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亮点”不现缘于“定势”未除(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手机版


冯会合

高考作文是高考成败的关键,一篇好的作文是很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如语言、构思、主旨、认识、新颖等,考生在这些方面只要做得好一点都能使“亮点”闪现,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获得他们的认可,但事实上很多考生虽然都竭尽全力,仍不能“脱胎换骨”,除了审题的准确性、材料的选择、语言的生动和形象等方面的原因外,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脑海中有许多“定势”,这些“定势”有的甚至根深蒂固,极大制约了或者说屏蔽了考生的“灵光闪现”,可以这样说在高考中“定势不除”,“亮点”是不会出现的,更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定势”还让我们平时的很多努力和训练变成徒劳。

一般来说我认为考生在高考的作文中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定势”,或者说是很多考生的习惯。

第一种“定势”是“文体定势”。按道理说这应该不会成为考生的定势,即使是“考纲”也没有规定,最多的是在高考作文中有“除了诗歌,其他文体不限”的词句,也就是说“考纲”对学生的文体要求是很宽松的,小说、散文、戏剧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选择。但实际上考生确有很强文体习惯,主要是“议论化的定势”或者说是“因文定势”。我们先说下“因文定势”,就是指高考中先前有某种形式曾经获得过很高的得分,那么老师就会都引导学生去尝试,学生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窝蜂写这样的模式,如高考中《赤兔之死》曾名噪一时,第二年就表现出学生的一拥而上,令人啼笑皆非。

至于“定势议论化”,是指学生在考试中喜欢把议论作为首选。我想这种“定势的形成”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是记叙文的弱化,议论模式的强势;二是老师的引导基本是围绕议论来展开,且认为“考纲”有关“发展等级”的内容里涉及议论方面的要求更易于操作,学生易于掌握;三是文体本身的特征,记叙文要求的“以情感人”,讲究形象、生动,注重语言的表现力和可感性,而议论文要求“以理服人”,讲究理论性、层次性,语言直观平实,学生容易把握;四是符合考生的成长规律,高中处于一种对理性探求的过程,故而在高考中议论就成为了考生的终端目标。这种“定势”不仅掩盖了考生的个性,也抹杀了高考自由的要求,让众多的考生都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至于出现雷同的论据、一样的构思、相同的层次、千遍一律似曾相识的模式也就不足为怪了,可以说这种“文体定势”让众多考生画地为牢。

也正因为这种“议论化的定势”约束,让考生都集中在一起,在这个范围中选择;本来议论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只要注意议论本身的特征也是能写出很好的文章来的,比如议论有力、有深度、新颖也是可获得高考的成功,可是很多学生竟然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又衍生出了几个“定势”,让考生在高考中只能“空手而归”。

表现为一是论证中的“解释定势”。所谓“解释定势”就是考生在行文时不管是什么文章都侧重解释,而且是正面的、直接的、分条式的解释,让人无法忍受单一的“是什么、因为什么、所以什么”的结果;当然议论文有自身的规律,一般来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其要求,但是如果所有的文章都这样按部就班、整齐划一,那么就失去议论文的魅力,可是这种“定势”让考生总是乐此不疲,从不想文章能否写“不是什么”,或者“因为这样是错的”。

如湖北高考讲“三”,有人提到“三思而后行”,很多考生都是解释“‘三思而后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种“定势”,也许很多考生就会想到“三思而后行”是不对的,自然也就能想到“什么都‘三思而后行’会有两个问题,一是老是‘三思而后行’会让人变得谨小慎微,二是会失去机会”,这样文章的亮点不就“顿显”了吗?获取高分就易于反掌,真是“可惜”。

表现为二是选用“平面、线性定势”。所谓“平面、线性定势”是指考生在论证过程中选用的论据是同类的,论据不是有梯度,而是罗列、堆砌、连串的,不是层进、辐射、立体的,不知推导论据。

如有一个作文题目是“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就是要“有责任的人”,有很多同学列举的有责任的人,列举的都是焦裕禄、孔繁森、周总理、温总理,或者是老师、父母、朋友等,我们知道这样的例子再多也不能让人心动;还有的考生说的是“某某有家庭责任,某某有社会责任,某某有民族责任”等,虽然这是一种范围的扩大,但仍然是一种直线上升的,缺乏任何变化的文章,古人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种“平面的线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都是很多老师称为经典而加以训练的,殊不知这样出来的定势极大损害了学生的思维个性,让我们的学生的文章更“简单”甚至是“简陋”。

表现为三是在议论中“就事论事定势”。很多考生在文中喜欢“给什么材料用什么材料,给什么观点就证明什么观点”,就事论事,甚至片面的单一的肯定或否定。现实中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也不可能是片面的,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就事论事”等于把一个观点、一种看法固定在一个架子上,没有变化,没有条件;但事物要变化发展总是必然:过去对的现在不一定是对的;现在是错的,将来不一定是错的;现在是不需要的,将来可能是首选。不会从变化中看问题,即使是高考中给了一定倾向的观点也不等于考生只能就事附和。

如高考中“诚信”这个话题,这是一个有明显价值趋向的观念,考生也可以把它放在时间的长河中去分析,你会发现“为什么在过去被定为天经地义的观点,现在有人会不屑一顾,从而说明现在社会一部分人的道德观念的丢失”,这样无疑是很好的文章,但是我们的考生都集中一点都无一例外地在证明“诚信为什么好”,虽然正确,但高分从何而来呢?

在高考中我们的学生总是手脚不灵,就是因为脑海中装满了这样那样的定势,同时我们老师更应该责问的是,我们在埋怨学生的时候是否想过学生这些定势的形成与我们没有关系吗?应该说我们老师是不可推卸的,当然我们的老师也许是想给我们的学生一个“渔”,但是殊不知我们这些看似有效的“定势”如魔咒一样束缚了学生,背离了学生的个性,背离学生的发展,背离语文的根本,现在看来我们要让学生真正走出困境,还是不要把自己看成“观音”,老给学生下“紧箍咒”,要学生“佛光无边”,关键是“活学生之心”。

作者邮箱: wolaikankan008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