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对语文课改失去兴趣(教师中心专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特级教师 王吾堂

李先梓先生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我为什么对语文课改失去兴趣》一文,针对2006年全国中学语文新课程观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所认为的当前语文课改存在一个突出的危险的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改革兴趣减退,甚至冷漠,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有走回头路的倾向,直言专家所说的“突出问题”也存在于他自己身上,并坦诚地说:“其实,我对语文课改的兴趣岂止‘减退’和‘冷漠’,简直就是完全失去了兴趣!”

李先生对于自己“完全失去兴趣”的原因讲了三条:①“语文课改中的全盘否定式批评,令我们信心全无”;②“语文课改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可行性模式和套路”,而“专家们不绝于耳的课改争论令我们无所适从”;③陈陈相因的语文高考形式对语文课改形成了难以跳出的樊篱,语文课改的举步维艰令我们心力交瘁。

李先生对于语文课改的心理感受,我作为一线教师是有一定的体会的,对于李先生的观点也是能够理解的,但我不同意,也不能接受李先生如此悲观的思想和见解。

第一,谈谈语文课改的信心问题。

做任何事情的信心都来自于自身对所做的事情或从事的事业之认可认同及坚定信念。只要自己认为正确的,能够获得胜利和成功的事情和事业,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应该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毫不动摇地干下去。从事语文课改的教育事业,其道理也是一样的。舆论界和语文界近些年对于语文教学的批评,甚至尖锐的指责,的确是有的,但我们不能把它视为“全盘否定式批评”。既然是语文课改的讨论,就必然有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批评和指责,但这批评和指责,从来不是全盘否定式的批评,而是一场辩论:对传统教学,既有否定性的批评,也有肯定性的评价;对于语文新课标,既有肯定性的接受,也有否定性的不接受甚至对抗,就像李先生的观点。这种讨论甚至辩论本是正常的理论探讨之争,不因成为我们对语文课改失去信心的理由,因为课改是国家行为,是国家教育教研部门依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人才竞争的需要制定教育教学改革行动纲领和依据,其基本精神是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经过反复研讨、试验和实验之后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思想。新课标推出以后的许多讨论和争论是基于新课标推行的意义而言,必然涉及一些对传统教学缺陷的批评,但绝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即使新课标本身也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教学;还有一些对新课标的非议,其实质也是针对新课标具体落实的方法和实施步骤进行的探讨,从来没有出现过彻底否定新课标基本精神的文章和言论。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还有人补充了一条“科学性”,其本身就含有对传统语文教学“工具性”的肯定,即使是反对“工具性”的人也从来不否定语文教学“教人识字,教人读书和写作”的基本作用;而反对“人文性”提法的人也只是对“人文性”内涵的争议,从来没有否定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和意义。因为语文学科所涉及的文本历来都是由语言文字呈现出来的富有一定思想和情感的文章或作品,既不是干瘪无味的文字构件或片断,也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和“虚指”。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论是传统型的,还是课改型的,都受到了不同口味的同仁或行外人士的批评。说语文教学“误尽苍生”者确有其人,那是针对以“工具性”为旗帜的传统教学竟然使学了十几年语文的不少学生语文素质实在令人痛心的现实而言的。面对读了十几年语文并考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写文章思想苍白,甚至错字满篇,口头交际不知所云,言不及义,甚至失态失体的语文素养,专家们说一些偏颇愤激的话,未必就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彻底否定;至于有些一线教师说新课标是一些“海归派”洋博士照搬的“洋教条”,那只是喜欢固守传统的喜走老路的一种借口;还有人说新课标是“本末倒置”、“追求虚无”,主要是针对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偏颇倾向,如只重视平等对话而抛弃知识传授,只注重思维发散而反对思维聚敛等误区而言的,未必就是完全否定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和思想。

所以,语文教学工作者,包括一线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还有语文报刊的编辑们,应充满信心地认认真真地定下心来研读新课标,深度领会新课标的意义和思想,再读一读有关新课标的讨论文章,结合自己所在地区和所在学校的学生实际,制定出落实新课标的具体方案,并坚持不懈地用新课标精神和理念指导教学。坚持课改,才有出路;固守“传统”,必然倒退:在贯彻新课标的过程中提高和完善新课标的实施方案,在反对旧传统中汲取传统教学的合理精华。这个任务也许是很艰巨的,但前景一定是灿烂光明的。

第二,关于“摸着石头过河”与“课改实施的可行性模式”问题。

李先梓先生说“语文课改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可行性模式和套路”,而“专家们不绝于耳的课改争论令我们无所适从”。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

①语文课改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吗?非也。语文新课程标准根据现代公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思路等,都做了极其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甚至对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使新课程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岂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呢?

②关于新课标实施有没有“所谓可行性模式和套路”?答曰“没有”。但是不是需要一个模式和套路呢?鄙人以为不需要。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指导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它面对的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和所有的学生,岂能给定一个“放之全国而皆准”的“模式”或“套路”?没有模式比有模式好,没有套路比有套路好,任何科学都是没有套路和模式的,否则就会成为僵死的教条。新课标不给定模式和套路,却给了“实施建议”,为什么叫作“建议”,就是让广大教师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但是,即使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和班级,因学生的实际不同恐怕也不能施行统一的模式和套路,否则就会陷入僵死而失却创新的本色。

③关于“专家们不绝于耳的课改争论”会不会“令我们无所适从”?答曰“不会”。正如上文所述,专家关于新课标的争论和辩论,甚至对于新课标的非议和质疑,在国家没有将其吸纳为课改指导思想以前,或者说在没有成为定论以前,一切非议和争论都只代表论争者个人的观点,不应成为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障碍,当然不能因此而使我们语文教师“无所适存”。所以,坚定实施新课标的信念,在目前恐怕是贯彻新课标的最关键的第一要务。

第三,关于高考形式与落实新课标的关系。

李先梓先生说“陈陈相因的语文高考形式对语文课改形成了难以跳出的樊篱,语文课改的举步维艰令我们心力交瘁”。这话作为一个语文教学一线教师的切身感受也许是真实的,但因为“心力交瘁”就畏缩不前,不敢进行课程改革了吗?答案恐怕是不能肯定的。

语文高考是语文课改的樊篱吗?许多人以为是,但鄙人以为“不是”。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一下近五六年,尤其是近三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就能够明白,语文高考试题完全是以能力立意,以语文素养的考查为宗旨的,凡是学养不足、漠视生活、思维僵化、死记硬背的学生,都是得不了高分的。即使一些识记特色明显的试题,如语音字词、词义辨析和病句辨别、名言警句等试题也是着眼于运用和应用,而绝不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出现。所以说,语文高考试题的形式不仅不是实施新课标的樊篱,而且是新课标落实和实施的助推器。问题是许多老师既对新课标漠然视之、理解肤浅,又对高考试题瞎子摸象、认识片面,根本认识不到新高考与新课标的契合关系,导致教学与高考两张皮、互不粘连,一方面是所谓的“素能培养”,一方面却是为了所谓高考的题海演练。这个问题在目前的许多地方和许多学校存在相当严重,已经歪曲了新高考的立意和考查本意,受害人还是学生,说它“误尽苍生”也绝不是危言耸听;而另一方面也成了实施新课标的桎梏和“樊篱”,严重障碍着新课标实施与深化。

那如何将新高考与新课标的落实对接,并做到互融互动、互促互进的良性互动状态呢?关键要认真地研究和领会新高考精神与新课标理念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近几年语文高考命题一致重视对学生的学识素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和考查,不论是阅读鉴赏还是写作能力的测试命题,都贯彻了新课标重视能力、倡导创新的命题思想。以2006年全国卷Ⅰ套为例,科技文、文言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试题,除了像往年一样考查考生的“语境着手”、“宏观把握”、“信息筛选”和“语意概括”等能力以外,还力图考查“辐辏聚敛”思维、“因果推断”思维和“缘果索因”思维等能力;而作文命题以一则多向性意义的寓言(一只乌鸦羡慕能从地面上抓获小羊的苍鹰而拼力练习飞翔俯冲,但当它自认为有能力俯冲抓捕小羊时却因能力不足而被牧羊人抓住,牧羊人说它是不知自己叫什么的鸟,而小孩子却说它其实也很可爱)为材料,让考生根据其寓意写一篇不限文体的作文,其命意显然是考查考生的“多维发散”和“逆向求异”等创新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和素养恰恰就是新课标所期求的教学目标和目的。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语文教师对此茫然无知,在阅读教学中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自己或教参上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写作指导中不厌其烦地讲述着结构技巧和如何揣摩命题意图的技法等语文之“术”,而把极富内涵的语文本色之“道”抛却于九霄云外了,从而把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成了索然寡味的“死”的知识传授或所谓“能力训练”的角色表演,只见“枝叶”,不见“花朵”,使语文“花朵”的思想精神、文化“诗意”和艺术“美质”湮没在了“咬文嚼字”式的讲述和“花拳秀腿”般的表演之中了。这恐怕才是语文课改的真正樊篱吧,这恐怕才是语文课改的举步维艰的真正原因吧。

作 者:王吾堂

通讯地址:西安市朱雀南路102号 西安交大二附中

邮政编码:710061

联系电话:029-82657076(办) 13992899897

作者介绍:

王吾堂: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陕西省特级教师。市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研究会学术研究员,陕西省教育学会会员,《作文与考试》(长春)陕西省唯一顾问和特约编委,《满分作文》(西安)《语文报•高考版》(太原)特约栏目主持,《作文通讯》(天津)《写作导报》(西安)等多家报刊特约通讯员;自1987年连续多年参加陕西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2003年起作为陕西省高考语文评卷中心组成员参与评卷细则的制定并负责评卷质检工作。现任西安交大二附中文科教研员和语文教研组长。

1994年在陕西省凤翔中学所任班级高考成绩获得宝鸡市十县区高考语文单科评比第一名,1997年在西北农大附中所任高三班级高考成绩获得咸阳市67所中学高考语文单科评比第一名。1999年被陕西省考试中心评为当年高考“优秀评卷教师”,2001年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师”,2003年5月被《中学语文园地》作为封面人物和重点作者作了介绍,2005年被陕西省杨凌高新中学聘为主管高三教学和全校教研的副校长,2006年3月被评为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艺术”课题优秀实验教师。

该师长期致力于语文高考命题、作文教学及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艺术的研究,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写作》《美文》《中学文科》《作文与考试》《扬州大学学报》和《语文报》《语文周报》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编写和参加编写《常用字五用字典》(1988年8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等作文能力快速提升》(2003年8月书海出版社出版)《40天高考语文大飞跃》(2004年1月书海出版社出版)《新作文•锁定高考作文得分点》(陕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中小学生互动作文》丛书(2005年6月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中学语文优效训练•高二分册》《现代文阅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等教学参考或教辅书籍7部,连续四年参加编写《中国学生高考优秀作文年选》(2002-2005卷,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指导学生在《美文》(西安)《全国优秀中学生作文》(南京)《作文通讯》(天津)《语文报》(山西)等二十多家报刊发表习作160多篇。目前正着手于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的互动艺术与技巧”的课题研究。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