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批判(陈祥书)(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反思 手机版


 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批判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同志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文章,错误地认为中学语文是无效教学,盲目地认定中学语文教学是无效的;无情地批判了中学语文教学,彻底地否定了中学语文教学。对此,本人不敢苟同。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滥用“批判”。我始终认为,即便中学语文真的是“无效教学”,也没必要进行批判,提出批评就可以了。因为不管怎么说,“无效教学”总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属于敌我矛盾;充其量只是效果不佳,效益不高;不是反动做法,不属反动行为,实在没必要像“文革”时期那样,动不动就加以“批判”。也许有人马上要说,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也用“批判”呢?我本不想用“批判”,只是因为徐江同志已用“批判”,如果我不用“批判”,那似乎就分量太轻,而且还好像对应不上,迫不得已而用了“批判”。尽管徐江同志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但我还始终觉得用不着“批判”。所以,我的“批判”不是真正的“批判”,顶多只是一种批评。因为学术问题无须那么厉害的“批判”,有“批评”就足够了。用不着虚张声势,危言耸听;没必要大动干戈,大打出手;也不必剑拔弩张,锋芒毕露;也不需要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更不需要翻江倒海,炸平庐山。

题隐错误。从徐江同志的文章标题来看,它隐含着中学语文是无效教学的信息,隐藏着中学语文教学是无效的命题。但不论是隐含的信息,还是隐藏的命题,都是错误的。因为不管你怎么说,中学语文不可能是无效教学,中学语文教学也不可能是无效的。即便中学语文教学其他什么也没有做,仅仅是培养学生能参加中考、高考,也就足以证明中学语文教学不是无效的,更何况中学语文教学又何止是培养学生参加中考、高考呢?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小学生没有接受初中语文教学,她能参加中考语文考试吗?如果一个初中生没有接受高中语文教学,她能参加高考语文考试吗?所以,讲中学语文是无效教学,说中学语文教学是无效的,不符合实际,当然也是不正确的。但如果说中学语文教学效果不是太好,效益不是太高,那也许还能让人信服。或者说某堂课、某个环节、某个老师的语文教学是无效的,那也是可能的。但倘若是说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是无效的,那简直就是信口雌黄,就是“闭着眼睛说瞎话”。或者说,那简直就是污蔑,就是侮辱;就是扣帽子,就是打棍子。

题文不一。很显然,标题所隐含的是中学语文是“无效教学”,或者说中学语文教学是无效的。可是徐江同志在文章开头却又说:谁都知道今日的语文教学正如“煤的形成”,无论教师和学生付出多少,到头来得到的只是“一小块”。据此看来,中学语文不是“无效教学”,中学语文教学也不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徐江同志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否定了自己提出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观点。因为虽说正如“煤的形成”付出了很多,但它毕竟还得到了“一小块”。既然还得到了“一小块”,那就不是无效的。要是真的是无效的,那就应该一无所有。只要有所得到,那就不能说是无效的。当然,中学语文教学应当追求高质量、高效益。如此说来,徐江同志一张嘴就否定了自己,一开口就批判了自己;真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自己挖自己的墙角;实在是聪明绝顶,“批判”到家了。其实,题文一致,是写作的基本常识,是作文的起码要求;不光是中学生知道,恐怕是连小学生都明白。

轻视基础。我认为,弄清文章的整体内容是什么,并没有错,而且是必须的。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引申都是空中楼阁,任何拓展都是徒劳无益的。比如小标题“探究事相从‘表现’到‘表现性’的生成关系”,表面上看,很深奥,但细一读,就是拓展一下,深一层次探究“表现”的缘由,实在没有必要说得那么深奥。但我始终认为,要想弄清生成关系,首先要弄清文本的“表现”和“表现性”,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的。又如小标题“探究主体的深层心迹”,实际上就是讲要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实在没有必要讲得那么玄乎。如果对课文的基本内容还没有搞懂,那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一句空话。而且,我一直认为,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而探究生成关系和深层心迹,虽然也应当认真去搞,但也没有必要篇篇都搞,必须根据具体课文,有选择地去搞。

证据不足。虽说徐江同志的文章占有6页,超过一万字,但阐述中学语文教学是无效的证据却几乎没有。他只是将自己对《改造我们的学习》《六国论》《故都的秋》《游褒禅山记》等几篇文章的学习体会,硬套到中学语文教学来,组成一篇文章。而其实际内容或者说有用的理念却没有多少,如果把他的理论整合一下,大概不足两百字。真可谓是又臭又长,如同懒婆娘的裹脚。其实,他对中学语文教学虽不是一无所知,但至少是知之不多,甚至是知之甚少。虽说不全是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但肯定没有下到基层,进行实际考察,只是凭印象想象,想当然臆造。所以,他拿不出证据来,只能以学习体会来代替。只能笼而统之,讲什么中学语文是无效教学;只能泛泛而谈,说什么中学语文教学是无效的;只能玩扣帽子的把戏,干打棍子的勾当。虽然语出惊人,喊得很响,但实质上是苍白无力,不能令人信服。

多次套用。为了论证有力,徐江同志多次进行引用。但从引文来看,大多引用的是外国的东西。其中,引的最多的是康德的论述。他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论来套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认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也必须进行理性教学,这也许是正确的,但未必就是先进的。因为康德是哲学家,是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所处的时代是18世纪,与现今已经相当遥远。他不是教育专家,更不是语文专家;他的理论未必就适用于当今社会,更未必就适合于语文教学。虽说他的理论可以引用,但不能一味以它为依据。左一声康爹,右一声康爷,那就显得洋味十足,媚态太多。即便康德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适用于当今时代,更适合于中学语文教学;但它终究是外来的东西,是个洋玩意;不是国产的,不是土特产。所以,最好不要跟在别人后边爬,嚼别人嚼过的馍,还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创立自己的教学理论。

故弄玄虚。表面上看,徐江同志的文章有些新东西,也有些深刻;但细一分析,原来如此,毫无新意,更谈不上深刻。只不过是故弄玄虚,换个说法而已。比如应注重“过程性探究”,在徐江同志看来,这是一种新理念。其实,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刻。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这种说法已经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只可能是说法略有不同、稍有变化罢了。又如小标题“探究话语的内在构造模式”,又是“话语”,又是“内在构造模式”,真够吓人,也真能唬人。但你细一看,马上就觉得受骗上当;不就是讲句式结构嘛,何必要说得那么玄乎呢?什么反义词共用,谓语叠用,同指连用,有必要说得那么深奥吗?其实,谁不知道啊?你翻开高三语文复习专项训练,那里有的是,多的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级,哪个语文老师不进行这样的训练?只是没有说得那么玄乎,没有那么多术语,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掌握罢了。

并不全面。从外表上看,徐江同志主张理性教学必须进行四个“探究”,讲得非常全面;但你稍加分析,就会马上觉得他顾此失彼,讲得并不全面。比如小标题“探究论证的思维过程”。从小标题本身来看,就很不全面。因为语文教学不止有议论文,还有记叙文、散文、戏剧等等;不仅仅需要探究论证的思维过程,还需要探究记叙、描写等等的思维过程。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谈,那就更不全面。因为中学语文教学不止需要探究课文的思维过程,更要在探究课文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如主张把力气花在探究作者思维构造方面。这显然也是偏颇的,也是不全面的。因为所谓的“思维构造”就是构思,探究作者构思固然非常重要,但探究文章内容也不可偏废,不能只把力气花在探究作者构思上。否则,不仅会显得过于偏废,而且会显得很不全面。

以偏概全。无论是标题,还是观点,徐江同志的文章都是从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着眼的;但他在论述过程中谈到的却只有阅读教学,丝毫没有谈到作文教学。而中学语文教学不止有阅读教学,还有作文教学。可以说,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与阅读教学平分秋色。二者地位平等,显得同等重要。可徐江同志的文章只讲到阅读教学一面,就笼统地讲中学整个语文教学是无效的,那显然是片面的。同样,在讲到阅读教学时,也是以偏概全。按理说,讲到阅读教学,就应当谈到议论文教学、记叙文教学、散文教学、戏剧教学等等。但徐江同志在通篇论述中主要谈的是议论文教学,不论是观点,还是论据,都是如此。只提到一篇散文的教学,根本没有提及记叙文的教学,似乎议论文教学就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那当然也是失之偏颇,甚至有点强词夺理了。

交叉重影。徐江同志的文章拟有四个小标题:“探究话语的内在构造模式”“探究论证的思维过程”“探究事相从‘表现’到‘表现性’的生成关系”“探究主体的深层心迹”。粗粗一看,觉得还不错;但细一想,就觉得有些问题。因为“探究主体的深层心迹”是讲要探究作者的内心感情,“探究事相从‘表现’到‘表现性’的生成关系”是说要探究事相的关系缘由;这两者都是就所有文章而讲的。可是,“探究话语的内在构造模式”是谈要探究句式结构,是就句子而言的;“探究论证的思维过程”是论要探究思维构思,是就议论文来说的:这两者都不是就所有文章来说的。所以,它们不在同一平面上,不在同一层次上;因而就难免会有交叉,会有重影。如果把前三个小标题分别改为“探究内在的构造模式”“探究文本的思维过程”“探究事相的生成关系”,那它们就不仅在同一平面上,在同一层次上;而且还相当对称,具有美感。

因此,建议徐江同志认真读一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了解新世纪中学语文的教学理念;仔细学一学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熟悉近年高中语文的教学追求。不妨到中学去听听语文课,看看中学语文教学是否真的那么无效;也不妨到中学去上上语文课,看看自己的主张是否就真的那么有效。我敢断言,经过这么一个过程,恐怕再也不会说中学语文是无效教学,自己的理性教学就真的那么有效。同时,建议徐江同志不要拿大学里的一套来衡量中学语文教学,不要拿自己的主张来强加到中学语文教学上,更不要拿外国的东西来套中国的现实。因为大学有大学的特点,中学有中学的特色;大学语文有大学语文的要求,中学语文有中学语文的目标;外国有外国的特征,中国有中国的现实。如此,恐怕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学语文教学,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尽管徐江同志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作为语文界来说,必须明确以下几点:1、中学语文教学是有效的,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中学语文教学效益不高,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所以,应当引起语文界的高度重视,并努力采取得力措施来加以解决。2、中学语文教学效益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文选择的问题,也有评价体制的问题,还有考试制度的问题。但如果严于律己的话,还是中学语文教学本身存在问题。3、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根本方法,不是徐江同志所说的理性教学,而是要更新理念,加强积累,发展思维,强化感悟,加强表达,注重创新。因为徐江同志的“四探究”的理性教学,只是探究句式结构、思维构思、表现缘由和内心感情,并不是什么新鲜和深刻的东西。而要想切实提高效益,必须追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新颖度和深刻度。

原载《中学语文》(2005、11)

 
相关链接:教学反思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