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文鉴赏教学方法初探(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说课稿 手机版 | ||||
摘要:小说课文鉴赏教学不能成为盲目的行为。我们应该努力探索符合小说体裁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潮 性格 场面 线索 标题 词句 小说课文的鉴赏教学,应该根据小说体裁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框架结构、主题思想和重要内容,进而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价,以发挥小说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 第一、从分析高潮着手,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 情节通常是指事情发展的经过,特指叙事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情节是小说的罗辑面”(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小说的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高潮本义是指潮汐涨落的一个周期里,水面上升的最高潮位。小说的高潮是比喻情节中矛盾冲突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 《守财奴》这篇课文,节选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家庭的苦难”一章,可以说是这一章的高潮部分。小说通过“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看守密室”“临死抓法器”等一系列描写,深入刻画了守财奴的丑陋嘴脸。这一系列的精彩描写表明,在葛朗台眼中,父女之情,骨肉之亲,比不上与金子的关系,金子比女儿还重要。这一幕家庭闹剧正好验证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资本主义撕开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已经异化了葛朗台的人性,使他的灵魂变了形。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我们从分析高潮着手,是很容易把握住故事情节的。 第二、从分析性格着手,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我们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主要是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鲁迅小说《药》是怎样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华老栓具有的性格特征是: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表现出他的愚昧、落后。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所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这又表现了他的麻木无知。 小说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来后“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们的洋钱来得多么不容易。他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去取药时“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且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医好子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的珍惜以及惊惧的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的心情。 我们从华老栓诸多的性格特征就可以把握这一人物形象。 第三、从分析场面着手,引导学生把握典型环境 小说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多指景物,社会环境多指场面。小说的场面是指由人物在一定场合发生联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在小说鉴赏教学中,景物分析通常被教者看重,而往往忽视场面的教学。我认为,场面的教学更加值得重视,只有把握了场面,才能真正把握典型环境。《荷花淀》是描写战争的名篇。对于战争到来的设计是由一群本应与战争无缘的女人引出,很是巧妙。女人见战斗,本身就增加了场面的紧张气氛。除此之外,小说还运用蓄势手段突出战争到来之前的紧张气氛,创造了叙事张弛有致的艺术效果。 其一:“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段景物描写旨在渲染一种平静的气氛、展现一种和平生活的场景。试想,若不看全篇,谁会相信这是在战火弥漫的时代?正是这种平静预示着下面将有一场战斗,从而为下文的紧张场面蓄势。 其二:“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这是一段颇具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这个场景表现的是妇女们没有找到丈夫的失望而又安闲的心理。她们是那样悠闲自得,这也同样为下文的紧张战斗蓄势。同时也表明了她们还不成熟,缺乏警惕性。后来经过锻炼,她们终于成长起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运用上述手段创造了敌人突然出现时的紧张气氛,但作者没有把战斗本身写得紧张激烈,相反写得轻松畅快。 上述两例情节的存在,无疑使战争场面生活化,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正是孙犁战争题材作品的重要特色。 因此,从分析场面着手,引导学生把握典型环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从分析线索着手,引导学生把握框架结构 线索比喻事物发展的轨迹和或探求问题的途径。小说的线索是指情节发展的脉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项链》等小说围绕“风雪”“促织”“项链”等标志物铺展线索。 又如《药》也采用了双线结构;叶圣陶小说《夜》同样采用了双线结构。 在小说结构艺术中,还经常埋伏笔、设悬念、作铺垫、留空白。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悬念是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设置悬念,是小说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一种艺术手段。读者一般都希望了解人物命运的成因,关心人物命运的结果。这便给小说家提供一个设置悬念的机会。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采用倒叙的方式,把祥林嫂的死放到前头来描写,引起人们探究祥林嫂的死因的兴趣,可以说是设置了悬念。铺垫是一种衬托。如前头的景物描写给后文作铺垫。 埋伏笔、设悬念、作铺垫、留空白都是与线索紧密关联的。我们通过这些角度了解了小说的线索,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小说的框架结构。 第五、从分析标题着手,引导学生把握主题思想 标题和主题常常是相联系的。标题《药》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蘸有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决不是愚昧的群众所想像的医治病苦的良药。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意。”题意有三层含义: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悟。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叶圣陶小说的《夜》这一标题不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天的夜里,而且可以理解为反动统治如茫茫长夜,便更加具有象征的意味。 除此之外,小说的标题还可以设置悬念。如《变形记》《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标题就可以看成是设置了悬念。 通过联系课文内容对标题的分析讨论,能够有助于深入领会小说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六、从分析词句着手,引导学生把握重要内容 小说中有的词句所蕴含的意思,关系到对小说整体的理解,是小说的重要内容。要把握小说的这些重要内容,就必须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分析和理解。小说中有的词句还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如孙犁《荷花淀》中的“藕断丝连”“铜墙铁壁”就是两个很关键的词语。藕断丝连,本指藕折断后丝还连着。比喻表面上断绝了关系,实际上感情还有牵连。姑且不说这个词语在小说中的幽默感,单就其在推动情节发展的角度而论,就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水生等参军上了前线打鬼子,女人们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表面上是隔断了,但感情的丝线还连着,这就有后面“探夫”的情节,而探夫路上却又“遇敌”,遇敌之后听到枪声,然后就有“助夫杀敌”这一情节高潮。“铜墙铁壁”一词,寓示抗日军民团结抗战,是摧不垮的铜墙铁壁。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对于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小说的比重是较大的。小说课文鉴赏教学不能成为盲目的行为。我们应该努力探索符合小说体裁特点的教学方法。仅此发表个人在小说课文鉴赏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肤浅的认识,敬希行家批评指正。 【《新闻天地》(论文版)2006年第2~4期第127页 □ 蔡复斌】 相关链接:说课稿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