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杜老作品——代序(教师中心专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学生随笔 手机版


向玉洪

人们对书事物的好恶大约可分三类。以人对气味的态度为例:

1、爱屋及乌型(主观型)。对于所憎恶者,虽香也觉臭,“‘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但鲁迅不以为香;对于所喜爱者,虽臭也香,婴儿之乳臭实为臭,母亲闻之则香,那是因为亲情血浓于水。

2、个人偏爱型(个性型)。有人喜香,有人爱臭。史载,唐之鲜于叔明,专喜闻臭虫之味,捉来许多,装于瓦罐,常以闻臭为乐。这纯属个性。

3、大众型(共性型)。一般人都喜香而恶臭,这是不争的事实。如麝香,回族人喜欢,以穆罕默德为最,汉族人喜欢;欧洲人喜欢,亚洲人喜欢,其他人也喜欢。这是为何?主要是因以麝香为代表的香气确能给人带来愉悦舒畅的感觉。

就共性而言,今之人尤其是今之中学生是不大喜欢剧本的,随便翻检一本某年高考满分作文集子,难得找到几篇剧本体裁。是剧本这一形式已不适应新的时代,还是新时代不具备“有奇事方有奇文”的戏剧题材内容?我看都不是。究其根本,大约是“名著缩写”、“快读”、音像作品等快餐文化已呈泛滥之势,冲击了剧本这一需要慢慢咀嚼的古典的缘故吧。

方便面虽好,但不可替代三餐。

初读剧本,也许会觉不美。但正如历久弥香的老窖,苦涩之后越品越有味,乃至品后仍觉余香满口。四川诗人梁平说过:“我不喜欢吃没有刺的鱼,就像我不喜欢没有伤痛的快乐一样。”品读剧本,何尝不是如此?

杜登吉老师,以中学语文教师的特定视角,观察社会人生,撰成剧本《梦游天姆山》一集,除了古诗改编的一篇,其余各篇浓缩了过去岁月相当长一段历史(上自解放前下至改革开放初期),当代中学生不可不读,当代青年不可不读。

我喜欢杜老作品。

一是因杜老在语文教学上堪当我的老师。第一次接触杜老的剧本是教《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当时我正为如何启发学生想象以体会李白之浪漫而发愁,杜老谈起了他的改编。我拜读之后,耳目一新,思路大开。教学中稍加化用,便收到了出奇的效果。

这大约算是“爱屋及乌”吧。

二则是因杜老的作品深深的打动了我。因曾与杜老同事,有幸读到他的《野棉花》《谜江浪底》《五月闹》等。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我首先感觉到的是一股清新之气;文革中出生的我置身那段特定历史自然感慨万千;作为语文教师,我又常被那朴实的情节、灵活多变的手法、或典雅或通俗的语言所吸引,玩摩再三,爱不释手。

这也许属于“个人偏爱”。

不过,读者是检验作品的标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相信,不用多评价,只要读过,就会有同感。

清人李渔在评价戏剧的创新时曾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剧本阅读与之同理。但愿读者能从《梦游天姆山》中去发现自己的“哈姆莱特”。

谨以此为序。

2004年6月于绵阳

相关链接:学生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