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思乡与记梦(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引例】

题目:

阅读诗歌,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

听角思归(顾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

答案要点: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解答思路:前应先考虑诗中哪些地方是记梦,哪些地方是写梦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诗题中“思归”情结联系起来分析。

【联系】

自古以来,每个人都要做梦,梦之与人犹吃喝之与人,伴随人的一生。只要人的大脑之思维能力还在,梦就会长久不衰。做梦不分贵贱、长幼、尊卑、男女、知识多少,只是梦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所以许多漂泊异地的游子,难免因为久思未果而梦里回乡,自然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记梦内容的作品。所以,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读这类思乡诗词的一大关键。

诗人和常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事,经过诗人们的艺术处理,就会成为动人的形象,能够更深刻和真挚地表达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和喜爱。记梦的思乡诗词尤甚。

【实例1】《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上片写醒后之所感、所闻、所见。首四句写时间与季节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不苟。“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推宕。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五月”二字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以逆挽手法呼应起句,照应“水面清圆”的画面。 

【实例2】《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但故乡何以归去?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忆三巴”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实例3】《春梦》(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这首诗先写梦前之思。在春风吹拂之中,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而后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滨)的数千里路程了。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谁没有这种生活经验呢?诗人在这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总结】

1、“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故而,古诗词的思乡与记梦常常联系在一起。

2、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记梦诗词常常写景,睹物思人,因景生情,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

3、梦境往往是奇特、抽象、模糊的。无形的梦境就变成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形象化,主要用的是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

 

巨东涛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