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逸鲍参军郁郁皆寒门(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鲍照是西晋这一乱世中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魅力独特,不仅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然而由于生不逢时,出身寒门,一位才华横溢且极有抱负的志士,就只能做“郁郁涧底松”了,《拟行路难》(其四)就是的吐“郁”之作。

   自从先秦时期以来,孔子社会责任感和功利意识最为强烈,由他建立起来的儒家学说体系所表现出的政治实践精神最为鲜明。儒家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要求读书人“立功”“立德”“立言”,清楚地说明了政治服务应当是个人道德的自然生发。从孔子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自己所承担的使命和所要走的道路,有一个自觉的、普遍的认识,就是要求参与社会政治实践,积极入世,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方面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有所成就。

   西汉武帝以后,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魏晋南北朝时,选官专看家世声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由大姓豪族发展而成的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通过互相联姻构成一个贵族统治阶层,制订或形成一整套维护自身等级特权的门阀制度;按门第、品位的高低,分享政治上、经济上种种特权。在这种制度下,家世成为衡量身份的最高标准,只有那些祖上有人做过大官,而且代代相继为大官的人才被归为士族。

   森严的门阀等级制度,造成了一大批不学无术的奢侈淫逸之徒,他们往往占据着朝廷的主要职位,而象鲍照这样的寒门出身的弟子,常常不甘于自己低下的地位,迫切地想凭借自己的才智,在上层社会找到一席之地。《南史》本传载:(鲍)照尝谒临川王刘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但在豪门士族的压抑下,他“有志难获骋”。自步入仕途后,就一直沉沦下僚,常常是在贫病交迫之中艰难度日,正如锤嵘所说的“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卷中)。

   漫漫求索而不得,鲍照将满腔的愁闷之情与怨愤之气迸发为诗,他的许多诗歌表现的就是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寒门之士饱受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极力抗争,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拟行路难》(其四)就是代表。诗歌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在这一点上,李白与鲍照非常相象。这也许就是杜甫拿“俊逸鲍参军”来形容李白的原因吧。

 

巨东涛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