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七)(高三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一二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6分)(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一二二、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未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① ;② 。 

 周诗:① ;② 。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答案:(1)杜诗:(1)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评分标准:本题3分,4个要点概括出1个给1分,3个便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噫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⑧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一二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答案:(6分)(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一二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诗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外官已有六年。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6分每题3分)(1)先写时令;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充分体现季节特征;写树叶中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三条每条一分,意思对即可。) 

(2)而对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于把握。(意思对即可。) 

一二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①—②题。(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淦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觅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分)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 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一二六、阅读下面三首诗,做后面两个小题。(6分)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试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人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风格和语言两个方面简要说说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 

答案:(1)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分别是菊、梅、松,体现了他们高洁坚贞的人格情操。 

(2)风格平易(风格平淡),语言浅近(语言质朴)。(意思正确即可) 

  

 一二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案:(10分)(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 (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 

 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一二八、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答案:(6分)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3分

一二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亭夜月送别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在这首诗中,能透露离情的字眼其实不止一个“寒”字,请举两例加以分析。 

答案:(6分)首句中的“乱”既写夜烟迷乱之景,也暗示了诗人送别前的心情迷乱;次句中的“飞月”既表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视时间之久,表达了诗人别情之浓和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中的“寂寞”看似写外界景物,实则与诗人在送友人离去之后内心孤独惆怅之情(举出两例即可)。(每例3分,言之成理即可。写出词语1分,分析正确2分) 

一三O、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评分标准:能说出表现手法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2分,语言贯通、言之成理1分。) 

一三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2)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情”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不能。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说它有情是一种主观感觉,用“似”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2分)“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1分)(2)本诗写溪水与诗人“同行”、“惜别”都为了写溪水的“有情”,可见“有情”是全诗的关键。(3分) 

一三二、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回答问题(6分) 

房兵曹胡马①  病马③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毛骨岂殊众④,驯良犹至今。 

骁腾②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三年或二十四年(公元740年或741年),诗人当时在河北,山东一带漫游。兵曹,参与军事的小官。 

②骁腾:壮健,快捷。 

③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诗人流落秦州。 

④这句意思是,你的皮毛筋骨和那些受宠得意的同类难道有什么两样。 

(1)两首诗都是写马,但感情基调不相同,第一首诗 ,第二首诗 。两匹马,一雄健,一病弱,但它们具有一种共同的品质,就是 。(3分

(2)在第一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联,说说理由。(3分) 

答案:(6分)(1)(3分)答题要点:第一首诗是激昂向上的,第二首诗是抑郁低沉的。共同品质是:忠诚(忠诚于主人:可以信赖。)一空1分,意思对即可。(2)(3分)答题要点,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可以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方面阐述理由。空泛作答只得1分。示例: 

第一联:写马的出身不凡,勾勒出马神清骨峻的形象;语言凝练而形象。(答出第一点即可给满分,只答“语言凝练而形象”,给2分) 

第二联:以“竹批”比喻马耳之坚挺直竖,以“风入”形容马奔跑之迅疾轻快,一静一动写出马非凡的气概。用词准确形象。 

第三联:运用虚写(抒情)表现马纵横驰骋,超越任何险阻,值得信赖的本领和品质。诗人完全把马当作了生死相依的挚友,感情强烈而真挚。 

第四联:“骁腾有如此”一句总括全诗,含义极为丰富,既是写马纵横驰骋的非凡本领,又是对房兵曹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意思对即可,3点答对其中的两点得满分) 

一三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 

⑴这首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有特色的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 

⑵这首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应”字,极为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该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在借景(物)抒情或寓情于景、对比、反衬、用典上任选一种赏析即可。(表现手法1分,结合文本简要赏析2分。) 

答案示例: 

①借景(物)抒情。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怀土思乡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②对比。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切。 

③反衬。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悲苦的心情更加深切。 

④用典。“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使读者产生不尽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⑤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这样,虚实结合,凄切缠绵。  

(描写、抒情、对偶、反问等,能够结合文本恰当分析酌情给分。) 

(2)“应”,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表现了诗人怀土思乡而又归期未卜,想以望梅自慰却又难以实现的凄切缠绵的情怀。(正确理解“应”1分,结合文本简要赏析2分。) 

一三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①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 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 清琴入性灵。 

浩然②机已息, 几杖复何铭。 

注:①刘禹锡,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在二十三年的被贬期间,倍受打击,却仍然抗历不屈。②机,指“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 

从本诗颔联和颈联中,你可看出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意象)?请结合两联诗具体赏析。 

 答案:颔联着一“看”“想”字,一实一虚: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从蜜蜂勤劳勇敢中得到启示;“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这两句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来自比,表明自己的态度。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自我形象。“法酒”是为了调节精神,“清琴”是为了陶冶性灵。两联表达了诗人勤劳勇敢,进德修身的精神。诗人虽被排挤虽很苦闷,但在寂寞苦闷中仍追求正直高尚的人格的一个伟岸形象。 

  

 一三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九首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1、本诗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抒情之间主要是什么关系?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意象? 

答案:刘2、①托物其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满”和“拍”可展开,这两句写景,景中也含又女主人公的复杂感情。)②语言清新简洁,格调明朗自然,就像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的少女心绪,同时含有怕他变心的淡淡清愁,就像绕山流淌的江水一样无尽无休。全诗表现了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 

  

 一三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请简要赏析一下全诗。诗无达诂,本诗可引起你哪些联想?(不低于80字) 

 答案:①“欲抑先仰”或“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表现手法。前两举句几乎用矜夸的口吻,用“不论”“无限”突出蜜蜂占尽风光,后两句一跌,将“尽占”二字一扫而光,引人思考。②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前三句叙述,末句议论反问。“百花成蜜”已够辛苦了,却来一反问,反复咏叹,令人感慨不已,而诗人怜悯之意则不言而喻。③寓意深远,可以多解。A、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像那种“终朝敛聚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似的人物。B有人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像那种“终日辛苦不寻常,为它人作嫁衣裳”似的人),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无情讽刺。 

  

 一三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①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②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③夷歌数处起鱼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④漫寂寥。 

注:①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略蜀地,而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相继死去。②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③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④谩,任便 

胡应麟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之一,请你谈谈本诗如何扣题?联系相关诗句,说说景物与作者情感的抒发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诗人围绕题目“阁夜”,从几个重要侧面书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又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事。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笼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近之概。 

首联诗人面对“岁暮、霜雪、寒宵”之寒冷凄怆的夜晚,怎不感慨?颔联用“鼓角、五更、声悲壮”等意象的组合,自然传达出兵革未熄、战争频仍的气氛;而下句天上玉宇无尘,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两句一对比,就把诗人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在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的伟丽景色中蕴涵诗人深沉悲壮之景。 

  

一三八、阅读下面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颤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骚头落水中。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白居易和王昌龄在诗中都写到了采莲女,两首诗在选取意象和手法上都有一些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看看两首诗的“情趣”是否一样,并简要赏析。 

 答案:两首诗都以“采莲曲”为题,都以荷叶、荷花、池塘为背景来描写人物。白诗刻画了一个遇见恋人娇羞腼腆的采莲女的可爱形象。 “低头笑”的那种娇羞,特别是最后一句玉簪落水的细节:是不小心,还是故意?她的恋人会有何表现?全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余味无穷。王诗营造了自然环境与采莲女浑然统一的整体背景,然后写了诗人的一个错觉:令人想见十亩荷瑭,荷花盛开,菱歌四起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景 

一三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①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剩南②陌碾作尘。 

注:①陂,池塘,水边。②陌,田间小路。 

请指出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案:王安石托物言志。一二句侧重写景水映花影,花傍水开。三四句借景抒怀杏花即使被风吹作雪飞,也不零落路上,遭受践踏。诗人借杏花来抒发自己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表现了即使处于逆境也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一四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请指出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案:首联扣题,以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的情景来反衬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翠竹。后两句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营造了诗人与翠竹物我相亲的意境,寄寓了诗人对幽竹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一四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杜牧因弟弟眼病急剧扬州禅智寺 。唐制:“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满百日而离职。请简析本诗写景特点以及作者的心境。 

 答案:抓“蝉躁”“秋”,蝉躁从听觉的角度反衬禅智寺的静,秋雨秋风则烘托禅智寺的冷寂;青苔、白鸟从视觉的角度暗示禅智寺的空寂人稀;“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才明暗的角度写静;最后把热闹的扬州与自己只能在禅智寺的静寂中凄凉度日作对比,突出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之情,写景中蕴涵了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一四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本诗画面优美,引人入胜,请简析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答案:画面优美,引人入胜: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微雨笼罩,那透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披离的蔷薇、双双戏水的鸳鸯的景物一组合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幅清幽 而妍丽的画图,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还可从色彩层次、动静角度深入赏析) 

但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第三句是作者“志”披露的关键。“尽日无人看微雨”,隐然还有一个尽日看雨之人,他是何等的百无聊赖;菱叶、浮萍、鸣莺,蔷薇是诗中人在细雨纷纷之下的无奈选择,再加上戏水的对鸳鸯,反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寂寞。 

  

 一四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马诗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房星,指马,是天上的星宿。 

请指出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案:用托物言志中的拟物的手法写人。前两句点明马的身份,后两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马的素质。“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显示马在困境中仍保持骨力坚韧的美好品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境况凄凉的怨愤之情。 

  

一四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请分析本词的语言特点。 

 答案:本词与《声声慢》有相似之处,整首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叠语的应用不仅有一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更进一步的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 

 一四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请赏析作者的“梦”,在词的表现方法上,该词呈现何种风格? 

答案:可能是理想,追求三山的理想。本词有豪迈词风,可从相关意象中看出。 

一四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①年事梦中休,烟花空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②漫长堤,系③长舟。 

①年事:指年岁。②漫:枉然。③长:常。 

该词上阕和下阕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案:借景抒情;拟人手法。

 

病牛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