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荀子》(之三)(备课资料)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还有一派学者是惠施和邓析。他们形成的是名家学派当时,他们就讨论一些问题,讨论的问题有“天下的中心在燕之北,在越之南”;认为山、天与地一样都是很卑微的,山和泽都是平的等等。这些问题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一般平民是很难知道它的意义。所以荀子说这些人好辨而无用。他们整天辩论来辩论去,实际上根本不解决什么问题。 由此,我们再来看荀子的观点,他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各种各样的学派的思想而发的,他讨论这些学派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能用的学说。所以这一点是孔子、孟子、包括之前的学派所忽略的。当然,孔子和孟子也希望自己的学说能用,但是没有达到用一种实用的角度来思考每一个问题。他们被时人说成迂阔,因为阐述时候夸夸其谈,很有道理;但是一用的时候就不行了。 荀子批判的最典型的两个人:一个是子思,另一个是孟子。他说子思和孟子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就是说子思和孟子他们仅仅谈论先王,只谈论尧舜禹的故事,但是不知道现在天下的形势;且不知道那些故事、那些制度、那些理想在现在能不能实现呢?尤其他说“往旧造说”,总是谈论王道,这一点不适合现代的东西,不能把普遍的道理和战国的实践相结合。我们现在讲要把普遍道理和实践相结合,就是反对一成不变的遵守教条。荀子就看出他们的这个问题。 除了刚才在《非十二子》中讨论的这六个学派的十二子外,荀子在其它的学说里也批评了这些人。比如,他说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即墨子想的太实用了。接下来我们要说说墨子这个人和荀子不一样之处例如荀子认为没钱了就挣钱,而墨子认为没钱就要省钱,要使劲地省,穿的时候要穿的破一些,这样就省下钱了。荀子说没钱,我们要开源节流,我们去挣钱。“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即过分关注于人的欲望。“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即不知道运用引进优秀的人才。“申子蔽于势而不知智”,即过分地强调势,势,就是权势。“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即过分地强调辞,但是讨论的东西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古代的时候就有一些学家写大篇的文章来讨论蟹是六条腿还是八条腿,实际这个东西用得着讨论吗?“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过分地强调天,即他认为人性应该向天性发展;而不知道人,不知道社会,有一种超脱凡尘的色彩。“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说慎到这个人过分强调法后王而不知法先王。“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过分强调我要保守、我要守拙,但是看不到通达。“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即墨子看到的人都是一样的,能看到人的共性却看不到人的个性。荀子不停地批评这些,当然有时候在学问上批判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做研究、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要看出前派学者的优点和缺点。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而对其进行讨论就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荀子正是继承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优点才形成一套新的自己的学说。 三 下面我们来看,荀子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几个观点: 第一个是天道观。实际就是天人论,即天和人的关系。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先秦的天道观做一个总结。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人对天地是敬畏的,他们认为天上有一个天帝来管着我们,所以说当时的老百姓遇上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对上天进行祭祀,祈求上天。最初的时候是借助巫来向上天祈求的。到了黄帝时期,就发现这不行,人人都可以向上天祈祷,人人都可以宣布上天给的旨意,这样天下不就大乱吗?这是《国语》一书上的记载,不是谁想祭就能祭的,而是应该由国君来祭。所以说国君就变成了很多巫师的领袖,他垄断祭天的权力。后来觉得垄断仅凭嘴说是不行的,到了商周时期,国君为了神化自己的祭天下之权,就开始隆礼。即祭天的礼仪的变得规模非常大,我国君用五百头牛来祭天,我国君用一百头牛来祭天,你们老百姓能祭得起吗?老百姓显然是祭不起。我国君用青铜器来祭天,你们老百姓能祭得起吗?老百姓当然也是祭不起的。这样,祭天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专利。我们看甲骨文里面出了很多资料来写商朝的时候人祭天的活动,写了这些东西都是一次用了多少牛,或者是上帝跟我说今天打猎往东南走,今天什么地方会下雨。因此民间的国君就是通过这种祭天来神化他的王权。 到了周朝的时候,分封诸侯的时候就开始分祭器,有祭器就代表你拥有祭天的权力,有祭器就代表你拥有祭祀先祖的权力,就有先祖保佑你的荣耀。实际上,祭天是由祭礼逐渐发展而来的,并形成一个庞大的祭祀系统。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天是支配人间的。在《诗经》里面也有很多篇章来写,例如说上帝命令商王该怎么怎么做,但是时间一长就出了一个问题:上帝授命于商,即上帝把天命交给了商。但是周朝兴起并把商朝推翻。就是要解决这个理论上的问题。既然上帝把命授给商朝,我周朝为什么又把商朝推翻了呢?所以说,在周朝文化系统里又加入了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天命。上天虽然授命,但是靠你的德行来决定自己的存在。即“皇天授命,惟德是依”,你必须有德行,上天才会保佑你,没有德行上天是不会保佑你的。 我们看《尚书》的记载,商朝灭亡的时候,商王还很感慨“天啊,你既然授命给我,你为了要把我剥夺了呢?”这就说明当时在他的观念之中,天既然授命给我商王了,那商王就是永传万代的君王。而周朝建立起来以后,就首先打破“上天授命于商”的这种迷信。这样就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即天德说。 天命说这种观点就是强调天的支配性。后来,周朝提出的天德说里面仍然存在着这种上天授命的思想。这种意识最集中地体现在《墨子》里面。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不仅支配人间而且它还有监督性。天靠什么来监督呢?一是天自己来监督,第二个就是靠鬼神来监督,从而发展为天志说。给天命的思想加上一个道德观念,这就形成了天德说,这种说法就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再一个是天道说。实际上,它是道家思想的一个观念。天命是普遍存在的,而天德是儒家的一个观念,讲天跟德的合一。天道实际是道家的观念,这与天命有所不同。道家认为天地最初的时候是混沌一体的,后来道生一,一生二,就分为阴阳,阴阳又化为天地人,然后又化成四时,这在老子的著作里稍微提了一下。郭店出土的竹简里出了一篇《太一生水》,它强调天地怎么运行、怎么发展、怎么变化而来?在道家学说看来,天和人都是天地同生的,所以说天帝是不一定存在的,也不必然支配人间。他认为天道和人道是并行的。大家读《老子》的时候就会发现天之道怎么着,地之道怎么怎么着,就是天和道是并立,而且是一起讨论的,所以在道家的观点中,天的神秘性和自然性是存在的。天更多地体现自然性,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开讲。 到了荀子,他又怎么来看天道呢?荀子的天道思想主要体现在《天论》中,他认为天是独立运行的。这一点就把他的观点和孔子、孟子的观点区分开了。孔子讲天命,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虽然说有时候有一点不太相信天命的意思,但是他没有说明,到这里,他就回避了。就像孔子,别人问他鬼神,他也不说有也不说没有,而说祭神如神在,祭的时候神是在的,不祭的时候他不说,所以说孔子和孟子在学说有一些回避的地方,到了荀子的时候,就开始点明了: 第一点,天是独立运行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大家能感觉到,天就是这个样子,尧这样的贤王统治的时候是这个天;桀这样的暴君统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它并不会因为你贤明,一年就多一天或者少一天;也不会因为你造孽,一天二十四小时就多一个小时或者少一个小时。天是客观存在的,它和人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第二点,治乱本在人道。治和乱本来就是在自己治国之道上,并不是由天来决定你,也不是由天来影响你。春天百花盛开,秋天硕果累累,不管是禹统治的时候,还是桀统治的时候都是如此,天下万物都是如此运行。春暖花开,秋风箫瑟,这跟治乱并没有什么关系。 第三点,天人是分列的。天上的星星、日月、四时、阴阳都是按照它的规律来运行的。人在中间,天上的事物并不会因为地上的人事变化而发生变化,也不会因为人间的兴亡而发生改变。所以说“天乃独立运行,治乱在人道,天人分裂,相参相用”。天人是分列的,大家各忙各的事。 第四点是天人相参相用。就是说天在运行的时候人要懂得天的规律,这样来赋予人间之道,赋予人类的行为。他说了一句话叫天养。即“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天养,就是世界上的万物都是靠天来滋养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天来实现自己财富的增值和实现天下的太平。“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天是这么运行的,我们要按照它的道理来实现,所以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按照它的规律来运行,地按照它的规律来运行,人在中间按照他们的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运行,称之为能参,相参相用。因此很多人问要“明于天人之分”,就是天人在运行的时候,按照天的规律来运行,我们人按照人类的生活规律来生存,天和人是有分工的,所以叫“明于天人之分”。 并且他提出另外一点,叫做“制天命而用之”,“制”可以理解为控制,也可以理解为利用。在五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提出“人定胜天”的观念,现在看来这个观念显然是错误的。我们一般非常赞同荀子的这句话,叫“制天命而用之”,你看我们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所以那时候就叫“制天命”,把它理解为控制,然而人是不能控制天命的,人也不能控制天地运行的。所以说,我们应该把它解释为顺应或者依照天命来运行。荀子在《天论》中的这番话非常值得我们大家来看,非常有文学色彩: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我们总是把天看成是凌驾于人类之上的一些现象来仰慕它,怎么比得上我们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来生产呢?我们把天看的高高在上去顶礼膜拜它,怎么能比得上顺应天命而利用它。我们整天在天底下等着阴阳四时,来祈求阴晴雨雪,怎么能比得上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来生活、生产。所以“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说我们凭借着万物生产的这么多的物品来增加我们的财富,即完全靠外物的生产自生自灭来增加财富,何不如利用我们人类的才能来滋养它呢?所以说这翻话是非常有道理。最初,我读这段话的时候非常地感动,觉得它非常有气势。确实是在向上天发问,确实是在纠正社会中的一些不正常、迷信思想,所以说这段话代表了荀子的观点,就是说,我们要顺应自然。 这里我们还需要补充的一点,就是“制天命而用之”,在自然运行的过程中,大家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我们有时候过分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在人与自然交往中,人是作为主宰的,并且把荀子的观点也误解为人对自然万物的决定作用。这一点在我们当今社会会产生一些误解。实际上荀子他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前一句话是“明于天人之分”,天有天的职能,人有人的职能,天的职能是运行,按照它的规律来运动,那么人的职能呢?就是顺应这些规律,适应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引导这些规律。在这个过程之中人和天的关系才能够和谐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分地强调人定胜天。天地运行的时候,水就是往低处流的。所以我们建国以后,出现了过多改造自然的倾向,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五六十年代过分地强调人定胜天,结果导致了很多的灾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尤其要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毕竟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