   

例如作者引述白蛇传的故事和吃螃蟹一段的描述,都是口语化的语言。这样的语言简短、明了、平实、自然,让读者在和缓的、娓娓动听的讲述中,感悟其中的深刻含义。    

4.“反复”修辞的运用,是本文语言上的第四个特点。    

“反复”这种修辞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例如:    

①“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    

“听说”是间隔反复,强调作者对雷峰塔厌恶之深,对反动封建势力讨伐的思想之久,以及得到消息后,作者心清的难以平静。

②“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两个“仍然”也是间隔反复,突出了作者希望雷峰塔倒掉的心情的迫切和坚定,表明了作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不可动摇的批判精神。      

(七)理解过渡段和强调段的作用。      

教师提问:本文的第4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明确:这是个过渡段,“现在,他居然倒掉了”承接上文“仍然希望他倒掉”;后一个分句“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用一个设问句转入下文。承转自然,结构  严谨。      

在内容上,由论证希望雷峰塔倒掉的迫切性,转入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合理性;在顺乎民  心、顺乎情理、顺乎天意这三个合理性中,又突出)顺乎民心,以强调雷峰塔倒掉是人心所向。      

教师提问:“活该”是全文的结尾。这个结尾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明确:“活该”是一个词语组成的段落,是作者为了突出、强调它的内容而特意分出来的强调段。作者把对法海的千般憎恨和对雷峰塔倒掉的万分欣喜凝聚在这个词语里,突出强调了法海可耻的下场和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必然性。作为全文的总结,它高度概括,简洁明了;作为全文的收束,它干净利落,引人深思。      

(八)板书设计。

              

(九)语言特点小结。    

本文语言的四个特点和过渡段、强调段的作用,集中说明文章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形式都要从文章的内容出发,为文章的内容服务。杂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文章的语言风格上。我们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时,不能忽视对文章语言特点的分析;把握语言特点是为了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课堂教学设计    II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 I”)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I”)

三、教学过程设计    

(-)速读测试。    

1.本文选自鲁迅杂文集(  )。    

2.写出本文的基本内容。    

3.请写出白蛇娘娘故事的主要情节。白蛇娘娘和法海是怎样的人物?作者引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来什么?

4文章开头,作者对倒掉的雷峰塔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反而对未倒的雷峰塔加以评说?      

5.为什么作者总希望雷峰塔倒掉?作者怎样层次分明地表明自己的思想发展的?      

6现在,雷峰塔倒了,普天之下的人民都感到欣喜,这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7.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揭露法海干涉白蛇娘娘与许仙的婚姻自由?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    

8在剔取“蟹和尚”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有特色的词语?“蟹和尚”是怎样的形象?    

9.招是搬非的法海结局如何?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    

10.全文以“活该”作结有何作用?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文章的标题表明是对“雷峰塔的倒掉”这一社会新闻的评论。说说全文的论证层次。    

2.本文是以叙为主,还是以议为主?文中主要的记叙部分是哪些,它与议论有何关系?    

3.文中记叙与议论交错运用,有时是议论引出记叙;有时则在记叙基础上生发出议论,试举例说明。    

4.“吃蟹”一节文字妙趣横生,在文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5.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2)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3)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三)精读导引。    

本文选取与雷峰塔有关的“白蛇娘娘”、“蟹和尚”等民间故事片断,对这座象征封建统治的“镇压的塔”的倒掉表示了极大的庆幸和欣喜,对扼杀自由、摧残幸福并造塔镇压白蛇娘娘的罪魁法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表现了鲁迅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文章把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和与塔有关的民间传说巧妙结合起来借题发挥,给那些封建复古主义者和封建礼教的迷恋者以迎头痛击。指出反动统治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文中边讲故事,边插入议论,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这些议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议、叙之中,不但使作者的观点得到证明,而且也使作者的从厌恶雷峰塔——急切希望它倒掉—一欢庆它倒掉这一感情发展的线索充分显露了出来。——本文是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战斗的匕首和投枪,曾给一切反动势力以致命的一击。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既有政论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本文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但不同于以记叙为主,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鲁迅的杂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也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阅读时可与前一单元及本单元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体会杂文的特点。    

(四)疑难讨论。    

1.全文围绕“雷峰塔的倒掉”这个中心,分为两部分。前5段为第一部分,论述:“雷峰塔的倒掉”是我唯一的希望,也是普天下人民的希望。说明雷峰塔应该倒掉。这部分首先从塔倒掉的消息说到自己对未倒的塔的观感,表明对它的厌恶之情。之后,用“然而”一转从西湖边上的雷峰塔说到传说中的塔,指明它是一座镇压的塔,证明“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是合乎情理的。接着进一步以田夫野老,蚕妇村氓,“可有谁不为白蛇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多事”为论据,证明“雷峰塔的倒掉”也是普天下人民的愿望。    

后5段为第二部分,论述法海终受惩罚,得了个躲在蟹壳里永世出不来的可悲下场。说明雷峰塔必然倒掉。这部分以法海被玉皇大帝拿办时的狼狈逃窜的记叙和吴越间吃蟹的风习的描绘为论据,以“当初”和“现在”对比,指出白蛇娘娘和法海的不同结局。说明一切封建统治者和卫道者,终不能逃脱历史的惩罚,封建制度的崩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活该”两字收尾,集中表现了人民对胜利的欢呼,痛快淋漓地嘲讽了镇压人民的反动势力,令人回味无穷。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以议为主,夹叙夹议。主要记叙的部分是:引述的白蛇娘娘的故事,法海被玉皇大帝拿办逃到蟹壳里避祸和吴越间吃蟹,取“蟹和尚”等民间传说。    记叙与议论的关系是:讲故事是为了说理。    

3.文章开头,作者对已倒和末倒的雷峰塔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出白蛇的故事,是议论引出记叙。第3段的议论是在第2段记叙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表明对这座“镇压的塔”的态度和希望它倒掉的迫切心情。第9、10两段议论是在第7、8段记叙之后对法海变成“蟹和尚”的讥讽,指出他罪有应得,活该受罪。    

4.作用是增强法海受惩罚的真实感,反映了人民对法海的仇恨,寄托着人民惩办邪恶的愿望。同时用“蟹和尚”的丑态来讽刺法海的可耻下场。    

5.(1)两个“仍然”叠用,语气强调,态度坚决。表现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希望它倒掉的迫切心清。    

(2)“居然”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表现出普天下的人民因雷峰塔的倒掉而表露出难以名状的欣喜之情。  

(3)“莫非”是难道的意思,“竟”表示出乎意料。“终究”是到底、毕竟的意思,表示事情的结果必定如此。    

这是一个反话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出一个真理:尽管封建势力横行于一时,但到头来难逃历史的惩罚,封建卫道者决无好下场,反动统治必定“倒掉”。    

这三个副词的运用增强了对法海愚昧、反动的讽刺力量,强调了反动势力必定覆灭的论断。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坟》。    

2.听说雷峰塔倒了;我见过末倒的雷峰塔,并不见佳。白蛇娘娘被压在塔底下,是一座镇压的塔。我希望雷峰塔倒掉。雷峰塔倒了,普天下的人民都欣喜。人民为白蛇娘娘打抱不平,怪法海多事。法海横来招是搬非,一定怀着嫉妒。玉皇大帝要拿办法海,法海逃在蟹壳里避祸。“蟹和尚”就是躲在螃蟹里避难的法海。法海可卑的结局。活该。    

3.许仙救蛇、白蛇报恩、法海藏许、白蛇寻夫、不幸中计、造塔镇压。    

白蛇是一个善良、勇敢、坚贞的女性,是受法海镇压的被压迫者。法海是一个道貌岸然、不守本分、虚伪卑鄙的封建卫道者。

引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对这座镇压之塔的憎恨,证明希望它倒掉是合乎情理的。    

4对倒掉的雷峰塔显出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对“破破烂烂”的未倒的雷峰塔,作者认为“并不见佳”强调了“我”对塔的憎恶,因为它是一座镇压的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    

5.由于“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雷峰塔是一座不义的“镇压的塔”,所以作者说:“那是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这雷峰塔倒掉。”白蛇娘娘的故事给作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此,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了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再后来“看看书”知道塔里并没有白蛇娘娘,“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这时作者的思想已从一种是非善恶观念,发展成为反对封建势力的自觉要求,在作者心目中雷峰塔已不再是西湖风景阿点缀,也与白蛇娘娘无关,而是封建势力的象征。文中通过“那时……后来……后来”层次分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发展,把“希望雷峰塔倒掉”提高到自觉地反对封建势力的高度,表现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6.说明希望雷峰塔倒掉并非出于个人的好恶而是天下人民的共同愿望。从而表达出作者的感情与人民息息相通。    

7.“偏要”、“横来”两个状语突出了法海蛮横干涉婚姻自由的恶劣行径。三个副词“大约”、“简直”、“一定”对法海予以讽刺。“大约”表示猜测语气,接着用肯定语气“简直”、“一定”表示这个结论不容置疑。这样语气一转以讽刺的意味有力地揭穿了法海虚伪,卑鄙的本质。    

8.运用了先“煮”、后“揭”,再“切下”、“取出”、“翻转”等词语。是一个罗汉模样,有头脸,身子,坐着的丑恶形象。   

9.结局是躲在蟹壳里,“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说明一切封建统治者和卫道者终于不能逃脱历史的惩罚,万恶的封建主义制度必然崩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10.其中表明了人民对胜利的欢呼,对失败者的嘲讽、奚落,对封建统治者、卫道者的优限和对他们灭亡的快意。指出一切反动势力的下场如此,罪有应得。    

(每题10分)

【小资料】    

一、简介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4年10月。当时,国共首次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封建卫道者们为了适应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需要,竭力提倡“国粹主义”,主张“保存国粹”、“整理国故”。当时西湖的雷峰塔倒掉了,他们伤心不已。一时间,整个舆论阵地几乎全被惋惜之词占领。鲁迅抓住雷峰塔倒掉这一社会新闻,写了这篇杂文,借题发挥,把笔锋直指封建势力及其卫道士,表现出鲜明的立场和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二、简介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文,它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兼有理论的说服力和艺术的感染力,是散文中的一种文体。杂文的特点,“首先,是论辩性。杂文与一般议论文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在阐述某个观点的时候,往往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辩,因此议论纵横,富有气势,力求说服对方,或批驳不同观点……其次,是形象性。杂文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当然要有形象性。除了一般叙事、抒情等手段外,还广泛使用比喻,引述典故…

作为文章的由头以此生发开去。再次,是凝练性。杂文讲究文字的凝练、辛辣、精粹,但又平易、流畅、明快,用极经济的篇幅表述丰富的思想。”(摘自陈丹晨《什么是杂文,文学史上有杂文吗》)    

三、关于雷峰塔。    

雷峰塔过去称为湖上一浮图,并以苍老突兀著称。每当夕阳西下时,霞光塔影,景色动人,因此“雷峰夕照”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据前人考证,它又叫西关砖塔,黄妃塔,还有“王妃”、“皇妃”、“黄皮”等名称。这些异名,都为墨客词人经常引用。    

雷峰塔,主要是以雷峰而得名。雷峰在西湖南面,是净慈寺前的一个小山峰,也有中峰。回峰等不同名称。《西湖游览志》上载:“旧名中峰,郡人雷就居之,故名雷峰。南屏山之脉也,穹窿回映,亦曰回峰。”《武林记事》上也载着:“徐炳,宋熙宁间举进士不第,筑室回峰下,称回峰先生,回峰即雷峰也。”因塔耸峰顶,所以称为雷峰塔。    

四、关于民间故事《白蛇传》。    

民间故事《白蛇传》作为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著名于世。它的故事见诸于文字,到南宋初期才有雏型。有人以为唐人传奇已有记述,其实只说一条白蛇精变成美女人,与《白蛇传》的情节大不相同。明代嘉靖年间出现了“陶真”(弹词),在民间演唱,流行颇广。《警世通言》中轴娘子永镇雷峰塔》,也视为文人搜集民间口头文学来创造小说的代表,自此,《白蛇传》故事臻于完整。但是,所述故事的主题思想,大不相同。第一,宋时雷峰寺附近山阴,有一巨蟒出现,会变成女妖精害人。见于《净慈寺志》。主要宣传人妖不能和平相处。第二,“闻道雷峰覆蛇怪”,记还搭下有两条妖蛇吐毒,被佛法收镇塔下,见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主要宣扬佛家的法力无边,第三,《警世通言》里,白娘子警告许仙说:“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脚踏浑波!”即使隐约地渲染人妖不可共居的气氛,把她写得怪里怪气,也不能不表现她对许仙的爱情忠贞。如有人想奸污她,她显形自卫;终南山道士想陷害她,她作法吊道士于半空中……白蛇的人格化,多少并不可畏了吧。第四,民间口头传说借法海与白蛇的矛盾,突出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鲁迅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便是依据口头文学的精华来立论的。 

《白蛇传》的故事和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要求的迫切,主要的情节也不断补充、加工和提炼,典型化的程度愈高,感人的艺术力量愈强。白蛇的故事最早的思想内容和今天流传的大不相同。历史的衍变和发展中,反封建的主题更为鲜明,白蛇的形象日臻完美、可爱;法海的面目尤增丑恶、可憎。许仙原先为玩弄女性的坏人,在故事演变途中,逐渐成了好人了。这里有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寄寓其中的。口头流传过程中,人民增添自己的感情色彩,逐渐变原来的人妖矛盾——许仙与白蛇的矛盾,为法海与白蛇的矛盾。没有法海的一手破坏,就不会导致白蛇被镇压在塔下的悲剧。这个民间故事中,爱情带有很强的幻想性成分,恰好表现人民反封建的美好理想和迫切心声。神话的悲剧却通过合情合理的情节,交织人世间的美德,往往以家务事、儿女情,紧密联系生活,展现了美和力量,表达了对追求幸福的赞颂和对破坏幸福的唾骂。法海象征着封建势力,故事中的悲剧正是法海造成的。白蛇的悲剧正是现实中爱情悲剧的反映,也是青年男女爱情不幸遭遇和奋力反抗的反映。    

当然,作为传统流传下来的《白蛇传》故事,毕竟是旧时代的民间文学遗产,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怎样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鲁迅的杂文选材,便是楷模。文中说:“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其实,“祭塔”、“拜塔”、“哭塔”之类的情节,好些地方流传的《白蛇传》故事几乎都有。但是,一、白蛇儿子许梦蛟中了状元,成为封建势力的人,这与反封建的主题不吻合;二、状元拜塔来解救母亲白蛇,显然在调合矛盾,毫无意义;三、白蛇在塔中见子拜塔,哭诉一场,颇有痛恨和驯服之意,削弱了原来敢于反抗的精神。所以这是糟粕部分,鲁迅有意抉舍了,用“现在都忘记了”一笔带过。

(袁伯渠)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