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第五讲中)(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胡善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户:门 念:想,思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交叉错杂)。 盖竹柏影:原来是 但: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四、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五、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六、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七、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八、开放型试题: ①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 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 以水喻月抒闲情 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⑤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⑥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略) 5.八下《马说 》 韩愈 一、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 昌黎 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 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 13、执策而临之:握;// 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 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即: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答:“其真不知马也”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答: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五、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一样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6.八下《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一、文学常识:作者 明初文学家宋濂 二、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加冠:到了成年。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未尝稍降辞色:略微把话说得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sì)其欣悦:等待。 负箧(qiè)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烈风:严冬。 足肤皲裂而不知: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学舍,学校。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僵硬。 媵人持汤沃灌:热水;//浇水洗。 以衾拥覆 :用;被子;//蒙盖。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戴朱缨宝饰之帽:帽带。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光彩耀眼的样子。 缊袍敝衣处其间: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日:天天;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给予,赠送。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质: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 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言和而色夷:平和。 三、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9、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10、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11、“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12、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五、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八下《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生字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ɡ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暝(mínɡ) 伛偻(yǔ lǚ) 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ɡōnɡ chóu)射者中(zhònɡ) 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 三、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蔚然而深秀: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飞泻。 峰回路转:回环,曲折环绕。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这里是坐落在高处的意思。//在 名之者谁:命名。 太守自谓也:用自称来命名。 饮少辄醉:就 自号曰醉翁:取别号。//叫做。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归:聚集。//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草木茂盛。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于,在。 伛偻提携: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这里指老人。提携:指小孩。 临溪而渔:靠近,这里是“在……旁”的意思。//捕鱼。 泉香而酒洌:泉水香,酒清而醇。洌,清澈貌。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放,陈列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尽兴地喝酒。///弦乐器。///管乐器。 弈者胜:下棋。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于。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跟从。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鸟到处鸣叫。 上下: 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前一个“乐”:以……为乐;后一个“乐”:乐趣。 太守谓谁:为,是。 四、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5、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7、看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乐?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8、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五、理解背诵。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禽鸟乐)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乐”字贯穿全文。 7、领起全文(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5、《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6、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7、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18、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六、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里欧阳修借景抒情。 七、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太守“醉”的原因有那些? (1)被眼前的优美山水所陶醉(2)为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陶醉(3)确实不胜酒力(4)自得其乐。(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