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 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赛龙舟,捉鸭子等。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唐代文秀的关于端午节的诗。(幻灯片1) 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 3、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学生说,教师相机补充) 明确:文中提到的湘西的端午习俗有画王字,蘸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等。 补充:还有挂艾蒲,系香袋等端午习俗,目的是避邪驱瘟;另外还有吃粽子等习俗是为了祭祀、纪念屈原…… 4、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端午习俗。(幻灯片2) 教师小结:由于地方不同,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湘西人民是怎样迎端午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写的一篇短文《端午日》。(幻灯片3) (二)简介作者 过渡:让我们先走近作家沈从文,了解一些关于他的基本情况。 沈从文(1902——1988),苗族人,生于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幻灯片4) 教师补充两点: 1、沈从文老师只是小学毕业,却当上了大学教授,这一切完全是靠——自学成才; 2、如果你在新华书店看见沈从文老师的书,你一定要买回来看看。只要你打开他的书,你就会被书中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吸引!希望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同学们能多多地亲近文学: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 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师解说:本节课我们将和同学们走进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对湘西端午习俗的了解,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学习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 (四)检查预习,注意多音字、形似字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你掌握了吗?(幻灯片6) 蘸( )酒 茶峒( ) 洞穴( ) 老鹳( )河 呐( )喊 泅( )水 (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学生说一个,教师就用鼠标点出一个正确读音。) 2、你能根据意思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吗?(幻灯片7) hào 喜爱 (好事的军人) 好 hǎo 跟坏相对(好处) (强调:文中有“好事的军人”一短语,读hào。) 3、你能说出下列形近字的区别吗?(幻灯片8) 戍(shù) 戌(xū) 戊(wù) 明确:戍点;戌横;戊中空。文中有“戍( shù )军长官”一词,读shù。 (五)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并巡视,同时请学生思考:端午这天湘西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吗?(幻灯片9) 读后明确:举行了两项活动赛龙舟和捉鸭子,从文中第三小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明方能完事”一句可以得知。 这样,通过第三小节,我们一下子就拎动了全文(全文就是重点写了赛龙舟和捉鸭子这两项端午活动)。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语文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一点突破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运用这种方法研读文章。 (六)深入学习:欣赏精彩的场面描写,并摹写 1、刚才我们已经拎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问:在赛龙舟和捉鸭子这两个场面描写中,哪一个写得最详细、最精彩? 明确:赛龙舟的场面。(出示图片:幻灯片10) 2、在描写赛龙舟的盛况时,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浆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动作?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赛手们的什么精神?(幻灯片11) 明确:动词有持、划、坐、拿、挥动、敲打、调理等;(这一环节可以请同学先找出文中描写赛龙舟场面的相关段落,然后边读边划) 作用:表现赛船时的热烈气氛;(学生齐读这一语段,强调刚才划出的动词须重读,深入体会后学生即可以得出这一答案) 体现精神:赛手们的合作精神。(从文中“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一句可以看出) 补充:不仅赛龙舟的时候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在生活中、学习中,同学们也要发扬这种精神。 3、赛手们同心协力、奋勇争先时,岸上的观众在干什么?(幻灯片12) 明确:呐喊助威。(提示: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4、整个场面引起了作者怎样的联想?(幻灯片12) 明确: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提示: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5、齐读这一场面,读出感情和气势。(强调:动词要重读,“便使人想起……”一句要读得投入,整个朗读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6、教师边出示投影边小结:赛龙舟的场面真是热烈非凡,鼓声、锣声、呐喊声,这是作者耳闻目睹的真实场面,是场面描写中的实写;“便使人想起……”,这是作者的联想,是虚写。正是运用了准确的动词以及虚实相生的写作方法,赛龙舟的场面才显得特别精彩。(幻灯片13) 7、摹写:捉鸭子的场面其实也独具特色,只是写得比较简略,下面就请大家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写一段场面描写。(幻灯片14) 要求:①写出水中军民人等捉鸭子的动作; ②写出岸上观众的情况; ③写出这样的场面使你引起了怎样的联想? ④150字左右。(5分钟) 8、学生写片段,教师巡视。 9、学生交流。(看学生大致写好后,教师请5—6名学生起来交流所写片段。) (七)拓展延伸:模拟采访 过渡:熟悉了湘西赛龙舟和捉鸭子的活动后,你是不是想了解更多的湘西端午习俗呢?下面我们就开始模拟采访活动。(出示幻灯片15) 1、作为扬州电视台的特约记者,现派你到湘西做一次关于“民风民俗”的专访。在赛龙舟和捉鸭子的现场,你将采访哪些人(浆手、带头的、鼓手、锣手、岸上观众……)?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提问? 具体要求: ①两人组成,一人扮记者,一人扮被采访者; ②记者的提问必须与端午、中秋等“民风民俗”有关,问题一般不超过3个; ③被采访者要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 举例:老大爷,您好!我是扬州电视台的记者,请问一下你们这儿每年端午节都举行哪些活动呢?你喜欢这些活动吗?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幻灯片16) 2、学生采访活动。 3、讨论:当一个个洋节被炒作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你怎么看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传统节日?……(幻灯片17) 4、学生讨论。 5、小结: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老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在这里强调三点: 第一、民俗是中国心。十几亿人,在同一时间,吃粽子,吃饺子,吃元宵,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号召,更没有人命令,这是一种非常神秘、伟大的力量。这就是民俗的魅力。 第二、民俗是民族的根。越是经济全球化,我们民俗越要本土化。 第三、民俗又是民族的魂。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搞现代化的目的是要壮大自己,而不是使自己被西化掉。 一句话,我们不反对接受西方的一些洋文化,但是不能忘记自己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在吸收别人的优秀事物的同时,同学们要重视继承并发扬自己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幻灯片18) 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上网查一下中秋节各地的相关习俗,摘抄相关内容或打印出来。 (幻灯片19) 参考网址:http://www.china.org.cn/ch-jieri/zhongqiu/3.htm http://www.yesky.com/Etimes/74872343805034496/20000911/112646.shtml http://222.132.53.3/printpage.asp?ArticleID=1058 蒋爱红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