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作文”与“作文下水”(人教版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目前,乡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大多数停留在老师出题学生写的那种“榨油式”训练方式方法上,对作文师生无不感到厌倦。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创造能力,把“下水作文”与“作文下水”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学作文,不失为一条适合乡村中学作文教学实际的有效途径。 “下水作文”已不是什么新鲜法子,前人早有实践和论述。不过,我在“下水作文”时,从来不给学生写范文,而是引导学生先找到自己要写的东西,然后引导学生怎么去写,即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经历的事或所见所闻的人和事,再引导学生想象其具体细节与过程,最后用语言文字再现到作文中。例如,我指导学生写《童年趣事》一文时,上课之前写了一篇同题短文,文中写了自己小时候到松林中采蘑菇、上茶树上摘茶子泡、下河摸螃蟹三件事,课堂上我先把短文念给同学们听,然后问;“我为什么不写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过的事?”学生回答不上。这时我启发学生说;“第一,因为鲁迅先生写过的事,我没有经历过,写不出:第二,鲁迅先生写的是他觉得有趣的事,我写的是我觉得有趣的事。同样有趣的,但事情却不一样。你们小时候也做过有趣的事吗?”学生很快就说出各自做过的有趣的事。“下水作文”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学写作文。 学生作文时感到最难的就是无话可说,最愁的就是不知从何说起。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敏捷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联想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联想力呢?那就是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因“地”利导激发学生从实景、实事中产生联想。我称这种作文训练法为“作文下水”法。 一次,一场秋雨,到上作文课时恰好停止,于是我因景拟题,确立要写的作文题目为《秋雨后的原野》。确立这题目的缘由不仅仅是因为那天正好是秋雨后,而且还因为我校正处于原野的中央,出门便是田野,远处是连绵不断的山,四周是散布在山脚下的村落,这就便于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 上课时,我先板书好作文题,却不让学生当场就写,而是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答:看到了雾、村庄、稻田、山……. 问:怎么把看到的跟人说?或写在作文上? 答:不会说,也不会写。 启发引导:你们不会说的原因,就是没有从站定的地方有顺序地看四周的景物。因此,我们看原野中的景象,就应该先确定一个看景物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看景物的立足点就是平常所说的观察点,那么,我们的观察顺序怎么样安排?是不是从上到下? 有的回答:不能按从上到下。 有的回答:可以按从上到下。 启发引导:我们观察顺序最好是由远及近或是由近及远。既然我们确定了观察顺序,那么就应该仔细地观察。下面看谁观察得仔细。引导学生观察、联想。 问:远处的山是什么样的? 答:看不见山顶,被云雾遮盖住了,只看见山脚。 问:那云雾像什么? 答:像战场上滚动的硝烟。(这个比喻好) 问:整个远山像什么? 答:像一堆柴着了火。像一盆热水倒在石头上…… 当我引导学生观察到近处禾苗上的雨珠时,我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你喜欢这些雨珠吗?为什么喜欢?有的回答说,喜欢这些雨珠,因为禾苗快要干死了,禾苗干死了我们就没有饭吃了。现在好了,有了这场雨,有了这些雨珠,禾苗就干不死了。再启发引导:怎样把这些想法写到文章中去?把想法、感受、感情写到文章中去就是平常所说的抒情。抒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感情,叫直接抒情;另一种是通过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感情,叫间接抒情。用前一种方法写,可以这样写:那稻叶上流动的雨珠多可爱呀,它闪亮、晶莹、滋润禾苗茁壮成长。用第二种方法可以这样写:那滚动的雨珠,晶莹可爱,光彩照人,像闪光的泪珠,可能是禾苗感到太高兴而禁不住流出的眼泪吧! 经过这样一番实地观察,因势利导之后,学生不但对作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都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力求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出来。学生的作文,美文佳篇屡见不鲜。 总之,“下水作文”和“作文下水”,只是方式方法有别,途径有异,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学写作文,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写作的源泉,使学生的作文,既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又富有真情实感。 欧阳中谁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