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梳理(人教版九年级备课资料)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三、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四、记叙文中描写----根据描写的角度,可以把描写分为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1、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2、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五、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六、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七、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它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以含蓄形象地表现出来。 如:《白杨礼赞》《红烛诵》《乡愁》 2、对比 : 如《愚公移山》(愚公和智叟对比)《弟弟》(张爱玲的弟弟的前后变化对比)《故乡》(二十年前的故乡和二十年后的故乡对比)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爱莲说》(用菊花和牡丹花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衬托出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4、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5、托物言志 如《陋室铭》 《爱莲说》 6、借物抒情 :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传达写作者的某种情感。 如《小石潭记》《观沧海》《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八、记叙文的中心 中心思想的形式: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了……赞美(表现、歌颂、抒发)了……批评(批判、抨击)了…… 九、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主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如何。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对比、夸张 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某事务......的特点。 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把物人格化,显得生动形象。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文章气势,强调了…… 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给人以美感 反问-----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反复-----强调了........思想感情 十一、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十二、结构手法-----过渡、照应、铺垫、设置悬念 十三、题目、第一段、中间句段、结尾议论性句段的作用 1、题目的作用-----A概括内容;B揭示主题;c提示线索D设置悬念 2、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4、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十四、记叙文的线索 1、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2、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十五、如何赏析句段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十个知识点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十六.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说明文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分类: 1、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二、说明文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四、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引资料。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说明××事物(事理)的××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事理)的××特征。 ④、作诠释:对××事物(事理)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事理)的××特征。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准确说明××事物(事理)的××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B、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引用古诗文作用是增强说明的文学性,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五、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例1:2005年河北省中考题: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句子里的“容易”能否去掉? 答:1、不能去掉,因为“容易”表示小麦患“赤霉病”的可能性大, 2、如果去掉所说的内容就绝对化了即小麦就会生病。 3、不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 例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 能否去掉? 答:1、不能去掉,因为“几乎”是对“到处都有”的限制,意思是石拱桥在绝大部分地方都有; 2、如果去掉,表示处处都有。 3、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 例3:“其实,这主要归功于其中含有的高折射率玻璃微珠。”加点词“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1、不能去掉,“主要”表示大部分功劳在于含有的高折射率玻璃微珠,但不是全部。 2、如果去掉“主要”,就表示功劳全部都在高折射率玻璃微珠。 3、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 例4:“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已灭绝4个;仅仅50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只锐减为2000余只。”加点的词“仅仅”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1、不能。“仅仅”强调时间短,突出时间之短。 2、如果去掉,就表达不出老虎数量减少快的意思了。 3、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 例5:“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加点的词“日益”有什么作用? 答:“日益”表程度,表明程度一天比一天深,突出强调了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准确。 练习一: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两个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 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 答:1、 2、 3、 练习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1、 2、 3、 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不能是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做了什么事+结果 怎么样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道理论证(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论证(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一、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 注意: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答题格式: ①开头通过写××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也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也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三、说明文第一段的作用: (1)通常起着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2)如果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如果引用古诗文作用是增强说明的文学性,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 (3)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特征。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