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案(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屈原列传》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一、检查预习 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 ,字 , 时期我国伟大的 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汉代 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 )草稿 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濯( )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皭( )然泥( )而不滓( ) 既绌( ) 商于( ) 既咎( )眷( )顾 被( )发 渔父( ) 憔( )悴( ) 哺( )育 啜( )泣 罹( )难( ) 找出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 )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 8、亡走赵,赵不内( ) 9、被发行吟泽畔( ) 解释下列词的古今义: 1、明年:古义: 今义: 2、颜色: 古义: 今义: 3、形容:古义: 今义: 4、从容辞令:古义: 今义: 5、设诡辩于怀王:古义: 今义: 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 今义: 解释加点的词:1 1、娴于辞令( )2、争宠而心害其能( )3、屈平属草稿( )4、平伐涔Γ? )5、王怒而疏屈平( )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7、可谓穷矣( )8、其文约( ),其辞微( )9、惠王患( )之10、大兴师( )伐秦 11、臣请往如楚( ) 12、奈何绝秦欢( )13、屈平既嫉之( )14、人君无( )愚、智 15、王怒而迁之( ) 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 )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 六、 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厚币委质事楚( ) 2、其后楚日以削( ) 3、内惑于郑袖( ) 4、短屈原于顷襄王( )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七、 判断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5、求人可使报秦者( ) 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7、是以见放( ) 八、 一词多义: 1、害 A、争宠而心害其能( ) B、为陶谦所害( ) C、除国之大害( ) D、不能害人( ) 2、疾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B、疾在腠理( ) C、疾风知劲草 ( )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 E、吾疾贫富不均( ) 3、许 A、而赵不许,曲在赵( ) B、时人莫之许也( )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D、塞上长城空自许( ) 4、属 A、亡国破家相随属( )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C、司命之所属( ) D、屈平属草稿未定( ) E、有宁越徐尚……之属( ) 5、疏 A、王怒而疏屈原 ( ) B、梅以疏为美( ) C、其于计之疏也( ) D、十三经注疏( ) 6、离 A、“离骚”这,犹离忧也( )B、约从离衡( ) C、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 D、多情自古伤离别( ) 7、迁 A、王怒而迁之( ) B、再迁为太史令( )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 8、闻 A、博闻强识( ) B、闻道有先后( ) C、闻寡人之耳( ) 9、审 A、审问之,慎思之( ) B、审矣,何足怪乎( ) C、审时度势( ) D、明日再审之( ) 10、望 A、望桓侯而还走( ) B、欲望百姓亲附( ) C、自幼有公辅之望( )D、若望仆不相师( ) 11、过 A、过宋将军而不见( ) B、求,无乃尔是过欤( ) C、过犹不及( ) D、人谁无过( ) 12、与 A、与之斗卮酒( ) B、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 C、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D、蹇叔使子与师( ) 九、 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 。 2、亦余心之所善兮, 。 3、欲少留此灵琐兮, 。吾令羲和弭节兮, 。路漫漫其修远兮, 。 4、信而见疑, ,能无怨乎? 5、举世 , ,是以见放。 6、明道德之光崇, 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 8、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五)词语提示: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六)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