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说课)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说课稿 手机版 | ||||
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下面我将从文本解读、教学构想、教 学流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闲话秋凉 胜日秋果 ”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 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分析秋景 ②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中学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因而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以"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既是教材的特点,又是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因此我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法、讨论交流法、抓关键词等学法来学习本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下查找郁达夫的有关资料,了解郁达夫的生平、文艺观和审美观,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面对秋景,诗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客观景物和作者的主观感受是统一的,和作者的个性、经历和情趣是分不开的。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面对“故都的秋”,他读到的是怎样的秋呢? 2、整体感知: ①看文章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 秋。|故都特有的秋色。 ) ②快速阅读全文:故都的秋有何特色?这些特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 3至11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那么其它段落都写了什么内容呢? (归纳总结。作者是按照“赞故都的秋—绘故都的秋—恋故都的秋”的顺序来写的。) 3、合作探究 ① 给写秋景的段落加小标题,最好都要带“秋”字 秋院清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闲话秋凉 胜日秋果 ②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写景语段,投入地朗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欣赏的原因和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披文入情,析文明理。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诵读,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点拨,使学生懂得品味和鉴赏的方法。) 例如,某学生朗读”落蕊清扫”一段,师生一起品味: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这里作者借视觉和触觉形象描绘了独特的秋景:花铺满地(视觉),脚踏落花(触觉)给读者以如临其境之感。这里空寂无人,斯人独徘徊,只能与自然相交融。作者此时的心境是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寂寞,“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落叶、落蕊是秋的标志,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壮,在韩愈笔下是”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的哀伤,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的“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和的触觉”。而此景中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绪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于其中蕴藉的孤独、落寞和伤感情怀的自然流露,是形与神,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欣赏时,要运用表现技巧、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同时,还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③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可写的东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明镜般的昆明湖水,有诗境似的陶然亭……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写了那样的秋色呢?师生交流,达成共识: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概括出秋味:“悲凉”。学生为了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答案,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辩论中整体把握了文章。三组的同学通过景物特点来剖析”悲凉”。同时,这是一种联系文本进行分析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辩论活动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总结 回顾全文,总结散文阅读的方法: ①整体把握文章; ②要透过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③要自觉地运用艺术表现手法、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赏。 5作业 学习本文的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五说板书设计 故 都 的 秋 秋院清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闲话秋凉 胜日秋果 清 静 悲凉 秋色 秋声 秋情 以上是我对《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的简单说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 过程,这个方案将在具体操作逐步完善。不妥之处敬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 谢! 语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