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题的解题策略(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解题策略 宿州二中 陈恒广 教学目标 寻求高考古诗鉴赏题解题方法,提高古诗鉴赏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寻求高考古诗鉴赏题解题方法,提高古诗鉴赏题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 以高考题为例,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在高考题目中,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的瓶颈。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把诗歌读懂,答题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要把诗歌读懂并不难,前提是采用正确的阅读程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每一首诗只有几十个字,但却表现了很深广的内容,蕴涵了很深刻的主题。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真正深入到诗歌的字里行间,理解每个字,每个诗句的意思,调动自己的想象,真切的理解诗的内涵。 要把一首诗读懂,需要从以下几步入手,下面以一首诗歌为例子来具体谈谈。 多媒体显示: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天津)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请同学们现在把05天津卷诗歌鉴赏题做一下。 二、方法指导 (一)字斟词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语言有极大的凝练性。所以,我们在阅读的诗歌的时候,不能像读现代的文章那样囫囵吞枣,而应该逐字逐字的去认真领会每一个字的意思,深刻体会每一个里面蕴涵的丰富内容和情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古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诗人的心血凝成。我们要想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必须字斟句酌,反复体会品味。在品读这首诗歌的时候,就要一字字的仔细读,对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要认真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懂每一个字词,决不放过任何一个不懂的字词。只有达到对字词的的全部理解,才能够进而把握诗句的意思,理解全篇的意思。 (二)整体把握 站在整体语境的高度上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诗歌是诗人在特定背景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表达诗人情感的文字。我们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要站在整体把握诗人创作诗歌的语境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题目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可以看出诗歌的主要情感,或者可以了解诗歌写作的主要内容。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就传达了作者对春夜之雨的喜爱之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题目表明内容是写送别,按照常理应该写离别之情。那么,本诗的题目传递出什么信息呢?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湖州歌》则表明写的内容是有关湖州的诗歌。 2、 作者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诗歌作者的身世,他所处的时代特点,他的创作倾向,他的作品的风格特点等。这样有利于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艺术手法等。如果作者是杜甫,我们就要想到他身处唐朝由盛转衰之时,他的诗歌内容往往是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格调往往是“沉郁顿挫”;如果作者是陆游,就应该想到他的诗词内容往往是表现抗敌报国的情感。那么,本诗从作者汪元量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析。 明确: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的汪元量,并不出名。但我们知道他是南宋的诗人,就可以推测他的思想很可能是表达对国家命运衰微的的伤感----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南宋的时代主题就是诗人们面对国家命运残破伤感,而唐朝时代的主题主要是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注释 解读了题目,作者之后,为什么跳过诗歌的内容而强调从诗歌的注释入手?因为诗歌的注释往往是诗歌的背景,透过这个背景,我们可以隐约的捕捉到诗人的思想脉络。然后在基本捕捉到诗人的情感脉络之后,再去带着诗人的这种情感去体会诗句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意象,就比较容易把握意向所蕴藏的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那么,本诗的注释为我们提供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讲析: 本诗的注释告诉我们,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就使我们基本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以此推断出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思想。既然是在国家灭亡,而自己被押解北去的路途中所作,那么情感应该是表达自己面对国家灭亡的极度悲痛的心情。 有了上面这些对诗歌内容情感背景的基本了解之后,再去研究诗歌的具体诗句,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4、情感语 诗歌的本质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诗句里那些直接传达作者情感的字眼。 问:在这首诗中,情感字眼是什么? 学生朗读此诗,回答。 明确: 在这首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寒,断。 “寒”“断”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 “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了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现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经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极度悲痛之情。如果能够抓住这两个情感字眼,就比较容易把握整首诗歌的内容。 5、意象语 诗歌主要是通过塑造情感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的。作者选用什么样色调的意象,就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问:这首诗歌塑造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朗读、寻找、探讨、回答。 明确:这首诗歌塑造了这些意象:望不到尽头的燕云,悠悠东去的江水,夕阳,寒鸦,令作者“目断”的四百州。 我们要仔细逐个分析每一个意象的内涵。 (1)作者选取“望不到尽头的燕云”,表明作者知道自己要被押解到元朝的大都燕京去,他感到自己的命运就象那天边的云一样望不到尽头,无法把握。 (2)“悠悠东去的江水”则表明作者感叹南宋国家已经灭亡,国运无可挽回就象东去的江水一样无法阻挡,而江水“悠悠东去”又象征作者面对国家衰亡的惨痛现实内心的无比伤痛之情。 (3)“夕阳”,“寒鸦”都是没落之景,南宋的命运不也就象这将要坠落的“夕阳”和将要归巢的寒鸦一样吗?此时此刻的作者,面对如此衰败之景,怎么不更增悲情! (4)“四百州”是南宋的故国之疆土,而现在南宋已经灭亡,面对这广阔的故国的疆土,作为一个深深的爱着他的国家的诗人,怎不肝肠寸断! 现代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爱国教师韩麦尔先生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在黑板上用尽全身的力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而南宋另一位爱国诗人的文天祥则用他的一腔爱国之情留下了千古流传的〈〈正气歌〉〉!如果我们能够这样一字字,一词词去分析把握每一个意象的内涵,诗歌的思想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6、旧知 在理解诗歌的情感语言和意象语言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够准确的把握每一个言语的意思。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调动旧有的知识储备,来解释这首诗歌的难以理解的内容。 教师讲解: 比如对“悠悠东去的江水”的理解。我们可以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诗歌内容。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的“大江东去”指的是时光的流逝,历史的更迭,是英雄人物已经不再。比如“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在这里借流水还能够向西流,表达自己不感叹时光已逝,而认为自己也青春常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意思。那“门前流水向东流”自然就是时光流逝的意思了。而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流水也是表明时光流逝的意思。所以,“水向东流”在古代有一个基本象征意义----表示时光流逝,历史英雄的不再,当然还可以象征国家命运的衰亡和无可挽回。 而这首诗歌是作者在面对国家灭亡的情况下所看到的“悠悠东去的江水”,所以,这个意象自然应该是象征国家命运的衰亡和无可挽回。同时,我们如果联系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来理解这个意象的情感。“斜晖脉脉水悠悠”指的是思妇的内心的情感就象这悠悠的流水一样充满缠绵和忧伤。那么,这里的“大江东去水悠悠”自然也应该蕴涵着作者面对国家灭亡的悲惨国运的极度伤感之情。 7. 诗眼 古人写诗,往往以一字一词提挈全篇,这种能提挈全篇的字词被称为“诗眼”,也是常是高考考查的对象。 问:同学们觉得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或词? 明确:望。 请同学们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同学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 这个“望”字作为诗眼,全篇的景物描写皆因此而起,它在诗中就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8.猜读 诗歌的内容具有极大的凝练性,跳跃性,含蓄性。我们在解读诗歌内容的时候有时候,对有些诗句,意象,或者诗人的隐晦情感不能一下子准确的把握,这时候就需要,根据诗歌的整体语境,并联系以前了解的知识进行准确的猜读。上面在谈“从联系旧知入手”解读诗歌的内容时就运用了猜读的方法。 下面再以对“目断东西四百州”的理解谈谈这种方法的运用。有的学生在单独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在逐字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猜读。“目”是眼睛的意思。那么,“断”是什么意思呢?它又传递出作者什么感情?请同学们猜一下。 学生讨论、思考。 明确: 我们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含有“断”字的诗词。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的“断”是由于极度思念家乡而肝肠寸断的意思;还有台湾作家琼瑶的歌曲《婉君》中的歌词“望断秋水,千古伤心”等,这里的“断”字也是极度悲伤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本诗的语境猜出这里的“断”字应该也是极度悲伤的意思。为什么极度悲伤呢?因为望到了“东西四百州”。那么“四百州”又是指什么呢?有什么能够让他在这时候极度悲伤呢?联系前面的题目,作者的朝代,注释以及诗句的意象,我们不难做做出这样的“猜读”和推断:“东西四百州”应该是南宋的故国疆域----一个深深的爱着他的国家的诗人只有面对自己残破的国家故土时才会如此伤感和悲痛! (三)以“我“入诗 以“我“入诗,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与作者产生真正的共鸣。我们只有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与作者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悲伤,一起快乐,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诗歌的内涵,理解诗人那简短的文字背后所蕴涵的血泪,所经历的心灵的挣扎,才能够理解作者满含形象的语言背后的痴心,爱心,忠心,孝心。在解读这首诗歌的时候,如果我们设想自己就是南宋诗人汪元量。自己的国家南宋为元所灭,自己正走在被元军押解北上的途中。此时此刻,面对国家的灭亡,自己的心中涌起了如潮水般的伤感之情。这样就非常容易与作者和诗歌的内容产生共鸣,从而理解对诗歌做出比较接近诗人创作意图的解读。 三、小结 相信掌握这些策略,同学们便可快速准确地读懂古诗歌。当然,大家若掌握一些古诗鉴赏常用名词术语和一定的答题技巧,古诗鉴赏题便不再难。 四、板书设计 (一)字斟词酌 (二)整体把握 (三)以“我“入诗 五、作业布置 多媒体显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全国卷二)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课例分析 诗歌鉴赏,无论考唐诗、宋词、还是元曲,从我们的备考角度说,得到的启发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抓好了基本的东西,学生应对各种题也都可以做到方寸不乱、胸有成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一首诗为例来谈高考古诗鉴赏题的解题策略,看似容量很小,但学生接受难度较大,好在从学生课后做题效果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很不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