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PPT的动画。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精华,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上课之前,我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喜欢词的(有)那你们都喜欢谁的作品啊?(李煜、苏轼、柳永、晏殊、晏几道秦观等等)好,看来同学们都比较喜欢词的,那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你们刚才说的那些词人中有没有是女的啊,好像没有吧。呵呵,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词史上唯一可以与男性词人比肩的女词人。大家翻到课本?页,《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在词坛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请大家仔细阅读该词,细细品味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五分钟后,我们将请几位同学朗读。

二、美读

1、请几位同学有感情朗诵。

2、对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学生讨论)

3、老师评价后,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三、评价

“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千古绝调”

刘杨忠:李清照一个人的存在就足以抵一个词派的存在。

郑振铎: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一般愁字别样情,办事漂泊感生平。

四、步入正文

如同是丢失了什么,我在苦苦寻觅。只见一切景物都冷冷清清,使我的心情更加愁苦悲戚。忽冷忽热的天气,最难保养身体。虽然喝了几杯淡酒,好无法抵挡傍晚时秋风的寒凉。正在伤心的时候,又有一群大雁,向南飞去。那身影,那叫声,却是旧时的相识。满地上落花堆积,菊花已经枯黄殒落,如今还有谁忍心去摘?守着窗户独坐,孤苦伶仃,怎样才能挨到入夜?在这黄昏时节,又下起细雨,梧桐叶片落下的水滴,声声入耳,令人心碎。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 孤独与思念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是人本能的思维联想。能把这种心理感受透彻明白地传达出来,激起他人的精神共振,自然是文字妙手。在此,李清照可谓大家。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柄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节奏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其是如何来表达心中的愁苦的。

我们该如何来品读这首千古绝唱呢,下面我们就从三个角度来探讨:

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直接抒情,词人通过七个叠字来表现其内心的愁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寻寻觅觅

(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②冷冷清清:

(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                 (应是轻读、降调。)

③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心理——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2、归纳要点

①增强音乐美         ②曲尽思妇之情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开头的七组叠字,分三个层次写出词人的动作神态、外部感受和内心愁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一字一泪,都是 咬着牙根咽下”(梁启超语)。而在开始就把大家代入一份哀愁的氛围之中。充分发挥声律音调的表现力,多用声音比较压抑低沉的字,全词字音的选择和组合,也体现出明显的压抑感,具有特殊的音乐效果,真切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忧郁和沉痛。这七个叠字音韵和谐,悲愁苦,无形中就把词人哀伤忧愁、怅惘迷茫、凄清孤寂的情感传达给了读者。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间接抒情。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词中词人所选的意象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学生: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1、三杯两盏淡酒

 ①列出有关“酒”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②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列出有关“雁”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②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教师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②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②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小结: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三)品味《声声慢》的愁绪,我们还需从其本省的经历来体味,亡国只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任何人经历其中一项,尚且悲痛难忍,更何况一个古代的弱质女流。

(四)根据前面的分析,下面大家先填个小表格来巩固一下,分别找出直抒胸臆、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移情入景的句子。(答案点击幻灯片)

(五)赏析语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谓“横绝古今”。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触景生情)

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

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移情入景)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六、比较分析

从作者的身世经历,体味词人从《如梦令》到《声声慢》情感及心态的变化。词人的生平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少年繁华、中年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妻恩爱,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她的生活四处洋溢着幸福。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如梦令》就很好的反映了她当时的生活状态:幸福、快乐、自由自在。

李清照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1125年,金兵始侵北宋,1127年北宋灭亡,44岁的她和心心相印的丈夫赵明诚被迫从北方逃难到江南,1129年8月,赵染病身亡,同年9月,金兵又犯南宋,孤苦的她继续辗转流离于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南渡之后,一改先前的风格,多怀念丈夫,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代表作品《声声慢》。

晚年在感情上又遭他人欺骗,更是感伤自己境遇的悲苦凄凉,作品多用来怀念往昔,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代表作品《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作业

    1、背诵本词,理解意象,并从其它的古诗中摘录采用此意象的词句或诗句。

    2、你知道李清照其它的描写愁的词吗?试比较其与《声声慢》的不同之处,如《一剪梅》,比较其愁绪的不同。

 

吴青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