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孙子兵法》(之一)(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谈谈《孙子兵法》

在先秦时期形成的经典中,下面几部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读的:如果要想了解德行、修身之道就读《论语》;如果要想了解变化之方就读《周易》;如果要想了解权谋之术或者治国之术的话就读《孙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结晶之一。中国的许多学术体系都是在汉代、唐宋时期才形成。比如说我们的经学是在汉代形成的,中国传统的禅宗佛学也是在唐代形成的,唯独这个兵学是在先秦时期形成并已经成熟的。《孙子兵法》在其形成以后一直是中国兵学的开山之作,也可以说是中国兵学的集大成者。原因是后来的兵学著作无论在思想体系、文化内涵,还是在应变之道上都不能超过《孙子兵法》。因此《孙子兵法》成为中国兵学的代名词。大家一谈到兵法就说是《孙子兵法》。实际上《孙子兵法》只是中国浩如烟海的兵学典籍中的一部而已。因为它比较完善,而且提出了一些非常精辟的论点和论据,所以后人把《孙子兵法》当做中国兵学集大成的著作。

《孙子兵法》中有些东西,大家仔细地想一想,和我们现在大家懂得的许多道理是相通的。所以读中国经典也好,学习中国传统也好,我们一定要尊重前人的劳动成果,也要敬仰前人的创造。但我们一定不要仰视地去看它,把它当成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带有宗教情节的事物。我们读这些书的目的是为我们所用,我们研究一个学问也好,或者读一本书也好,我们一定要站得比它还高,这样我们俯视它才能把它看清楚。如果总是仰视、崇拜它,这个书我们越读越累,越读越不知它说的是什么意思。所以无论是读《周易》,还是读《孙子兵法》,我们一定要跳出来读它们,不要崇拜它们,不要把它们当成很神秘的东西。



      孙子的事迹最初记载于《史记》,其他的典籍里面也有一些。例如《史记》里其他的篇章,《吴越春秋》里面也都有记载。孙子是齐国人,即现在的山东省,字长卿。他的生平年月历史上记载的不是很详细,后来有人做了一些考证,但是总的来说,他的生卒年没有详细的记载。他的祖先叫妫满,曾经被封带陈国,被封为陈国的国君,就是现在河南东部的地方,即现在河南的淮阳。后来陈国发生内乱,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妫完就逃亡到齐国,投奔了齐桓公。齐桓公知道公子妫年轻有为,于是就让他负责管理百工,就是百工不怠,负责建造的这个职务,让他去当工正,也就是我们现在建造的总头领。他定居以后,改姓为田,历史上就称他为田完。100多年以后,他的家族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显赫。到了五世孙的时候,有一个叫田书的做了齐国的大夫,他很有军事才干,后来领兵伐了莒这个地方,就称帝了。然后齐国的齐景公就封他一块地,赐姓叫孙氏,所以孙武的前族并不姓孙。后来他们家就称孙。后来孙书的儿子孙凭就做了齐国的卿,就是三公九卿。它相当于我们现在部长一级的职务。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所以说他的家族,首先是一个贵族,而且他的家族里面出过一些有军事才干的人,受军事世家的影响,因此他从小就学兵书。在孙武之前就有很多兵书。(《汉书艺文志》有载)比如说伊尹、姜太公,齐国有管仲用兵之术,再加上当时的天下战乱。所以说,孙武从小就受影响,为他后来的兵学实践和兵学理论的建树做了铺垫。到了齐景公时时期,当时齐国内乱,孙武认为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因此在他18岁那年就离开了齐国,长途跋涉到了吴国。后来孙武就一直在吴国工作,死后也葬在吴国。故而在《史记》中称其为“吴孙子”。他死后100多年又出了一个孙子,叫孙膑,大家叫“齐孙子”。《汉书艺文志》里面是这么写的。

     孙武来到吴国以后,结识了从楚国来的名臣伍子胥。伍子胥的父亲和他的兄长都被楚平王杀害了,他为了给父兄报仇就跑到了楚国的敌对国家——吴国。孙武与伍子胥两人都是少年才子,都胸怀大志,又懂得文韬武略,所以志向、情趣相投,就结为好朋友。这时的吴国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大家知道春秋五霸中有吴越争霸的事实。两人看见天下大乱就隐居在深山里,待机而发。当时,吴国的公子光把吴王僚而杀害了。继位的吴王也就是阖闾,年轻并且很有志向,礼贤下士,就起用了伍子胥这批贤臣体恤民情,训练军队,注意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使吴国强大起来。所以阖闾在年轻时为了争霸天下,不听淫乐意思就是说不听那种靡靡之音,不近女色,不吃好吃的东西,带有卧薪尝胆的意味。中国历史上这些事情很多。刘邦年轻时,女色、美食、财富,什么都好。但后来为了得天下就财货无所取,什么都不近了。人一旦有事业心就什么都放弃了,所以阖闾也是如此。

     阖闾到处网罗人才,这时隐居在郊区的孙武就看清了自己的前途,他一边种田耕地、一边学习兵法,就是现在咱们说的过着农民的生活,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他在此其间还写了一本书,就是十三篇的兵学。这十三篇兵法讲的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第二年,也就是吴国准备重组以后,即公元前512年,准备讨伐楚国。当时,吴国要向楚国进军并要深入到楚国的内部,需要长途作战,这就需要一个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这时伍子胥就向阖闾推荐了孙武。他介绍了孙武的家事和他的才干,并称孙武是能够定国安邦的盖世奇才。说这个孙武现在在郊区隐居,你应该去请他。吴王这时连孙武的名字都没听说过,一听是一个农夫并让他当将军确实感觉有点仓促,所以要先见一见。这时孙武就把自己的兵书呈给了吴王,吴王一篇一篇地看,看了以后连声称好。但是,吴王毕竟也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说:兵法讲得头头是道,是否真的适用于战争呢?你能写兵法,但又怎么证明可以实际指挥兵马的人呢?这一点,实际上战国时赵国的赵括就只会纸上谈兵。正如平时考试啊,写兵书啊说起来都头头是道,但真正带兵的时候并不行。所以,吴王就对孙武说:我已经拜读了你的书了,确实感觉到受益匪浅,但你的兵法适用不适用呢?你给我演练一下吧,让我见识一下。孙武说:可以啊,你找什么人来给我演练呢?吴王说:你说什么人吧。你说什么人能演练好?孙武说:什么人都可以,只要你交给我,我就可以把他演练。无论是贫贱的还是高贵的,无论男还是女,我都可以。所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一个难题,就找来了宫女让他演练。

    他把180位宫女交给孙武演练。这些宫女平时都是歌舞升平,哪里受过这种军事训练呢?所以孙武就把这180人分成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爱妾做左右队长,带着操练。同时,指派了驾车人。那时就像是我们现在检阅似的,要有人开着车,要配乘。大家看过我们的大阅兵,一个司机,前面坐着一个人陪着检阅,负责执行军法。然后他就站在指挥台上发布要领,说: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左右手。向前,就是目视前方;向左,就是视左手;向右,就是视右手;向后就是视后背。所以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中国古代的时候讲究鼓,人们常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敲鼓呢,就是该进就进,该退就退,向左、向右,宫女们都听明白了。安排好以后,就击鼓法令,前进后退。但是宫女们心中好奇,觉得挺好玩,一听见擂鼓让他们前进或后退的时候他们就笑,所以队形大乱,孙武就把军法官招集过来,然后按照军法从事,要把两个队长斩首示众。吴王一看要杀自己的两个爱妾非常舍不得就马上传令说:我已经知道你的用兵了,你把他们放了吧,如果我没有这两个美人伺候,我以后吃饭都没有味道。将军还是赦免他们吧。孙武毫不留情地说:我自己既然已经授命为将,将在军中,军令有所不受,就执意杀掉了两个队长。然后又封了两个排头兵当了队长。这一杀以后,孙武再一次击鼓法令的时候,说向左,说向右,前进,后退,宫女们全都合乎规矩,队形十分整齐,人也十分严肃。

孙武就赶紧请吴王来检阅,吴王失去了两个爱妾,不愿意去检阅。孙武便亲见阖闾,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第一个原则。否则的话就没法管,几十个人在一块,没有赏没有罚是不行的。所以说,对士卒一定要有威严,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阖闾听了以后气就消了,于是拜孙武为将军。之后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养得到迅速地提高,后来他们就开始进军楚国。阖闾、伍子胥和孙武先是指挥军队攻克了楚国的两个属国,一个叫钟吾国,一个叫舒国。这时阖闾就头脑发热,想长驱直入攻入楚国的首都。孙武认为这样不妥,楚军很强大,并不是像舒国和钟吾国这样的小国,加之我们的部队已经消灭了两个国家,人疲马乏,军资耗费、粮草耗费了很多,不如暂时收兵,养精蓄锐,再趋良机。吴王听了孙武的劝告之后就收了兵。伍子胥也很赞成孙武的主张,并说:人马疲劳,不易远征。但我们想办法也得让楚国疲劳。所以伍子胥和孙武一起制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策略。也就是当年红军所采用的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进我退。组成了三支小分队,当第一个小分队进入时楚国境内时,楚国一看来势不小,马上就会全力派兵出击。当楚军出动的时候,吴军就撤了。当楚军回到驻地后,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进入了,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这样的话,人力、物力大量的耗费。这就像踢足球一样,我们进攻的时候是很容易的,但你防守就很费劲,总是被动的,跟着别人去打。下棋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防守的话就很费脑子,总得想人家下一步怎么走,不像别人那样主动。所以楚国就十分空虚,吴国得了很多东西,抢了不少财产,完全占了上风。后来楚国攻打吴国的附属国蔡国,这就给吴国伐楚制造了借口。于是,这三个人就指挥精兵溯江而上,溯淮而上,进攻楚国。楚军见吴军来势汹汹,就开始收缩部队,调集主力,来阻挡吴军的进攻。这时孙武下令军队丢船,沿岸前行,当时伍子胥问:我们的吴军最善于水战,为什么要从陆路进发呢?孙武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打他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肯定是加强防备,在淮河两岸布兵防阵,我们就很难破,于是他从3万的精兵中选了3500人,身披坚甲,手执利器,沿着陆路进攻。果然,楚军没有来得及防备,结果就大败楚军。

这一年11月28日他们就进攻到了郢都,即楚国的首都。楚昭王仓皇出逃。这样孙武以3万人打败了楚国的20万大军,楚国还是比较强大的,20万大军,但吴国却获得了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时不好的一点就是越国趁吴国进攻楚国时就进攻吴国,而且起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就不得不返回吴国,孙武在帮助阖闾征服楚国时又想办法帮助阖闾征服越国。这时新继位的越王是勾践,勾践很年轻,国家还不很稳定。孙武说虽然吴国和越国是敌对的,越国比较空虚,但吴国进攻越国一定要小心,不能轻易的进攻。因为越国非常的弱小,阖闾就不听孙武的劝告,还是要进攻。不料勾践主动请战,用了巧计,勾践是春秋时期很善于用计谋的一个君王。他怎么用巧计呢?他派死刑犯上阵,都把剑放在脖子上,然后一个一个就开始自杀,这时吴国士兵不知道这些人是罪犯,所以很纳闷,居然忘记了打仗。这时越军就发起了进攻,吴国就仓皇败退,阖闾也受伤阵亡了。阖闾去世以后他的太子夫差继位。孙武和伍子胥就整顿军备,想帮助夫差报仇。后来勾践就调集水陆向吴国进军,夫差就率精兵在太湖边迎战。吴国在岸边布了很多诈兵,然后在两翼高举火把连成一串,向越军移动,越军就惊慌万分,军心动摇,这时吴军发起总攻,最后勾践被追到了山上包围了。这时勾就要求讲和,孙武和伍子胥建议夫差不要和勾践讲和,但夫差不听。孙武就感觉到,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已经不像早期那样得到吴王的信任了。吴国接着又开始向北方进军,后来夫差又联合鲁国把齐国给打败了。之后夫差又率着数万精兵到了黄池,就是现在河南的封丘县,与鲁国和晋国会盟,夫差在这次会盟中被称为霸主,也就是盟军总司令。

孙武没有参加这两次争斗,是因为后来孙武和吴王的战斗战法不一样。但孙武的谋略还是给夫差立业提供了基础性的作用,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后来伍子胥被夫差给杀掉。随后孙武也销声匿迹了,至今结果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其他的资料上看,他悄然隐退之后,根据原先训练军队的经验又把自己的十三篇军书进行了修改,这就形成了十三篇兵法,也就是现在《孙子兵法》的十三篇。我们可以看出孙武不仅有兵书传世,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把吴国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家振兴起来,使其成为当时的盟主。当然,有些战争并不是他指挥的,但是他的军事作战思想和训练的手法对吴军的强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十三篇兵法也因此传世。

到了战国时期,《孙子兵法》成为当时很多人诵读的经典。《韩非子》里面记载,当时有很多人读《孙子兵法》,到了汉代《孙子兵法》就逐渐地普及开来,成为当时兵学的重要典籍之一。那时每家藏孙武之书,就是在天下大乱时很多人都读《孙子兵法》,试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中国在上古时有一个传统,就是这个书写出来以后,不像现在这样写上自己的名字,甚至有的不是自己写的书都想落上自己的名字。古代人写完书之后不写自己的名字,而落前代的名字。比如我们看的《汉书•艺文志》里面,很多兵书是后人根据前代整理出来的,我们看上面很多兵书都是前代人。像黄帝的书,黄帝的书怎么能流传下来呢?这些都是后人假托前人,或前人的武将整理出来的书。但孙武的兵书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是一个他作战的体会。所以很多人推崇这本书。这本书的体系确实是很完整的,我们现在可以证明的是,通过考古挖掘的典籍,我们知道《孙子兵法》出土了很多,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孙子兵法》确实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这样的话,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书,而不像我们看吴起的兵法,他里面有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罗嗦的地方。包括六韬里面,写的太完整了,以至于我们都怀疑它是不是先秦的兵书。总的来说,《孙子兵法》的体系非常完整,而且它的思想非常精确,见解非常精到,所以我们就把《孙子兵法》传播的思想视为中国传统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中国传统兵学的一个提纲。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