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120个文言文实词复习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 ||||
上次我们学习了两个虚词,这两个词的考试频率是相当高的,以2004到2007三年为统计点。 2004-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考实词、虚词情况一览表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实词 虚词 实词 虚词 实词 虚词 实词 虚词 全国Ⅰ 失、募、祠、挠 / 善、尚、视、多 / / 之、焉、所、为 至孝、祷请、 访问、行旅 遂、因、以、而 全国Ⅱ 讼、暴、谨、诘 / 匿、意、拜、阿 / 辩、啖、谏、属 / 凶、白、诺、箧 而、因、为、以 福建 易、诚、数、贷 于、为、以、因 去、宗、适、或 之、若、且、其 累、穷、工、没 为、以、而、焉 私、第、 弄臣、用事 其、且、所、乃 天津 信、进、节、汲 则、于、而、之 迫、牧、引、修 乃、以、为、其 谋、治、趋、校 于、之、而、与 课、属、及、诣 所、其、乃、以 辽宁 举、然、烛、武 以、于、而、之 听、属、诣、慕 乃、因、则、以 恒、喻、讽、遽 为、于、之、以 投、济、虞、尚 乃、与、为、若 江苏 爽、刑、伺、趋 / 遇、责、绚、麾 以 谢、辞、引、数 为 胜、夺、沮、更 之、而、乃、以 重庆 充、遄、载、容 者、于、以、所 堪、袖、拜、少 其、则、而、之 责、间、质、克 以、其、与、而 次、节、勒、及 且、所、乃、之 北京 正、踵、唱、察 至、之、咸、以 致、徒、逮、委 见、已、之、乃 相、扬、诛、与 更、之、以、相 数、除、市、两 为、若、因、乎 上海 过、访、雅、矜 以 冠、跻、盈、排 / 知、平昔、 冀、峻 以 名、畜、诚、正 为 广东 质、善、玩、录 而、以、所、于 周、诣、谢、食 以、因、乃、为 拜、候、爱、谓 与、且、与、而 固、巧、是、多 于、之、则、其 湖北 霁、数、式、以 / 徒、甚、 纠、羁旅 / 鄙、要、易、适 以、所、而、之 暴乱、除、 闲、趣 为、且、乃、也 浙江 忝、期、畏、衰 乎、且、以、焉 质、贵、畜、陵 也、而、其、于 胶、除、虞、条 则、以、且、之 家、坏、知、可 其、以、而、乃 湖南 害、体、倡、度 之、其、则、于 齿、陈、间、薄 乎、以、而、与 游、悉、怪、缪 之 升、登、狎、阴 以、其、而、于 全国Ⅲ / 其、之、因、以 徒、敏、谒、窃 之、遂、以、且 全国Ⅳ 辍、举、迁、资 及、为、乃、之 山东 奇、适、减、坐 而、以、之、与 廷、践、假、征 为、者、而、以 无聊、生产、 自觉、生平 以、其、乃、与 江西 济、完、 延、比岁 而、以、之、于 省、烂漫、 僻、赚 以、者、之、与 坐、令、 请假、为狱 且、也、因、以 四川 治、私、状、居 以、乃、其、为 辞、堵、致、延 于、乃、以、而 安徽 遗、示、效、厌 之、而、则、者 要、责、询、资 以、于、其、之 海南 宁夏 孤、城、济、期 / 而,考了21次,以,考了37次,之,考了25次,于考了14次。(以80次计算) 实词则不然,年年都有不同。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实招秘诀 一、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对于有理解难度的实词可以借助联系旧知、语境推理、语法分析三个方法来解决。 二、解题方法 1.语境分析法 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如:(2006年全国卷Ⅰ)“士类益以此多之”,题目中给的词义是:称赞。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结构分析法 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3.语法分析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语法分析包括:根据句子结构推断该词的词性或语法成分;根据语境分析该词可能涉及的文言词法现象,如文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如: (2006年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解析】A项“要”字作主语,当为名词;B项“责”作谓语,当为动词 ;C项“询”作谓语,当为动词;D项“资”支配“生”,当为动词,不是名词,可以断定解释错误。“资”当解作“供给”,如“固大王资余兵”(《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D 4.联想推断法 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如: (2006年全国卷Ⅰ)“远与恢素善”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尚轻侠”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义。 5.邻字借推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如: (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卒为羁旅 羁旅:寄居 相关链接:高考复习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