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的记叙(教学案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案例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从文体写作目的入手,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里的记叙的不同。  

2、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写作规律。  

3、着重把握议论文中记叙的侧重点。

【写作指津】

一、记叙文中的记叙  

二、议论文中的记叙  

三、议论文中记叙与议论的有机结合

【教学辅助】歌曲mv,ppt文件

【教学过程】

一、范例导入

1、音乐激情导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的mv 。

2、文章导入(使用ppt文件展示)

例文展示(一)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简析: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的记叙, 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例文展示(二)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的一段)

简析:党内、军内、革命队伍中有不少同志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出自《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不甚清楚,作为要向全党同志传达的“七大”闭幕词,必须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毛泽东同志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所以,也有必要把喻体“愚公”感动“上帝”而挖掉“大山”的故事讲清楚,号召大家勇做“愚公”,感动“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成功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例文展示(三)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是一件伟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就是凭着胸中理想和信念,不为困难所折服,终于搬走了挡在他家门前的两座大山。这个寓言说明了,一个人的信念是支撑一个人坚定的完成自己既定理想的基础,是人生观的具体表现。树立了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结局。 (文章第一段)

      (《理想与信念》 www.caowu.cn)

简析:愚公移山的故事出现在一篇议论文的篇首,而且只有一句话的叙述,在这里起引论的作用,而用作引论的记叙必须是很简洁的。

二、记叙文中的记叙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主要内容有:(1)人物的经历 (2) 事物发展变化(3)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因此,在记叙文中,记叙是基础。 记叙文忌讳概念化的语言,要求提供生动的直观感受,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回顾例文展示1,ppt文件回放。) 

三、议论文中的记叙 

1、概括性   

议论文语言是概括性的。所谓概括,就是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比如:“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就是高度地概括化了的语言。

    议论文中的记叙同样也具有概括性。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不是为叙述而叙述,而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因此,叙述事实论据必须简单、清楚和精要。  

2、定向性

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叙述事实论据,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证明论点的部分,而舍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为了议论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的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 回顾例文展示2、3,ppt文件回放。)

3、名段例析

①原段描述 《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原文是1400多字的故事。为服从议论的需要,则有不同方向的转述。(因为篇幅的原因,不能将原文列出。使用ppt文件展示。)

简析:作为小说,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人物个性特点,来刻画林冲“忍”的性格和“武艺高强”的人物形象。

②定向转述示例1

先看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了证明《水浒》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茅盾这样定向转述:(使用ppt文件展示)  

    “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简析:茅盾只用了70来字就转述了这个比武的故事,抓住故事发展的三个波折点:不比、假比、真比,这样的定向转述有力地证明了“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观点。   

③定向转述示例2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为了论证“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的观点,也援引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他是这样定向转述的:  (使用ppt文件展示。)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简析:毛泽东用了不足50个字定向转述了这个故事,紧扣“退让”,突出“退让”后的胜利,有力地论证了“战略退却”的必要性。  

四、议论文中记叙与议论的有机结合

古人说“凡为文以意为主。”议论文的“意”就是论点。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确定以后,就得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去论证它。这就有一个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问题。“论”,是讲道理;“述”,是摆事实。在论证过程中,要善于把“论”和“述”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而关键是“围绕”,即紧紧扣住中心论点,同时,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举例论证变成事例整理。

典例展示1(使用ppt文件展示)

论点:失败是成功之母

    事例及分析: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1628项发明,经过多少次失败且不去说,他在发明电灯的实验中为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就试用了1600多种材料。试想,假使爱迪生没有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就却步,那么电灯的出现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明确:第一句属于记叙(事例列举)。第二句属于议论,但偏到“毅力”方面,属于议论不当。应改为:“爱迪生总结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才取得成功。” 

典例回顾:在前述展示的例文(三)中,第一句属于记叙(事例列举),第二句属于记叙后的简单分析,第三、四句属于提出论点。

典例展示2(使用ppt文件展示)

第三节 战略退却

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可是,军事冒险主义者则坚决反对此种步骤,他们的主张是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 (段一)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段二)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段三)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段四)

请看历史家左丘明的叙述: 

    “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段五)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段六)

(选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段一是论点阐述,段二是类比论证,段三、段四是举范例来论证,段五是“齐鲁长勺之战”的详细叙述,段六是对例子的具体分析论述。

五、本课时小结

记叙文中的记叙 :忌讳概念化的语言,要求能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议论文中的记叙:概括性、定向性,是为议论而叙述,目的是为了证明论点。

议论文中记叙与议论的有机结合:举例论证=叙述事例+简短分析

 

巨东涛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