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 

2、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3、体会本文波浪式的抒情模式,掌握融情于事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清。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三、解题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岀嗣给长兄韩会为子。因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文: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四.文言知识整理

一、 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 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⑥其又何尤?(这,代词)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补充:浅谈《祭十二郎文》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其”在韩愈的名篇《祭十二郎文》中频繁出现了34次,对于它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多师生容易混淆、分辨不清,为此梳理了一下“其”的意义和用法,和大家一同探讨: 

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

——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

——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韩会)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

——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 

(2) 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同上)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其,代十二郎) 

2、 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副词 

1、 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同上)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

——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同上)

——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同上)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其实,文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不止上面所述,它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停地探索与研究。 

三、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的词

    1、将成家而致汝(成家:①古义:安家。②今义: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②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日益微(志气:①古义:精神。②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①古义:多少。②今义: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①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①古义:成长立业。②今义:创立,有根据。)

五、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六、难句翻译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译: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

    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五、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的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大家试着把这篇文章的结构理一理,我请同学把她的意见说一说, 

明确:《祭十二郎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来头的固定格式 

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八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 

第十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结束,“眼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 

六、总结写作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