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韩磊 所谓“审题”就是要求对作文试题上所展现的各个部分的文字材料进行仔细审读和揣摩,认真的理解试题中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准确全面地理解作文试题的题意,不偏不漏地按要求作文。所谓“立意”就是给文章确定写作中心(或主题)。它是话题作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同学的文章显得平庸、浅显,与立意不得法也不无关系。写作立意虽然牵涉到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感悟、思想认识等许多方面,但也不能不得要领,任意而为。其中还是有方法可寻。从把握话题的内涵,如何确定由“面”的话题到“点”的话题的转换?我觉得下列三个方法还是比较实用的: 第一、扩展,化大为小。例如《尝试》,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也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 第二、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例如《肩膀》: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扩展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 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三、揭示题目中几者的关系。如《过程与结果》,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完美的过程对应着完美的结果,松散的、投机倒把的过程就对应着失败的甚至灭亡的结果。这样去分析,我们市场经济下的许多实例都成了论证这个话题的好的论据。 无论话题是一个词语、短语还是句子的形式,具体说来,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同结构方式的命题,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一、话题是短语形式: (一)、偏正:例题《心灵的选择》《生存的智慧》,文章重心应是什么?偏正结构“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即正部是写作的内容,偏部是写作所限定的范围及重心。题一应体现是“心灵的”。应体现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你是如何去选择的。题二应内容在智慧的基础上,只能限定于写生存方面的。即在生存这方面你如何展现你的智慧。 (二)、动宾:例题《 触摸都巿》《感受乡村》,文章重心应是什么?动宾结构“题眼”往往是谓语。即宾语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范围,但动词是文章的重心。“都市”“乡村”是中心词吗?不是,它们只是地域概念,只是你论述的对象。而 “触摸”“感受”才是中心词,你需要在文中体现这个动作的过程。究竟你(主语可以再定)是怎样触摸都市的,触摸到了都市的什么?你(主语可以再定)是怎样感受乡村的,感受到了它的什么?例题《 战胜诱惑 》,文章重心应是什么? “诱惑”只是文章限定了你写作的范围与对象。而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上,要写出为什么要战胜、怎样战胜。例题《 怀想天空 》(江苏高考题),文章重心应是什么? “天空”就是写作的范围,需要明确“天空”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它的比喻义、引申义。如“自然的天空”、“人生的天空”、“社会的天空”、“历史的天空”。 “怀想”即“追忆畅想”,这是支配“天空”的方式,一“怀”一“想”,又增添了一重修饰。审题时不可偏废,立意时有所兼顾,行文时既要突出你的追忆畅想的过程,也要突出你想到了什么。 (三)、主谓:例题《我能》,文章中心应该是什么?主谓结构的短语题目题目的主旨、精神或题眼往往在谓语动词上。把握住“能”,“我”只是说明必须从自身出发,但是在文中一定要体现能做的事,或者说通过写你是如何地做的,如何冲破重重的困难,最终体现我能的。 (四)、并列:如《过程与结果》《走与停》:重点应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走是停的目的,停是为走积蓄力量、调整正确的方向 ”。我们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写。不能只写其一方面的内容。 二、话题是句子形式: 这个句子或直接就是一个观点,或隐含一个观点,如《不要轻易说‘不’》对于观点型的标题,文章只需说透道理即可;对于隐晦型的标题,文章必须把寓意转化为对应的观点。作文题《我终于笑了》,我们衡量各方,找出重点。可以划分为“我”、“终于”、“笑”和“了”四个部分。“我”表明这篇文章应是第一人称,也只能写有关考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写“他”或者某人,则是偏题。“终于”是最后的意思,表明写的文章要有一个结局,有一个交代,要具有完整性。“笑”表明文章内容的性质是高兴的,我的心情是开心的,没有写出这种高兴和开心,则是不符合题意。“了”是一个过去时态的标志词,表明我的开心不是以后的事情,而是经历过了的。进一步分析这几个词,会发现,最为关键的词是“终于”,它隐含了我的笑来之不易,文章没有写出这层含意,就难获取高分。 只要我们打开思路,广泛联想,立意时就可避免宽泛、不着要点的现象。总之,立意的角度是多方面,立意的方法也各有不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留心生活,提高认识,多加联想,我们的文章才有耐人寻味的效果。 作者: 韩磊 工作单位: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