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解读(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湖心亭看雪》赏析——精致的异化感觉之摹状

《湖心亭看雪》此文最动人的地方是——作者以精致的异化想象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雪景之美,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西湖雪景给人的感觉。这种感觉,既是雪景的客观化描写,也是作者身在雪景之中的感觉。

让我们先从这篇小品文的整体上来来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

《湖心亭看雪》一文分为两个大的层次,一是从宏观写西湖雪景的意境,一是从近景写看雪人的痴。

我们先看其从宏观写雪景。概括说,西湖雪景境界有三:“空”、“一”、“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人”、“鸟”都不光临了,正如前人有诗云“鸟飞绝”、“人踪灭”,当然西湖就“空”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就是古代那个张打油写的情景——“天地一笼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种景象,不就体现出西湖雪景的“阔”了吗?

接下来看文中所写的近景。“余”之小舟“到亭上”,亭上有人对饮。他们见有人来,颇有遇见同道知音人之感,并热情地“拉余同饮”。待“余”饮酒后离开湖心亭时,“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们要理解舟子这句话,还得从文本中的信息来研究。有两点需注意,“余”来湖心亭是在大雪初停“更定”之时,“拿”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自以为湖中会是“余”独家寡人也。然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湖心亭看雪者非“余”之“独”往也。所以,文中“更定”与“独”反衬出湖心亭那两位客居杭州的金陵人比“余”更痴迷于西湖雪景。

但“余”并不喜欢这些金陵人,何以见得?“拉余同饮”,非欣然入座;“强饮三大白而别”,非但痛饮,且饮后即别,可见“余”不愿与之同坐多饮。“余”之内心仍是一个“独”。

《湖心亭看雪》远写了西湖雪景之美,近写了看雪人之痴,有人有物,有情有趣,清新活泼。

《湖心亭看雪》之所以令人心怡就是关于写感觉的摹状词选择和使用,特别是对西湖雪景——“空”、“一”、“阔”——境界的呈现,可谓超绝,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效仿。

“大雪三日”,这个“三”作为苍天走雪时间实在是有些长,雪下得实在是有点儿多。但这是西湖奇丽的雪景条件。与“三”相对,自然造成下面情景的产生,西湖上人、鸟、树、山、堤、船等其他景物相应变得“少”了,“小”了,“单”了。

“上下一白”,其他都不见了,色彩“少”了。“一”既是数词,一片白色,但这个“一”又使人感到是“大雪”使世界为“一”色,在这里有一种使动的感觉,“一”有动感。

“长堤一痕”,这个“一”本来也是数词,与“痕”联合使用,但长堤本身就像是“一”字,它又在作者眼中化为物的划痕留在西湖的雪景中。所以,“一”既有数的概念,又有形的描写,写出了长堤在雪景中的轻、微之态。“堤”异化为一个条状的物“痕”,如“一”字轻轻地卧或者说划在西湖的雪岸上。这个“痕”既有形的意味又有量的意味,同时也是物,三意相兼。

“湖心亭一点”,“点”者本是“小黑也”,但此时应是“白”点,亭的顶上皆是雪也。“湖心亭”化作“小白点”,点缀在西湖万顷碧波之中,可见西湖雪域之“阔”与“远”。“亭”作“点”状,亦是一种异化的感觉。“点”,也是形、量、物三意相兼。

“余舟一芥”,“芥”在这里指“小草梗”、“小草叶”。“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就是说把一杯水倾注在地上的小洼洼之中,那么一枚小草叶便可以做小舟了。但现下作者感觉在西湖空阔的雪域之中,自己的小舟如一枚草叶,那么西湖这个大“杯”子之阔不就显现出来了吗?“芥”,相当于“根”,也是“草梗”,物、形、量三兼。

“舟中人两三粒”,这个“粒”既是量词,又是形容词。从量词角度讲,舟中人有两三“个”,或者两三“位”。从形容词的角度讲,两三“粒”,亦是人缩小为“米粒”了。因为“舟”为“芥”,当然舟中人必然微如米“粒”了。“粒”字的选择,又将“数”与“形”统一在一起,同时,舟中人又成了“两三”个“粒”。物、量、形三者的统一又表现了西湖雪景之奇妙。

解读《湖心亭看雪》我们必须从文中关于雪、堤、亭、舟、人这种精致的异化感觉中看它带给读者的美感,从关于景物那可以感觉到的与其他关于雪、堤、亭、舟、人富有差异的感觉表述中去体会此文中物的“数”与“形”相统一所具有的妙趣,从而提高自已的解读能力,提高自己的感觉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是读语文的本旨之所在。

作者善于感觉,读者也必须善于感觉。不善于感觉,作家写不出好作品;不善于感觉,读者体会不出作家好作品的好。中学语文课文解读,要从有感觉的好作品中教会学生去感觉。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