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导学案 手机版 | ||||
《梦溪笔谈》二则学案 一、学习目标: ⑴梳理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回忆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说出你的感受。 ⑶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点: ⑴有关文学常识。 ⑵识记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⑶重点句子翻译。 三、学习难点: 宋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 易错点、易混点: 易错的文言实词“岁”“穰”“患”“贻” 易混的文言虚词“之”“其”“以”“悉”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难点,因此,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仍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同时《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以“通译选文,明确大意”为另一学习目标。好在本文二则的故事性比较强,且注释较详,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疏通文意的难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解决,体现自主和合作意识。并通过练习二、三、四来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另外,本单元是以“关注科学”为主题,而《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记录的我国古代,尤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情况的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本课选的两则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科学思想?你在生活中有何启发?(或如何运用这些思想的?) 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发现的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并简单说明其原理,为后面写作简单的说明文作准备。 五、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2、学生自己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教师进行强调: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作品梦溪笔谈的内容等。 (1)、 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文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被国内外学者推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2)、 有关《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在梦溪园中将他一生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以笔记文学体裁写下的著作。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以及医药学等广阔的领域。其中有不少对当时科学技术的忠实记录,还有沈括本人深入钻研的科学成果,是中国科技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二、学习《以虫治虫》 (1)、给下列字注音 喙(huì) 穰(ráng)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狗xiē( ) 其huì( )有钳 岁以大ráng( ) 土rǎng( )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重点句子翻译(学生口述)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参考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3.小组提问,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 (1)、 重点实词 方:实在 为:成为 之:的 害:危害 其:它的 喙:嘴 蔽:遮盖 则:就 以:用 之:代指方虫 悉:都 为: 成为 皆:都 岁:年 以:因为 大穰:大丰收 其:这样 旧:过去 曾:曾经 之:语气助词,无义 谓:叫 之:代指方这种虫的天敌 (2)通假字 土人谓之傍不肯 傍同旁,旁边 (3)古今异义 方为秋田之害 方:正当,正在;今义指地方 岁以大穰 岁:名词,年成;今义指年龄 匠师云:云:说,动词;今义指年龄 但逐层布板讫 但,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匠师如其言 如:动词,遵照;今义通常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 (4)一词多义 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七百里即纵横七百里) 方为秋田之害(方,正当,正在。副词) 之:方为秋田之害(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则以钳搏之(则,连词,相当于就) 尽:旬日子方皆尽(尽:完,没有了) 触草木,尽死(尽,全,都) 岁:岁以大穰(岁:年成,年景,收成) 岁赋其二(岁:年) 患:患其塔动(患:担心)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患:忧患,祸害) 布:臣本布衣(布:麻布) 未布瓦(布,铺,排) 履:郑人买履(履:鞋子) 人履其板(履:鞋子) 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自:自己 有朋自远方 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自:假如(常与非连用) 自不能动 自:自然,当然 持:六幕相持 持:支撑 驰担持刀 持:拿起 盖:盖以诱敌 盖:原来 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因为,连词 如:故如此 故:因此,所以 问其故 故:原因 故人具鸡黍 故:旧,原来的 4.理解、探究(出示图片,加强直观感)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虫害发生的时间: 虫害发生的季节: 虫害发生的范围: 解决虫害的经过: (2)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3)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的启示。 三、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 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出示幻灯片,检测重点词句的解释。 (1)方为秋田之害。 (2)其喙有钳。 (3)如途中狗蝎。 (4)千万蔽地。 (5)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6)土人谓之"傍不肯"。 (7)则以钳搏之。 (8)悉为两段 6.小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2.预习《梵天寺木塔》。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包括第一则) 2.朗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重点句子翻译(学生口述)( 1、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3、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4、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参考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四、小组提问,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可有教师进行点拨。 (1)、 重点实词 方:才。 级:层。 患:担忧。 云:说。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 以:介词,用。 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 初:从前,当初。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其:他的,指匠师的。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问:询问,打听。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因:原因。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易:容易。 耳:语气词,可不译。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如;遵照。 其:他的,指喻皓的。 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 遂:于是,就。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弥束:更加紧密相束。 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相:互相。 联:连接。 如:像。 履(旧):走,踩踏。 其:那。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伏:通“服”,佩服。 其:他,指喻皓。 精练:高明。 (2)、 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伏,通“服”,佩服) (3)、 词类活用 a患其塔动(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担心。) b便实钉之(实:使动用法,使坚实。钉:名词做动词,用钉子钉。) c人履其板(履:名词用作动词,走,踩踏。) (4)、一词多义 A.如土中狗蝎: A.乃以瓦布之: 如 B.六幕相联如胠箧: 以 B.岁以大穰: C.匠师如其言: C. 贻以金钗: 钉 A.便实钉之: A.方为秋田之害 B.钉板上下弥束 方 B.方两三级: 方为秋田之害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塔动之因 患其塔动 则以钳搏之 其 匠师如其言 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喙有钳 钱帅登之 其虫旧曾有之 便实钉之 (5)、古今异义 ①但逐层布板讫(但:只。今常用于转折连词) ②盖钉板上下弥束(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今常用于“盖房”“锅盖”等义) ③人皆伏其精练(精练:精熟、高明。今常用于文章或讲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 ④患其塔动(患:担心、嫌。今常用于“患难”“患病”等义) 五、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2.《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3.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4.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如:“方” “笑” “密使其妻” 5.《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6.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A.绿色农业 环保 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 C.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六、出示幻灯片,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 1.患其塔动 2.故如此 3.贻以金钗 4.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 6.盖钉板上下弥束 7.人履其板 8.人皆伏其精练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言词汇(尤其注意多义词及语境义的使用) 2.借助工具书,课外阅读《喻皓的〈木经〉》。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6分) (1)其喙( )有钳 (2)岁以大穰( ) (3)梵( )天寺木塔 (4)贻( )以金钗 (5)六幕相联如胠箧( )( ) (6)人履( )其板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千万蔽地 蔽: (2)岁以大穰 岁: (3)患其塔动 患: (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故: (5)贻以金钗 贻: (6)人履其板 履: 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6分)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其: (2)岁以大穰 以: (3)以钳搏之 以: (4)乃以瓦布之 乃: (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而: (6)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 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10分)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C.其虫旧曾有之 D.问塔动之因 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1)代词,代物: (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 5.译述下列句子。(8分)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10分) 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10分) 8.填空。(4分) 《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 综合题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 2.(1)遮盖(2)年成(3)担忧(4)所以(5)赠给(6)走,踩踏 3.(1)他的,指匠师的(2)因(3)用(4)连词,相当于“于是,便”(5)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6)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4.(1)B、E、F(2)A、D(3)C 5.(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4)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6.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迅速消灭了它,保证农业取得丰收。 7.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 8.沈括科学 政治 科学 综合题 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第一问能说清其现实意义;第二问,能说清反衬和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 良:第一问,对其现实意义说得清楚;第二问,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 中:第一问,尚能说出其现实意义;第二问,尚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但语言不够简洁、通顺。 下:说不清两问的内容,语言也不通顺。 《梦溪笔谈》二则•综合能力测试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狗蝎( ) ②其喙有钳( ) 3.解释字词。 ①蔽( )②悉( )③旬日( )④穰( )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 )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钱氏据两浙时( ) ②方两三级( ) ③但逐层布板讫( ) ④人履其板( )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患其塔动( ) ②故如此( ) ③未布瓦( ) ④贻以金钗( ) ⑤匠师如其言( ) ⑥盖钉板上下弥束( )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 ②乃以瓦布之( ) ③贻以金钗( ) ④但逐层布板讫( ) ⑤问塔动之因( )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 )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③匠师如其言( ) ④此易耳( ) 6.翻译句子 ①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梦溪笔谈》沈括 存中 北宋 2.①xiē ②huì 3.①遮盖②全部或都 ③十天 ④庄稼丰收 4.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③年成因此而大丰收。 5.①语气助词,可不译。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6.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7.①子方皆尽 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1.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②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2.①jù ②fāng ③qì ④lǚ 3.①担忧。②所以。③铺排。④赠给。⑤遵照。⑥因为。 4.①在 ②用 ③拿 ④只 ⑤的 5.①塔 ②匠师 ③喻皓 ④指固塔这件事 6.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7.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李菊芬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