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声声慢(教案)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其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风格、主题。 

2、 了解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 初步感知婉约派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二)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词,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 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李清照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 

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一)由学生背诵李清照的《如梦令》开始,回顾作者生平。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李清照的词,能背出来吗?我们一起回忆(齐声背诵)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知人论世(多媒体课件)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

靖康之变后,北方沦陷,李清照夫妇辗转南下,后来,赵明诚病死,李孤苦伶仃,过着孤独悲苦的晚年生活。以其南渡为界,她后期的作品多写故土之思和身世之感,风格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本词是其后期名作之一,作品写于其丈夫死后,这时候,词人孤苦无依,晚景凄凉,作品诉说着哀愁,催人泪下。

二、文本解读。 

(1) 《声声慢》的词眼。 

明确:愁 

(2)为什么愁? 

明确:背景介绍,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用三个词语概况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3)愁什么? 

明确:①公愁——山河破碎、爱恨难寄的绝愁 

②私愁 ——欲语泪流、失去亲人的哀愁 

      身陷囹圄、人格蒙羞的悲愁 

      事业不继、相知有谁的凄愁 

(4)怎样表现愁?

 

明确: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①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词人在开头用七组叠词,有什么作用? 

研读体会:

① 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运用叠词的效果:

  十四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三、赏鉴意象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补充:意象:  融合了作者情感的物象。

①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意象2:怎敌他晚来风急

关于秋风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意象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关于雁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 湾《次北固山下》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结论:过雁——“乡愁、离愁”的象征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答:因为“雁” 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但雁可以再回到北方,而自己却只能客居江南。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意象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关于黄花的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意象5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 

                        ——晏殊《憾庭秋》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加之此句以声衬情,意境深远

⑤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五、归纳鉴赏诗歌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诗眼,悟主旨

3、赏析诗中意象

4、赏析语言(叠词 动词 表示色彩的词 数词等)

六、课堂拓展 

用刚才归纳的方法鉴赏以下几首诗词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是后期作品,表达了极度的悲思和浓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声声慢(学案)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其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风格、主题。 

2、 了解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 初步感知婉约派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二)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词,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 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李清照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 

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一)由学生背诵李清照的《如梦令》开始,回顾作者生平。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李清照的词,能背出来吗?我们一起回忆(齐声背诵)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知人论世(多媒体课件)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

靖康之变后,北方沦陷,李清照夫妇辗转南下,后来,赵明诚病死,李孤苦伶仃,过着孤独悲苦的晚年生活。以其南渡为界,她后期的作品多写故土之思和身世之感,风格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本词是其后期名作之一,作品写于其丈夫死后,这时候,词人孤苦无依,晚景凄凉,作品诉说着哀愁,催人泪下。

二、文本解读。 

(1) 《声声慢》的词眼。 

明确: 

(2)为什么愁? 

明确:背景介绍,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用三个词语概况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3)愁什么? 

明确:

①公愁

②私愁  

(4)怎样表现愁? 

明确:①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2、词人在开头用七组叠词,有什么作用? 

研读体会:

★运用叠词的效果:

四、赏鉴意象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补充:意象:  融合了作者情感的物象。

①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

 

关于酒的诗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得出结论:酒是

意象2:怎敌他晚来风急

关于秋风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结论:秋风

意象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关于雁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 湾《次北固山下》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结论:过雁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答:

意象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关于黄花的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

这两句

意象5梧桐、细雨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 

                        ——晏殊《憾庭秋》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结论:

           

加之此句

⑤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归纳鉴赏诗歌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诗眼,悟主旨

3、赏析诗中意象

4、赏析语言(叠词 动词 表示色彩的词 数词等)

七、课堂拓展 

用刚才归纳的方法鉴赏以下几首诗词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马正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