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假山记(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木假山记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4、赏析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可以翻译重点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视和珍惜的不满之情。

3、理解文章借助木假山的形象所寄托的寓意。

教学难点:

赏析课文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有《嘉事祐集》。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他的文章

“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推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

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木假山记》可以说是

“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这篇文章从议论始,以议论终,这是宋人以论为记的

特点,本文尤其典型。

二分析课文:

1、请学生来朗读第一节。教师帮助学生疏通课文中的词语意思。

2、第一节:由木之“幸”与“不幸”谈起,联系到写木假山。

讨论: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

明确:1)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

漂,或破折,或腐”,相比之下,

2)幸运---“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

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

3)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

“不幸者”了。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讨论:“何可胜数”一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意味?

作者借借树木的不幸遭遇来表达对人才不被社会发现重视的一种不满之情。

讨论:在文章中,作者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用意?

作者借树木成长和演变为木假山的艰难漫长的过程,隐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借木假山的幸

与不幸隐喻人才的怀才不遇。

3、第二段,面对自己家里所藏的木假山,作者以为它是极其幸运的。

讨论:在作者家里的木假山它的遭遇怎么样?它的幸运在作者看来是什么原因?

明确:“蘖而不殇”“拱而不天”“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为人所材

”“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自己特别赏识这木假山,联想到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归结为“数”了,也只能看作是一种命

运的安排了。

4、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感”与“敬”。 “予之爱之,则非徒爱

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一句,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由“爱”而

“感”而“敬”的情感变化。作者爱这木假山不是因为它具有山的外形,不是外在美妙的形

态,而是其内在的隐藏着的精神。那座木假山的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

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

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绝然没有丝

毫逢迎依附的意思。这段描写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形象逼真,形态生动。写中峰“魁岸踞肆”,

“魁岸”,形容山峰高大,“踞肆”则是拟人手法;写旁边两峰“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刻

峭”,形容山峰的形态,“庄栗…‘凛乎不可犯”,就是拟人笔法,至于决“无阿附意”则是明

显的拟人化笔法了,作者仿佛将这座木假山搬到了读者的眼前,难怪曾巩称赞苏洵的文章“远

能见之近”。同时,对这座木假山姿态的描写,意味深长,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做人应该具有的

品质。原来行文至此,作者将做人的道理寓含在对三座山峰的描写之中了,这怎不令人击节

三叹呢。从一件小小的摆设之中得出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这大概就是曾巩称赞的“小能使之

著”的理由吧。文章最后的感慨自然生发,增添了文章具有一唱三叹的情致。

5、总结全文: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述与议论高度结合,使文章变得厚重,耐

人寻味。文章先借助树木生长之难、发现木假山之难,形象地比喻了人才成长之艰难,含蓄

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满。然后借对家中木假山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做人应

该具有的品德和气节。全文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

三、拓展与思考:

1.比较第一、二两段文字的异同,说说为什么第二段很多内容在第一段已经写过却没有重复

之感。

第一段围绕“幸”与“不幸”,叙述木的生长过程和由木到木山的演变过程。第二段写“予家

有三峰”的木假山,正是经历了上述演变过程,经受了多种磨难,成为苏家的珍爱物。这一

段内容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反复,但不是简单重复,字句有所改变、更换或节略,产生一种“回

环”的美感。

2.作者对木假山“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说说作者所

“爱”所“感”所“敬”的分别是什么。

“爱”字表现作者对木假山的喜爱,是爱木假山本身;“所感”的是由木假山联想到做人;“所

敬”的是从木假山身上所看到的值得敬重的“意气端重”“服其旁之二峰”“无阿附意”等可贵

的品格。

附:板书设计

            木之不幸山之最幸

木假山记     山之最幸理不偶然

 

                  爱之敬之心有所感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