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歌舞表演(陈祥书)
(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神农架歌舞表演 参观完三峡大坝,立即登车,向神农架进发。经过5个小时的颠簸,傍晚时分,终于到达了木鱼镇。先是走进餐厅,用完晚餐;再是放下行李,住进旅馆。而后,就跟着导游,前往神农架林区歌舞团,观看神农架歌舞表演。 走进去一看,是个半露天的剧场。前有树根藤蔓,右有高山飞瀑。等了半小时,演出终于开始。首先是梆鼓。鼓声响起,变化急促:鼓点由轻缓到稍缓,由快速到高速;由急风到骤雨,由闷声到炸响。舞台上,青年演员生龙活虎,激情澎湃。他们一边翩翩起舞,穿插表演;一边变换姿态,敲击梆鼓:他们有时左右交织,有时前后穿梭,有时上下交替。他们时而坐着去敲,站着去敲,蹲下去敲;时而弯着腰敲,仰起头敲,蹦起来敲;时而吆喝着敲,喊叫着敲,高唱着敲。他们敲出了善良、憨厚和爽朗,敲出了忘我、超脱和豪放,敲出了浑厚、旷达和粗犷。细细听来,正像《神农架梆鼓》所唱:“神农架梆鼓敲起来,敲得野猪缩了头,敲得猴子上树梢,敲得豺狼不露面,敲得狗熊快快跑,敲得山妹身上痒,敲得情哥心发慌,敲得收成年年好,敲得日子年年强……” 据说,梆鼓,最初是神农时期驱赶野兽、保护庄稼的一种响器,后来是男女传递情爱、倾诉心声的信号物,再后来是用以擂动情绪、鼓噪气氛的一种乐器。这么说来,听敲梆鼓,就是倾听远古的声音,享受神农的音乐,感受先民的朴实。 接下来,是男声独唱和组舞插秧。完了之后,是歌舞酒歌。随着音乐声起,男女演员登台表演。他们一边激情舞蹈,一边放声高唱:“糯米颗颗小,粬儿(那个)圆又圆(呢);九九重阳酿黄酒(啦),醉人的黄酒抿呀抿(个儿)甜;去年八月叭一口,今年八月还在甜;抿呀抿(个儿)甜,甜了一整年(呢),(那个)抿呀抿(个儿)甜。”听着他们酒甜的歌词,看着他们敬酒的动作;略略进行思考,忽然有所领悟:“叭一口”,就是“喝一口”的意思。继续观看,他们尽情起舞,起劲歌唱:“幺妹的身材圆又圆,幺妹的小嘴甜又甜;去年八月叭一口,今年八月还在甜(啦)。幺妹,叭一口哇,叭一口哇,叭一口哇;幺妹,叭一口,叭一口,叭一口哇!”体会对幺妹的夸赞,回味对幺妹的呼唤;深入进行体悟,突然灵感一闪:“叭一口”,还有“亲一口”的意思。当他们再次唱到第二节时,台下一片叫好,跟着呼应:“幺妹,叭一口,叭一口,叭一口哇!”特别令人难忘的是,他们相互嘻闹,打情骂俏:男子对女子野性地“叭一口”,女子也对男子撒野地揪耳朵。“叭一口”,口语山歌,富有山野之趣,更有野性之美。 穿衣互动之后,是男声独唱。接着,是婚俗表演。起先,表演的是哭嫁。婚嫁本来是喜事,但土家族却要哭嫁,你说新奇不?请看台上表演,“陪十姊妹”在堂屋围席而坐,置酒席相陪而哭:先是“哭开声”,为哭嫁铺垫;后是“哭媒人”,似哭非哭,似骂非骂;再是“哭爹娘”“哭哥嫂”,哭那深厚恩情;接着“哭姊妹”,哭那厚重友谊;最后是“哭戴花”“哭上轿”。仔细体会,就如那《哭嫁歌》:“三根青线般般长,舍不得姊妹舍不得娘,舍不得娘来同路走,舍不得姊妹同伴玩,要得相会难上难。”她们有时独唱,有时齐唱,有时轮唱;但都是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接着,表演的是迎亲。迎亲队伍来到新娘门前,点燃鞭炮,吹吹打打。行过“拦门礼”之后,行礼先生与拦门倌就说起“四言八名”,以示吉利。紧接着,娘家大哥将新娘慢步背出闺房,来到堂屋中间。新娘换上绣花鞋,双脚落地,准备开步。新娘启程,笛声四起,唢呐齐鸣。细品一番,正如土家族童谣:哥哥背上轿,嫂嫂送到八角庙。吹唢呐,放大炮。哩哩啦啦好热闹。看完婚俗表演,感觉婚俗之独特,风情之新奇。 女声独唱之后,是群舞《竹》。看完演出,走出剧场,可耳边仍回荡着演出的音乐,眼前还浮现出表演的画面。认真回味,恍然有悟:梆鼓敲出了远古的朴实,酒歌敬出了野性的美丽,婚俗哭出了风情的新奇。神农架歌舞表演令人心醉,让人销魂! 陈祥书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