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进军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文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运用层进式结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二、了解本文以诠释和举例为主,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三、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教时。

二、通过预习,理清结构,复习刚学过的分类别、用比喻、作比较、列数字几种说明方法。

三、通过讲述、提问、讨论,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在说明文中的作用,理解使用限制性词语在表达上的严谨周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作品

讲述:作者竺可桢(1890——1974)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向沙漠进军》两篇文章。在他的倡导下,有关地区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虽年逾古稀,还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他一生为普及科学知识写了68篇文章,其中自然保护和自然改造方面有17篇。《向沙漠进军》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运用层进式结构,结构逻辑性强。

二、教读课文

提问:本文可分成哪几部分?回答,明确:共分三大部分。1——3段是第一部分;4——6段是第二部分第一层,7——10段是第二层,11——12段是第三层;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指名朗读1——3段,全班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及说明方法,读后提问,回答,明确:第一部分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提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说明方法是:举事例(先国外,后国内),作比较(“摇篮”与“荒漠”)(板书)。

讲述:本文用的是层进式的结构,在第一部分说明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后,接下来第二部分便是臬向沙漠进军。内部分三层,内容是:臬抵御沙漠的进攻?臬向沙漠进攻?臬利用沙漠?这三层的内容也是一层比一层深,从被动抵御到主动进攻,又进而说到充分利用。第三部分说明向沙漠进军的方法。提出要求:新闻记者第二部分,列表说明。教师巡回,了解列表情况,然后指名板演,师生共同修正。(板书)提问:第二部分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回答,明确:1.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又如臬向沙漠进军,一是防守,二是进攻,三是利用。2.用比喻:如用“武器”比喻沙漠进攻的手段。用“游击战”、“阵地战”比喻沙漠进攻的方式。3.作比较:如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现在征服沙漠的理想会成为现实,前后比较,说明征服沙漠的现实性。又如用沙漠地区和长江流域、华北地区的日照相比较,说明可以利用沙漠地区的日照强烈和时间长来为人类造福。4.列数字:如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说明文质彬彬两列之间的距离应是多少。又如湿沙层的深度,说明在沙丘上植树种草可以成活。5.先诠释、后举例。

三、小结

1.本文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如何征服沙漠。重点是讲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最主要的武器也是水。因为征服沙漠不同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这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而且“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这说明征服沙漠的现实性。

2.诠释、举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理,往往需要作诠释。诠释能通俗的介绍或解说事理的性质、特点。如第一段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用“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作诠释,然后举“西方文明的摇篮地中海沿岸”有些部分逐渐变成沙漠了及“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两个事例作说明。提问;课文中以诠释方式说明事理的例子,可否再举一些?回答,明确:说明“游击战”以“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作诠释;说明“阵地战”以“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作诠释;说明“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以“防护林和主要作用是减少风的力量”作诠释等。

3.中心句与支撑句:这是说明文里常用的两类句子。中心句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段一中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在段首,有时也放在段中或段尾。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可综合概括出全段的中心意思。支撑句是用来解释、发展、支持中心句的。支撑的方式很多,例如,可以分述、诠释、举例、比较,可以说明原因、结果、意义或引用资料作证。支撑句多少不一,多的还可以分成若干小层次。像第一段中心句“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支撑句就从“不断地”“没有能”两方面加以诠释。

四、课内练习

使用表达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可以准确说明事理,表达严谨、周密。试指出下列名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不能去掉?为什么?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

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有些绝对。

2.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去掉“不断地”就不能表明斗争次数之多,历史之久。

3.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去掉“主要”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方式了,不准确。

4.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去掉“最主要的”不能表明水在诸武器中的首要地位。

5.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去掉“彻底的”不能表明什么样的胜利;去掉“充足的”不能表明什么样水源。

五、布置作业

新闻记者课文前八段,写出每段的中心句,用符号分别标明:中心句在段首的用“△”,在段尾的用“△”,在段中的用“◇”,如无中心句的,自己概括出中心意思,用符号“□”标明。

答案: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2.□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变成荒漠了。

3.□我国榆林地区古代是个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三十公里变成沙漠了。

4.△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5.□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6.△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7.◇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8.◇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便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板书设计

一、课文结构

1.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灾害,提示要向沙漠进军。

2.

3.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途。

二、说明方法:

1.信释、举例;

2.中心句与支撑句(见前)。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