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二)(人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三、鉴赏形象就注意的问题

(一)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概念模糊。对于什么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过什么手段塑造文学形象,塑造这一文学形象有什么意义,其作用是什么,这些概念在某些学生脑子中是模糊的,答题无从下手。

  2、缺乏文体判断力。鉴赏现代散文中的形象,文体判断是第一位的。如上所述,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中,在鉴赏文学形象之前,判断文体是非常必要的。

3、缺乏整体把握和信息整合能力。这是同学们的通病。把握形象特点,文中有关于这一形象的关键词、关键句,你首先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和提取,然后在筛选、提取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炼、概括,这样才能形成对这一形象特点的准确判断。可我们不少同学在回答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筛选、提取(照抄原文)一大堆,像散装零件一样地放在那里,不去整合、提炼、概括,抄写的文字很多,就是答不到点子上,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一些同学阅读能力的偏差。这方面的能力一定要通过反复的阅读和训练进行强化。

4、堆砌概念,表达空洞。有的同学只是从别处“拿来”一些鉴赏文学形象的术语,可不管是什么文学作品都往上面套,仿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须知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文学作品也是这样,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形象特点,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只有避免以上问题,紧扣文本,牢牢把握形象特点,准确理解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对于表达主旨的作用,再加上我们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对形象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理解,才能谈得上对现代散文中的文学形象的真正鉴赏。 

(二)主要应注意两点:

1.从作品实际出发

这就是从作品中具体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形象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具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形象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解将形象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形象。

2.应有简要分析

对形象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如上文对强的分析,“极为敬业”这是概括性表达;“总想把自己应办的事情办好”,这便是简要分析。没有这样的分析,“极为敬业”就会成为适用许多人的“套话”。上文“忠厚诚实”后面的话也许更解说明什么是对人物性格的简要分析了。

三、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四、鉴赏形象专题演练

 1.人物形象的鉴赏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于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女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吗?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动物;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垣,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第19题,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

  这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散文,其中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命这道题就是要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进而去把握主旨,这是对整体阅读理解水平的考查。解答这道题要整体把握全文,抓住文章对女主人公行动、语言的描写,同时还有环境对女主人形象的渲染,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我”的回答———“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这是个重要信息。考生把这些信息都筛选出来,抓住这些有效信息,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就可概括出来了,即:美丽、纯朴、灵性。主旨把握同样要扣住文体,记人叙事类散文的主旨概括,一般是记了什么人,叙了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情,表现了什么,这样根据情节,主旨就概括出来了,即: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2.物象的鉴赏

  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

  例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

  总想为你唱支歌

  吕锦华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捡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的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左公柳”就是个物象,命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要让考生把握住写景状物类散文物象的特征。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一般考查的就是状的什么物,所状之物具有什么特征,通过状写此物表现什么主题。把握“左公柳”形象特征,应该锁定第三段。然而任何写景状物类的散文都不是为状物而状物,状物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左公柳”还是为了表现民勤人,至于“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从第三、四段中筛选与之相关的重要信息,再加以概括,就是: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是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