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2010—2011学年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编号: 姓名: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扎实掌握1-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归纳行刺准备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 4、重点难点: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著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嬬皆知。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 1、常识了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上内容同学们认真阅读,C同学准备脱稿概述) 2、背景材料: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自主学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C展示) 骨髓( ) 燕( )国 揕( )胸 偏袒( ) 匕( )首 淬( )火 濡( )缕 忤( )视 瞋( )目 鄙( )人 倚( )柱 揕搭( ) 变徵( )之声 樊於期( )( ) 切齿拊( )心 长侍( )足下 厚遗( )蒙嘉 箕( )踞( )以骂 夏无且( ) 以药囊提( )轲 被八创( ) 目眩( ) (2)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B展示) 第一段: 尽收其地 进兵北略地 第二段: 微太子言 今行而无信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必说见臣 以穷困来归丹 愿足下更虑之 第三段: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右手揕其胸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第四至八段:及遂收盛(chéng)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不敢与忤视。 荆轲有所待 太子迟之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第九段: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士皆瞋目 为变徵之声 复为慷慨羽声 终已不顾 (3)找出(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A展示) a、词类活用:(3个) b、特殊句式:(3种) (4)重点句子翻译:(B展示)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何如? d、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e、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成语积累: 悲歌击筑: 变徵之声: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6)朗读“义激樊於期”和“易水送别”,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小组评比。 二、合作探究: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B)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A)?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B同学展示) 4、背诵“易水诀别”(C同学展示) 三、限时训练 1、课内巩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太子迟之 士皆垂泪涕泣。 荆轲和而歌 (2)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 ) A 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B 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 C 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 D 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六下伏笔。 (3)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 ) A 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 B 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 C 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 D 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 (4)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 B 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士行为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 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 D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 (5)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宋何罪之有 D、见燕使者咸阳宫 (6)翻译下面句子: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拓展练习: “易水送别”中音乐悲凉而又激昂,感人肺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更被千古传唱。请你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描写一段音乐。 四、自我反思: 2010—2011学年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编号: 姓名: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二课时) 编制: 苏卫东 杨帆 审核: 分管领导: 使用时间: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10—18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固定结构“有以” 、“无以”、“所以”等固定结构的译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场面描写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4、重点难点:从刺秦王事件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 【自学互学】 导入: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送别”后,就发展到了事件的高潮。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庭刺秦王。 一、自主学习: (1)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C展示) 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 第11段:比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 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 前为谢曰 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右手持匕首揕之 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 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 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2)找出(10-18.段)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B展示) 词类活用(四个) 特殊句式(四种) 翻译:(C展示)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成语积累: 切齿拊心: 图穷匕见: 无可奈何: (5)朗读“庭刺秦王”,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小组评比。 二、合作探究 1、秦廷行刺写了那几个场面?(请C同学归纳展示)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B同学展示) 3、根据庭刺秦王事件,结合前文,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三、限时训练: 1、课内巩固 (1)指出下边各组加点的字词的具体意义 A、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兵 C、秦兵旦暮渡易水 A、乃私见樊於期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图穷匕首见 D、未尝见天子 A、图穷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A、至陛下 B、窃为陛下惜之 A、荆轲顾笑武阳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莫我肯顾 D、顾不知计所出 (2)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轲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2、拓展练习 仿照“庭刺秦王”一节,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及烘托手法,叙写一生活场面。 四、自我反思: 2010—2011学年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编号: 姓名: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三课时) 编制: 苏卫东 杨帆 审核: 分管领导: 使用时间: 【解读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通假字,古今字,掌握课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固定结构“有以” 、“无以”、“所以”等的译法,夯实文言基础。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本文写作特色。讨论归纳荆轲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4、重点难点:对荆轲义侠精神的认识及写作特色的理解 【自学互学】 导入:本文以“刺”为线索,以“荆轲”为中心,把国仇家恨与义侠精神融为一体,广泛反映了战国末期的社会生活。恰切的话语,鲜活的人物,具体的神情动作,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人类的童年时代。 一、自主学习: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a.秦王必说见臣 b.日以尽矣 c.今日往而不反者 d.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e.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f.图穷而匕首见 g.秦王还柱而走 h.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2)比较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d、持千金之资币物 e、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f、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h、乃引其匕首提(dǐ)秦王 (3)互相抽背“易水诀别” 二、合作探究 1、荆轲形象分析(A展示) 2、附:太子丹、樊於期、高渐离、秦武阳形象分析(C同学展示) 3、写作特色分析 (A展示) 4、文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⑤、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⑥、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⑦、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3)、文言固定结构: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奈何】怎么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何如】怎么样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乃今】现在,这才 乃今得闻教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三:限时练习: 1、课内巩固: (1)、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 (2)、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图穷而匕首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然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D、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举头望明月 (3)、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如因善遇之 素善留侯张良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不如因善遇之 C、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恐惧不敢自陈 (4)、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A.秦兵旦暮渡易水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D.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E.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5)、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秦将王翦破赵 拔剑撞而破之 B、孰与君少长 愿大王少假借之 C、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D、剑坚,故不可立拔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6)、下列各句省略成分不同的是( )。 A、沛公军霸上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卫士仆地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D、欲呼张良与俱去 毋从俱死也 (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l0小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上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返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这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甲士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令人初至,高祖闻无表,唯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戴德推功,实纯臣也。”拜蔡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坚决推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上将。及李密反叛伏法,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有德行,镇抚疆域,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政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一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选自《贞观政要》) (8)、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 据:占有 B、高祖闻无表,唯有启与密 启:陈诉 C、使者以绩意闻奏 闻:听说 D、绩雪涕致辞 雪:擦拭 (9)、下列不能表明李绩为"纯臣"的一项是( ) A、今宜具录州县及甲士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 B、及李密反叛伏法,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札,表请收葬 C、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 D、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 (10)、下列对于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绩忠心事主。高祖为此任命他做黎州总管,并赐他姓李。 B、李绩极说道义。李密因反叛被诛,李绩上表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 C、李绩深患上太宗信赖。一次李绩喝醉睡着,太宗亲自把御服盖在他的身上。 D、李绩长于用兵。太宗说,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李绩。 (11)、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 ②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3、课外拓展: 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4、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你怎么看待荆轲? 六、自我反思: 扬帆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