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导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再、曩、辱、物”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梳理本文的层次结构,学习本文层层深入、曲婉有致的、迂回曲折的行文艺术。 3.背诵有关语段和名句。 方法与过程: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交流展示---点评---反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隐忍苟活、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学会面对人生重大 挫折进行思考,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难点:目标2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知识链接: 1、关于《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 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3、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4、关于文体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语言知识点: 1、 诵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曩者( ) 诎体( ) 髡刑( ) 强颜( ) 放失( ) 头枪地( ) 箠楚( ) 圜墙( ) 占卜( ) 囹圄( ) 槛阱( ) 缧绁( ) 愠色( ) 没世( ) 倜傥(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或重于太山 2.其次诎体受辱 3.其次剔毛发 4.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5.见狱吏则头枪地 6.及以至是 7.及罪至罔加 8.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9.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0.思垂空文以自见 1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12.则仆偿前世之责 13.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3、解释加点字的的词语。 1.若望仆不相师 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3.用之所趋异也 4.积威约之渐 5.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6.下至于兹 7.若有所亡 8.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9.亦以究天人之际 10.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1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12.恨私心有所不尽 4、说出下列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太上不辱先 2.衣赭衣 3.通其狂惑 4.倡优畜之 5.流俗之所轻也 6.曷足贵乎? 5、指出下列句式属古汉语哪一种特殊句式 1.西伯,伯也。 2.由此言之,勇怯,势也。 3.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6.终不可用。 7.下流多谤议。 8.不信,适足取辱耳。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10.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6、翻译语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假令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凌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7、名句默写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来者。 3.亦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4.《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网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_____,综其终始,___________________. 6.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湛,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只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失去 (2).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是非乃定 B.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 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D.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①④⑥ B.②⑤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4).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6).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此”指代的内容。 研读课文 速读课文,整体把握,口头概述大致内容。 1、第二段,任安在来信中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作者的态度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本段核心句是哪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1、概括第一二段内容。 2、如果说第一段作者的感情是谦卑的,第二段的感情是致歉,那么第三段的感情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概括。 3、本段(第三段)陈说自己受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作者运用比喻、对比是为了渲染和说明什么?引证古人受辱的事例又是为了阐述什么? 5、作者的生死观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请写出别的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和影响的有关生死的名句。 6、概括本段内容。 7、第四段,哪句话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10、概括本段内容 11、第五段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非常倜傥之人”受辱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12、请回顾你所了解的古代圣贤如何克服困难著书立说的故事。(口头表达) 13、概括本段内容 14、第六段,作者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是什么?宗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5、本段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史记》的有关情况?这和上文有何联系? 16、概括第六段内容 17、第七段,哪些句子表述了作者受辱之后深不可灭的羞辱感?(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18、司马迁为什么要再次向任安表述深不可灭的羞辱感?第七段和第三段有何关系? 19、概括本段内容 总结回顾: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