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鲁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

(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

(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  

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有碑仆道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何可胜道也哉:        

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

非常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于是   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              吾父死于是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学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十一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指出此类活用并解释

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有泉侧出。

入之甚寒,问其深                火尚足以明也 。           

则其至又加少矣。                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一词多义

.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            距其院东五里              独其为文犹可识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而余亦悔其之

既其出               视其左右       谬其传       咎其欲出者

吾其还也            其可怪也欤      其孰能讥之乎?      其皆出于此乎。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过饰非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此乃天也



有碑仆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何可胜道也哉

6、特殊句式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有碑仆道。                               唐浮图会褒始舍于其址。

(三)整体感知  

1、梳理本文思路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2、思考下面问题

(1)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2)第二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3)第三段所写的作者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 总结:

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  ”的道理。 

(四)我的发现

1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 根据本文请你设计一个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提出你的看法。

问题:

解答:

方法总结:

二 展示       发现(上课展示自主合作的成果)

(一)展示成果

1、小组交流各自的自学收获和值得探究的问题,整理记录值得交流的自学收获,选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集体交流。

收获:

问题:

2、小组代表展示整合后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记录有价值的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品读式、问答式、讨论式等方式)

 各组同学发言中有价值的成果记录:

3、在各组交流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

问题:

认可原因:

(二)质疑问难(通过交流,你解决了很多疑难,你还有哪些疑难?)

探究题:议一议: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三)当堂训练

.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   总结   发现

学有所得(自主整理学习收获,用一分钟时间概括本课的学习收获)

四拓展发现

(一)学以致用翻译句子(做到字字对应,通顺;不乱译,不漏译)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夫夷以近则游着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二人之所罕至焉。

9、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所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课外升华

高考链接  文言训练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本文有删节)注] ①翣(shà):扇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形受质 质:资质  B.今人乃自贵其贵 贵:以……为贵 

   C.畜妻而育子,同也 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 陵:欺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