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助读)(本站论坛专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手机版


jianghong

http://bbs.ruiwen.com/thread-37869-1-1.html

6.围墙(陆文夫)

在城市题材改革文学的深化过程中,陆文夫的《围墙》也是应当提到的一篇作品。某设计所旧围墙倒塌,新墙的高度、样式、质料成为所里上下的中心议题,人们分成了几大派别,甚至有人在发表意见时拉扯上了“大观园”,意见不能统一,结果大家不欢而散。不料星期一上班来时一堵新墙竟然已经树立起来,于是心有不甘的人们开始把矛头指向办事麻利的行政科马而立,一致抨击新围墙的样式、功能及其他。不料在建筑学年会上外地来的学者却众口夸赞围墙的独特风格,于是一时间这堵围墙又成了所有设计所成员的合作结晶,每个人都开始盘算如何在学术总结中加入自己的一份功劳。

这是一部带有调侃性质的中篇小说,陆文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一个近乎闹剧的故事,然而这个闹剧却又具有可悲的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稳妥”确实“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而像马而立这样因工作中的干练与麻利被视为毛毛燥燥、办事不稳的人又何在少数?人们的精神被异化,人们心目中判断事物的价值尺度已经颠倒。陆文夫说过:“我造墙的目的在于拆墙;造一堵有形的墙,拆一堵无形的墙,即拆掉那些紧紧困住我们的陈规陋习和那奥秘无穷的推拉扯皮。若干年来,我觉得到处都会碰上这堵无形的墙,弄得人一筹莫展,啼笑皆非。”在这篇小说中陆文夫就是试图以嘲讽的方式,揭示现实生活中已经被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弊端,如臃肿机构中的慢性综合症、夸夸其谈的恶习、以貌取人的世俗偏见、无功请赏的鄙俗心理,并力图根除它们。可以说陆文夫的改革矛头是指向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层面的,与仅仅描写保守阻力的改革作品相比,他的思索显然要深入得多。

变革时代的众生相

——《围墙》赏析

《围墙》发表于《人民文学》1983年第2期,荣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围墙》是一篇讽刺小说,被文坛誉为“讽刺文学的上品”。新时期以来,陆文夫连续创作了《献身》、《我该怎么办》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其中尤以《美食家》、《围城》、《井》、《小贩世家》等描写苏州的作品最受欢迎。陆文夫也因此被称为“陆苏州”。《围城》就是作家探索、表现、把握苏州的一篇代表作。

作品分析:

主题 小说描写某建筑设计所围墙倒塌又重新修建好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在围墙倒塌后“清谈家”们毫无疑义的争论,讽刺了“古典派”、“折衷派”、“现代派”只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却拿不出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建议,讴歌了“实干家”马而立脚踏实地,积极实干的工作精神。

人物 在《围墙》中,陆文夫主要描写了两类人物。一类是以吴所长为核心的清谈家,包括“古典派”黄达泉、“现代派”朱舟、“折衷派”何如锦。他们都是些知会讲空话、不会做实事的空谈家,但却惯于专营、谋取私利。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以后,他们都感到必修把围墙修起来。吴所长说:“我对建筑是外行”,强调了新围墙要“经济实用,美观大方,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古典派”强调了中国古典建筑美学的价值和意义,无意中还扯出了大观园;“现代派”主张要造高大结实的围墙,但应符合现代的观念;“折衷派”对双方的意见进行调解、折衷,对应该怎样去修围墙,没有发表任何有价值的意见。

另一类是以马而立为代表的实干家,包括房屋维修站的站长和技术员等。他们富有聪敏才智,又善于具体操作、实施。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之后,领导和清谈家们开会商量如何修复围墙,结果一场争吵,没有拿出任何实际的实施计划,所长只好叫来了办公室主任马而立,交待了“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就要求尽快实施。马而立立刻找到房屋维修站站长和技术员,他们利用拆房的旧砖、瓦,只利用一个星期天的时间,就修建起了一面堪称美观大方的围墙。围墙修好之后,马而立的工作不但没有收到表扬,反而受到领导和清谈家们的指责。年底,建筑学年会在建筑设计所召开,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受到了专家的好评,于是,一时间这堵围墙又成了所有设计所成员的合作结晶,每个人都开始盘算如何在学术总结中加入自己的一份功劳。相比之下,马而立却依然在做着自己工,为年会的顺利召开真忙得不可开交。

艺术特色 作为陆文夫的代表作,《围墙》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是选材上的“以小见大”。陆文夫一向善于描写小题材、小人物和小的纠葛,但却能从中概括出深刻而丰富的社会内容。在作品中,作家围绕修筑围墙这个小事件,广泛联系,深入开掘,以幽默、辛辣的笔触,尖锐地抨击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积习,生动地展现了变革时代错综复杂的现实关系。其次是情节、故事的生活化。陆文夫以前的创作由于受传统话本和苏州评弹的影响,追求故事性和传奇性。80年代以后,他的创作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围墙》中,虽有某些巧合,但从整体看,情节和冲突都呈现出一种淡化的趋势——不易紧张、离奇的情节取胜,而靠生活本身的辩证法动人;不再严格地提纯生活,而是注意保持生活的开阔、丰富、自然浑成的原始特色,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出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第三是主题的多义性。作品不仅抨击、讽刺了社会上空谈盛行的现象,还旁及了多种令人深恶痛绝的社会弊病,诸如形而上学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方法,取悦上司的庸俗心理和行径,实用主义的处世态度,贪天之功为己有的恶习等等。这是小说明显的形成了一个多义的主题,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第四是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小说的讽刺、幽默不是以解颐为目的的,而是启发人们深沉的思考。为此,作家在使用语言时,注意融入浓厚的喜剧情趣,使读者常常发出或会心的笑,或辛酸的笑,或苦笑、冷笑、嘲笑,并在笑声中激发人们崇高的思想、感情和情操;而轻松幽默的语言又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和喜剧效果。

作家档案

陆文夫

性  别: 男

生卒年月: 1928/3/23——2005/7/9

民  族: 汉族

简介

江苏泰兴人,1949年毕业于苏北盐城华中大学。同年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1949年渡江回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八年。1955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1957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办《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并在此后主编了《苏州杂志》。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等。于2005年7月9日在苏州逝世,享年77岁。

后参加工作,历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苏州日报》记者、工业组组长,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苏州市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在五十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美食家》、《井》、《围墙》、《清高》、《人之窝》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

成就

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陆文夫的作品,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却又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不仅主题积极,艺术精湛,且以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著称,具有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在我国当代文坛独具风骨。

文革前陆文夫著有《荣誉》、《二遇周泰》两个短篇小说集,反映了建国初期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迁。1956年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则通过妓女徐文霞在新社会中的新生历程与复杂的心理状态,大胆地拓新了题材的表现领域,受到好评。但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整体上没有突破十七年文学的局限。

文革后陆文夫复出文坛的第一篇小说《献身》反击了知识分子在历次运动受到的摧残,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大问题,发人深省。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将笔触停留在对伤痕的控诉上,而是以知识分子神圣的献身精神催人奋进,显示了作者不入流俗的艺术眼光。《崔大成小记》对创作中造假的流弊作了深节的反省。崔大成写稿的秘密就是“悉心研究报纸上的各种报道”,随着形势的风云变幻而任意捏造事实,他竟凭借炮制假报道的功夫成了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作者借崔大成现象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例题。这两篇作品是陆文夫创作前后期的过渡性作品。

从《小贩世家》、《特别法庭》开始,陆文夫的创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注重将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深邃的历史感结合起来,“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力图挖掘历史文化的深层底蕴,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小贩世家》反映的是馄饨摊贩朱源达大半辈子的遭际。朱源达以辛勤的劳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寒冷的冬夜里,他为人们送去热气腾腾的享受,体验着自食其力的喜悦和信心。然而,在30年中,作为一个个体摊贩,他备受磨难和痉。朱源达最后的归宿是到工厂里扫铁屑混日子,端起了省心思、省力气的永远也不会满的铁饭碗,小贩世家从此成了工人世家。作品不仅提示了“左”的顽症对一个普通小贩的摧残,还独特地提示出悲剧的根源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过分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从而形象地启发人们:改革不仅是表层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动,而且是深层民族精神的蜕变。

《特别法庭》通过对师兄弟汪昌平和许立言不同的处世态度及不同遭遇的审视,表达了囿于传统社会心理的积淀的悲哀,和摆脱传统束缚获得自由的愿望。《一路平安》里的恋人华家乙和范萍几十年前毅然挣脱封建家庭的罗网,投身革命。几十年后他们重逢时,华家乙试图将范萍再一次从世俗的大网中挣脱出来。小说留下了一个余味未尽的结尾,传统与世俗是那么容易挣脱的吗?《不平者》里的小汪,以武力打抱不平,横扫乡间的关系网,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自己也成为关系网中牢固的一角,将网织得更严密。小说的反讽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唐巧娣》则从另一角度提示了传统张力有时表现为扑朔迷离的怪圈,置人于身不由己的尴尬境遇。没有文化曾经是唐巧娣值得炫耀的酱和消灾免祸的法宝。然而,当倒置的价值观念重新翻转过来之后,唐巧娣终于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在《万元户》中,陆文夫通过孙万山几天内从“万元户”变成“零元户”的闹剧,提示了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浮夸风和吃大户所带来的危害。陆文夫针砭世俗的目光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他不仅把批判的目光指向文化落后而造成的愚昧无知,也指向了知识分子中潜藏的惰性。《围墙》中,作者嘲笑了那些只尚空谈,不思进取,一有成绩便抢在前面的空谈家们,指出正是这种习惯势力和惰性挡住了改革前进的道路。这些作品反映了民族传统心理的根深蒂固,人们可以用暴力手段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和建立新的社会结构,但很难人为地消除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陆文夫通过反思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提出了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命题。

《美食家》是陆文夫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说通过对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绘,艺术地概括了建国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容。朱自冶解放前是一个房屋资本家,除了吃一无所长。解放后,高小庭针对他这样的“美食家”发起了“饭店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动。原以为可以阻止朱自冶纸醉金迷的生活,却革去了饭店的传统特色,革去了饭店的正常秩序和工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朱自冶转而与烧得一手好菜的孔碧霞结婚。困难时期,他只能以吃饱为最大享受。文革后,朱自冶又身价陡涨,当上烹饪学会会长。作品以人们的美食权利为切入口,通过朱自冶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反映了国家历史命运的变动脉搏,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作家在《美食家》和其他作品中也精致描摹了古城苏州的风土人情,园林风景、吴越遗迹、风味小吃、吴侬软语、石板小巷、小桥流水……无不栩栩如生。这些苏州特有的文化与风俗,成为他小说中的重要的情节要素,具有独特的文化地域魅力,使其小说赢得了“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的美称。

1985年发表的《井》,是继《美食家》之后的又一次创作高峰。陆文夫试图从民族文化心理多种角度考察社会生活。女主人公徐丽莎因家庭成分不好和海外关系的阴影倍受歧视,家庭生活的不幸更使她郁郁寡欢。改革后,她重新捡起了自己的专业,成为事业的强者,与此同时,也萌发出追求新的爱情生活的渴望。这种正常的人性的舒张却因其丈夫捏造桃色新闻而横遭挫折,流言蜚语不仅扼杀了她刚刚萌芽的爱情,也无情地摧毁了她事业上的一切成功与努力。更可怕的是,这一切压力都是无形的,她无从对质,也无处投诉,只得投向深井。徐丽莎的悲剧在于她所反抗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或机构,而是沉重的集体无意识的压迫。《毕业了》也反映了类似的主题。陆文夫通过揭露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力和心理惰性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折射出其考察生活的新视角。

陆文夫小说的创作特色首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他善于从历史的变迁角度考察生活,小中见大,反映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陆文夫自称为“糖醋现实主义”[8]。他善于从普通人带喜剧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的悲剧因素,轻松中见锋芒,笑声中有反省。显示出一种机智幽默的风格。再次,陆文夫的小说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他不仅着力于苏州的地方风物的描摹,更关注这一地域居民的情感态度与生存境况。他的小说创作,准确传达了变化中的苏州的文化情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小说。

2005年7月9日,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陆文夫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77岁。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